「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剃髮令」是誰提出來的?

在清朝,男子的髮型全都是一條髮辮,此髮型稱作“金錢鼠尾辮”。

“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剃髮令”是誰提出來的?

明末清初的時候,漢族男子都是不剃髮的,剃髮是滿族的習俗。數千年來,漢人因“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觀念,不敢輕易剪髮斷髮,剃髮那更是萬萬不能啊,除非要遁入空門去當和尚。

那麼,為什麼到了清朝,男子全都換了髮型呢?

這全都是因為一個大漢奸,孫之獬。

“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剃髮令”是誰提出來的?

滿族入關一統天下以後,官兵帶著剃髮匠,舉著“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牌子,大街小巷的抓人,抓住了人就給他們剃髮。

就像牌子上寫的那句話一樣,凡是不肯剃髮的,全都死了。

孫之獬就是第一個提出“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剃髮令”的人。

“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剃髮令”是誰提出來的?

其實,孫之獬自己就是漢人,他還在明朝當過官。明朝天啟年間,孫之獬考中進士,為庶吉士,朝廷授予他翰林院檢討一職,後遷侍讀。

孫之獬入朝為官的時候,正是魏忠賢當權時期,閹黨勢力遍佈朝野,他一入朝就投入了閹黨門下,成為了閹黨的一員過上了吃香喝辣的好日子。

崇禎元年,魏忠賢倒臺了,崇禎帝下令毀掉由魏忠賢等閹黨編寫的以排斥、誅殺異己為目的的《三朝要典》,孫之獬卻抱著《三朝要典》,跑到太廟痛哭,當時的官員都對他的這種行為所不齒。

不久,孫之獬被明朝廷“削籍”,回到了家鄉。你以為他將就此消沉下去,那就錯了,故事才剛剛開始呢。

“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剃髮令”是誰提出來的?

孫之獬回鄉住了幾年,隨後就是清軍入關。從孫之獬投靠魏忠賢來看,這人就不是什麼好人。

他聽說清軍要入關,就立刻俯首乞降,迫不及待的帶頭與家人奴僕一起剃頭留了辮子,換上了滿人的服飾,在家鄉等待著滿清主子的到來。

清軍入關後,民眾的牴觸情緒不小,為了收攬人心,清軍便接納了孫之獬,授予他禮部侍郎一職。

明朝有不少臣子投降了清朝,還為清軍打頭陣,反過來對付明朝,這樣的人也不少,但孫之獬絕對是被老百姓恨得最深的一個,歸根結底還是這道“剃髮令”。

“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剃髮令”是誰提出來的?

原來啊,滿清剛進北京時,天下未定,明朝降臣仍可穿明朝服飾,而清朝大臣自然著清朝服飾,上朝時,滿清大臣站一排,明朝降臣站一排。

清朝大臣自謂高人一等,孫之獬有心“標異而示親”,就穿著清朝服飾上朝,親切的走進了滿族大臣的行列。結果清朝大臣把孫之獬轟了出來,但明朝降臣又不肯讓孫之獬與他們站在一起,孫之獬尷尬萬分。

此事之後,孫之獬便向多爾袞提出了剃髮令,恰好多爾袞早就想徹底顯示自己征服了中原,就同意了。

“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剃髮令”是誰提出來的?

“衣冠束髮”是漢人的外在標誌,強迫漢人剃髮則嚴重傷害了漢人的感情,百姓不滿,紛紛與之抗爭,血流成河。就連以賣主求榮而聞名於史的吳三桂也因剃髮令而與多爾袞發生過爭執。

孫之獬衣錦還鄉以後,謝遷領導農民起義爆發,他們抓住孫之獬,將其五花大綁遊街示眾,在他身上遍刺針孔,插上毛髮,其痛楚不可想象,最後人們將還剩最後一口氣的孫之獬斬首暴屍,以懲罰其獻媚清廷首創剃髮殘害同胞的罪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