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

看四組數據。

一、國庫司8月13日發佈消息,1-7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10%,稅收收入同比增長14%。

二、我國GDP增速近期約為6.7%,政府創收增速是10%,稅收收入增速是14%,個稅收入增速是20.6%。

三、2018年前7個月個稅收入9225億元,已超2015年全年個稅收入,是2014年全年稅收的兩倍,距離萬億僅一步之遙。

四、中國宏觀稅負佔GDP在30%以上,40%以下。中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高培勇表示,中國人均稅負每年1.5萬元,2017年中國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5萬元。

這數字看得懂嗎?

不懂就對了,反正你們只知道被收錢,至於收多少錢,你們是不知道的。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

我們被稱呼為人民,這是光榮的一個稱謂。什麼是人,什麼是民,他們是怎麼組在一起的?人和民有什麼不一樣?這一期我們作簡短講。

對一般大眾,最初的叫法是民。這一叫法約從周代開始。那會兒,民指受統治者統治的“平民”、“黎民百姓”,與君和官相對。《穀梁傳·成公元年》中說: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農民、有工民。工商農,和現在也差不多。而這個士民,則指的是技術人才,類似於現在的文案寫手、碼字工人和IT男。

到唐朝時,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凡是用到民字的地方,都會用人替代,自此,有了“人民”一詞。

而再往前推,民是指什麼?它指的是被刺瞎了眼睛的奴隸。

甲骨文的民是個指事字,上面是一隻眼睛的象形,下面是一把錐子的象形,二者結合起來,表示用錐子刺瞎眼睛。這是上古時期奴隸主對待奴隸的一種方式。被刺瞎眼睛的奴隸,充作牛馬苦力,豬狗不如。這是民字的構成。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甲骨文“民”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金文“民”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行書“民”

後來,民被用作大眾人群,所以又造了亡和目組成的盲字。而民仍然還保留了“瞎”的意思。同時,民還被和亡一起組成了氓字,指的是流離、逃竄的流民一類。

民和盲,還有氓,這三個字,在古代讀音都一樣,都讀meng音,二聲,都包含有“瞎”的意思。

(書法 劉探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