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易經》里的教育智慧(上)

“天不變,道亦不變”, 《繫辭》曰:“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易經》不是憑空想的一套理論,也不僅是一套知識系統,更是操作系統,是可以體驗、應證的。

通過《周易》幫助我們認識傳統的教育智慧,更好地為人師表,平民教育、職業教育、精英教育……一切的教育理念、方法在《易經》六十四卦中都有準確的表現。

講座|《易經》裡的教育智慧(上)

一、“《道德經》只得了《易傳》的一半”

《易經》是群經之首,是“經典中經典,思想中的思想,智慧中的智慧”。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政治、經濟、文學、音樂、中醫、武術、建築、風水等等,一切都出自《易經》。

《易經》初聽感覺特別深奧,其實不然。易,一是簡易,就是簡單、容易的意思,這是易的第一個意義。中國的傳統學問,只要抱著謙虛的心態去了解,很容易明白,它有一個特點,三句話,十二個字:一聽就懂(懂了又怎樣);一學就會(會了又怎樣);一用就靈(運用了就有收穫)。

容易得就像女性生育孩子。母親生孩子非常辛苦,“十月懷胎,一朝分娩”,《詩經》言“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母愛是偉大的,但並不需要專門去學習,大學裡也沒有做母親這一門專業。《大學》言:“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就是說,沒有哪位姑娘是先學會了生養孩子,總結出一套理論,然後再去嫁人的。

“天地清寧,方生貴子”,只要夫妻恩愛和睦,就可以生孩子,這是“天生地造”的原理,是天理。

同樣,中國的學問依於天理,“天不變,道亦不變”, 《繫辭》曰:“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所以,《易》不是憑空想的一套理論,也不僅是一套知識系統,更是操作系統,“一用就靈”,是可以體驗、應證的。

通過《周易》認識傳統的教育智慧,更好地為人師表,幫助教育“立德樹人”,平民教育、職業教育、精英教育……總之,一切的教育理念、方法在《易經》六十四卦中都有準確的表現。

易的第二個意思,是變易;第三個意思,是不易。還用前面的比喻,父母生孩子,這麼偉大的創造,不學也會,這是簡易。但孩子長大了不可能和父母一模一樣,一定有變化,這是變易。雖然有變化,但 “父母生孩子”的天理不變,不可能子女生出了母親,母親生出了外婆,這就是不易。且變化的規律是不易的,一般來說,孩子會像父親或母親,比如兒子的眼睛像媽媽,性格像爸爸。

再以大海比喻,大海潮漲潮落,時時刻刻在變,這是變易;大海的變化隨著月圓月缺、地球自轉公轉有規律可循,是可以掌握的,這是簡易;不管大海有怎樣的變化,大海的本體不變,這是不易。

易的三個意義,不易,是體大;變易,是相大;簡易,是用大。佛教《大乘起信論》言:“一切諸法具備三大,體大,相大,用大”。

《周易》是“易更三聖”,何謂三聖:伏羲、周文王、孔子。是由這三位聖人在不同的時代,發現、提練、歸納為如今的《易經》。

夏朝的《連山易》,以艮卦為首;商朝的《歸藏易》,以坤卦為首,都已不可考。唯有《周易》,經孔子刪定六經,作《易傳》,共十篇:《彖》《象》《繫辭》上下、《文言》《說卦》《序卦》《雜卦》, 稱“十翼”。翼,輔佐的意思,是理解《易經》的鑰匙。《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象、系、彖、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

孔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論語》)。

大多註解為孔子50歲開始學習《易經》,顯然是錯誤的。古文的“學”有兩義,一是覺,二是效。這不是說孔子50歲開始讀《易經》。而是孔子開始用《易經》“觀象玩辭”來解決問題。因此,夫子才“五十而知天命”,“自天佑之,吉無不利”,有天命的自信。

《十翼》完成於戰國至漢代孔門七十子之徒共同撰寫,代表正統的儒家思想。北宋大儒張載言:“大易不言有無,言有無者,諸子之陋耳。”

這裡指《道德經》相對於《易傳》來說,比較簡陋。《道德經》出自《易傳》,廣義的儒家是諸子之母。當然,這涉及到新文化運動以來的一個重要學術公案,即孔子在前,還是老子在前?更通俗地說,是孔子更高明,還是老子更高明?

五四以前的傳統社會,這是沒有疑問的,孔子是至聖先師,萬世師表,老莊並不是。司馬遷作《史記》,《孔子世家》專為一章,老子、韓非則歸於《列傳》之中。但五四以來,因為否定傳統文化,章太炎等人把道家、墨家的地位抬高,以迎合西方。

現在,隨著傳統文化的復甦,新的考古材料的發現,學術界漸漸又恢復了共識,錢穆先生認為,孔子問禮的老子,是在孔子之前,而《道德經》出於老子之徒,成書在《論語》之後。所以,康有為先生說,《道德經》只得了《易傳》的一半。

二、創世紀: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所以,認識《周易》,首先要讀《易傳》,讀《繫辭》、彖曰、象曰等內容,其中包含了宇宙天地人的生成之理,是中國人的《創世紀》,同時也是音韻最美的古漢語,學生最好背誦。《繫辭》一開篇: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雷。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這是孔子學習乾坤兩卦的體會,需要簡單瞭解後再進入具體談教育的幾個卦象和爻辭,以認識其中的教育智慧。

所謂“天尊地卑”,以及引伸出來的“男尊女卑”。有人理解為,天高高在上,尊貴。地在下,卑賤。這樣理解是現代人不通古漢語的想當然。

尊,遠也,卑,近也。在現實生活中,朋友的妻子稱尊夫人,自己的為賤內,朋友父親叫令尊,自己的叫家父。這是主客之禮,並不代表對方的父親就要比自己的高貴,代表著階層高低和階級壓迫。

講座|《易經》裡的教育智慧(上)

《紅樓夢》裡家族內部掌權的都是女性

尊是虛,卑是實。“男尊女卑”落實到家庭裡,就變成“父虛而母實”,“父系而母權”。即,孩子隨父親的姓,家裡掌權的則是母親。對比古希臘、古羅馬是嚴格的父權,父親可處死小孩和奴隸。在中國,大多是母親在行使權力,《紅樓夢》大觀園裡,掌權的是賈母、王熙鳳。現實生活中,家庭大都是夫人做主。

“男尊女卑”是主客之禮,女主男客,中國講究客隨主便。因此,中國形成了世界上獨有的一種文化—懼內文化。史書上的記載比比皆是。比如唐朝宰相王鐸的“不如降黃巢”,怕老婆到了要投降敵人的程度。大科學家沈括,其妻張氏,彪悍如虎,他“時被唾罵,捽須墮地,兒女號泣而拾之,須上有血肉,又相與號慟……”

懼內文化是什麼時代形成,已經很難考證,只知道在宋朝達到了高峰。但《尚書》開篇《堯典》裡的故事,就隱藏了這種文化。舜的父親瞽叟懼內,放任續絃的繼妻謀害兒子舜。《尚書》是中國人的《聖經》,所以,女權主義傳入中國一百年,至今沒市場,只有文學界無病呻吟。

天地、乾坤定位,“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動靜柔剛是有規律的。所以,《易經》是伏羲氏“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天道有陰陽,於是孔子提出“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

太極,陽之至曰“陽極”,陰之至曰“陰極”,統於太級,後世的太極圖正是據孔子這幾句話造出來的。

“道”是百姓日用而不知,“兩儀四象”其實就在我們身邊,比如買東西、吃東西,而不是南北,所根據的正是《易經》。東方為木,西方為金。南方為火,北方為水。水火,是難以把握的。西蜀楊雄曾言:聖人之言如水火。或問:水火?曰水,測之而益深,窮之而益遠;火,用之而彌明,宿之而彌壯。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上有什麼樣的象,地上就出現相應的形。天上有太陽、月亮、星辰、銀河,地上也有高山、平原、河流,沼澤等,聖人取象,要象其物宜。天的樣子是“天行健”,行天者莫如龍,天就以

乾卦為象徵。大地是坤卦,太陽是離卦,月是坎卦,雷電是震卦,山是艮卦,風是巽卦,江河湖海是兌卦,八種現象各為八卦。對應的順序是:乾、兌、離、震、巽、坎、艮、坤。

有一歌訣便於形象記憶八卦:“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碗,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

講座|《易經》裡的教育智慧(上)

八卦方位圖

宇宙萬物的變化都有規律,這正是“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上是三陽開泰,風和日麗的象,地上就有春暖花開、草長鶯飛的形態。

天道落實到人道,則是“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男女平等。西方經典說,上帝據自己的形象造了亞當,又用亞當的肋骨造女人。這是理對,事不對。宗教家的解釋一般都是錯的,《中庸》開篇言“天命之謂性”,才是科學理性的表述。

人的性命來自於天,“天”,是廣義的天,不是與地相對應的天。天是形而上的法則,稱之為“乾元”,“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乾元是道體,宇宙萬物由此而生成。元者,氣之始也。乾元之氣的運行是虛,地造是實。

“元”這個字,與剛才所講的“大”字一樣,在中國文化裡極為重要。元者,氣也,元者,大也,《周易·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孔子點出了其中要害,這裡的元,即人之元也,是人的天良。萬物各有其元,從天地、到一顆小草,如果沒有這個元,就不存在了。但元氣是虛,是上天之載、無聲無臭,看不見摸不著,不可見,而仁可見。

仁寓於事物,比如,人有良心;植物種子的果核名叫仁,桃仁、杏仁、花生仁……人的天良不滅,生機也不會滅,就像植物只要有了種子或果仁,就可以重新生長出桃樹、杏樹。

西方宗教講永生,佛教講輪迴。中國文化則不講,不是因為生死不重要,而是不必講,如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三、“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志”

萬物的創始和生成,是“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乾元、坤元,也是俗話所說的天地父母。

《繫辭》曰:“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乾元、坤元的造化。是中國文化的創世紀,也與佛法相通,佛法所言的“法界”,包括時空、天地萬物。法界是“緣起性空不可思議境”,並不是某一個神、或菩薩創造的。《周易》稱之為造化,自造自化。

《般若心經》所言“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可用乾坤兩卦來理解,廣義的乾卦包含了坤卦,“乾元性海”含蘊於色界、即物質世界之中,“萬物負陰而抱陽”,正是“色空不二”。

上海里弄的家長裡短常說“二小姐老實,三小姐俏皮”,東北人講“家家有個壞老三”。這是因為三是陽數,二是陰數,排行老三是天命,“三小姐”的天命之性中,有更多乾元剛健之氣,所以更調皮。要說算命,就是性命之學。

乾、坤也象徵男女,是天道對應於人類社會。“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元代表了形而上的道體,《繫辭》裡稱之為神,至上神,孔孟的教育是要讓人類“盡心、知性、知天”,子曰:知我者其天乎。君子要與“至上神”交流,所以,古代中國可以不需要宗教。

“乾知大始”,宇宙萬物是這樣創始的,上帝造人與女媧摶土造人一樣是神話。“上帝”其實是中國詞彙,是《詩經》《尚書》裡的至上神。孔子所稱的“乾元”,道教則稱之為“元始天尊”。

“坤作成物”,乾是始萬物,坤是生萬物。一切有形的物質世界,以坤為象徵。莊子曰:天地者,萬物之母也。

天是“始萬物”;地是“生萬物”,人是“成萬物”。再具體說:天道曰陰陽,地道曰柔剛,人道曰仁義。因為有人的存在,萬物才有意義,天地之道是生成原理,人之道是實現原理。前者是康德的絕對理性,後者是實踐理性。

“人者,天地之心也”,因此,中國講人是“天大、地大、人亦大”,這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人與天地一樣大,與上帝一樣大。大,是無限的大。“大”這個字,英語、拉丁語裡沒有對應的詞,印度文化裡有,相當於梵文的“摩訶”。外國人把長城稱之為greatwall,其意思是“大牆”。而中國人認為,長城只是長,算不上大。只有“天地人”才可以稱之為大。比如,蘇東坡蘇大人、李鴻章李大人。

老子言道時,曰:強為之名曰大。在《易經》裡,大有十種意義:

一是教大,教是能詮,詮即解釋;

二是理大,理是所詮;

三是德大,德者,得也,德是能證;

四是位大,位是所證;

五是人大,人成已之仁,知性知天;

六是業大,開務成物之智;

七是時大,所遇之一切時;

八是義大,隨時之用;

九是器大,器即萬物之總相;

十是道大,道即是實理的顯現。(馬一浮《觀象卮言》)

由此,中國傳統教育的目標,與西方文化有根本的不同。中國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大人,何謂大人:“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西方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屬於一國一族的公民,而中國教育是培養天民。

無論男女,通過教育,皆可成為大人,人人皆可為堯舜。朱熹、呂祖謙總結《周禮·曲禮》的教育模式,有句話表明了這個觀念:“自‘幼子常視無逛’以上,全是教以聖人事”。自幼兒開始中國民間是把每個小孩當聖王來培養。現在,江南農村仍有這樣的風俗,媳婦回到孃家,兒子被稱作“外孫皇帝”,必上座。女兒出嫁,是鳳冠霞披的皇后妝。小朋友過端午,額頭用雄黃酒畫一個“王”字。

“帝王”兩字的本義:“德象天地曰帝,仁義所在曰王”。王者,望也,人人所向往也,所謂“王者無外”,《詩》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即讓普天之下都成為王道樂土,成為人人嚮往、公平仁義、王道蕩蕩的太平盛世。這正是中國教育的終極理想。

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易》與《春秋》相表面,其功能和主旨是一樣的,即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

四、教育首先在於“各正性命”

乾坤兩卦是《周易》的門戶,首先要認識乾卦,乾卦《彖》曰:

大哉乾元,萬物資生,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始終,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

“彖曰”總說一卦的意義。“象曰”是打比喻。比如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所謂“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人的天性,即“天命之謂性”。人的天性是什麼呢?

父慈子孝就是人的天性,以性顯道。《孝經》曰:父子之道,天性也。《詩經》表述為: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尚書》表述為:惟皇上帝,降衷於下民。《易經》則是“各正性命”。

《論語》裡子夏問政,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各正性命”,孔子把《易經》落實在政治上。君君,君要有君的樣子,臣才會有臣的樣子,父親要有父親的樣子,兒子才會有兒子的樣子。再引伸,男人要有男人的樣子,女人才有女人的樣子。男不男,女不女,那是“偽娘”和“假小子”。

“為君者止於仁”,當老闆的要盡力善待下屬,要起到模範帶頭作用,堪為大家的表率。所謂“君者,群也,從之成群曰君”。

父慈子孝,君仁臣忠,才能事事亨通,無事不成。父不慈,君不仁,怎麼可能會“保合太和,乃利貞”

一百多年前,面對西方的船堅炮利,社會學界普遍接受了西方觀念,認為家族起源於掠奪,社會達爾文主義佔據主流,中國知識界首先要打倒以《孝經》為首的倫理。如果以私慾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原理,那人類彼此曾經有過的同情心、為國家民族之義而殺生成仁的英雄志士,又從何而來,邏輯上是講不通的。

學術界如何打倒孝道呢?

一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孔子的二十世孫孔融有一個比喻,他在給朋友的書信裡稱,母親生孩子是“寄物瓶中,出則離去”,意思是說母親懷孩子就像瓶子裡裝東西一樣,不存在什麼親情恩義。其實,這是曹操當年冤殺孔融時羅織的罪名,是栽贓陷害,卻被五四時期的知識分子當作揭發材料。

其二是認為封建統治者強調“移孝於忠”,帶來了二千年的封建專制。抱有這種觀點的人,主要是沒有認真讀過《孝經》,把偏離儒家道統的,將愚孝的《二十四孝圖》當成了中華孝道。同時,也不瞭解歷史,中國歷史上常說的“天子不得而臣”,比如光武帝劉秀無法請隱居富春山的同學嚴子陵出仕。更有“諸侯不得而友”,比如曹操之於徐庶、龐統、孔融。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始於事親,終於立身”。《孝經》是中國傳統學問的根本,也是中國教育的大根大本,正如馬一浮先生所言:《詩》《書》之用、《禮》《樂》之源、《易》《春秋》之旨,統為《孝經》所攝。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人類天性出於“乾道變化,各正性命”,這是中國教育的根本。《序卦》曰:“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

很容易理解:沒有天地就沒有父母,沒有父母就沒有自己,這件事,從來不需要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

講座|《易經》裡的教育智慧(上)

蘇芮的《酒幹倘賣無》80年代火遍全國,以該首歌為主題曲的電影《搭錯車》更是讓人潸然淚下

這很像蘇芮唱的一首老歌《酒幹倘賣無》。上世紀80年代的流行歌曲很多有教育意義,尤其對青少年的戀愛和學習,不像現在“你是我的小呀小蘋果……”。這首歌的歌詞來自於《周易》序卦:

多麼熟悉的聲音/陪我多少年風和雨/從來不需要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沒有天哪有地/沒有地哪有家/沒有家哪有你/沒有你哪有我/假如你不曾養育我/給我溫暖的生活/假如你不曾保護我/我的命運將會是什麼/是你撫養我長大/陪我說第一句話……

這是電影《搭錯車》的主題曲,講述抗日退伍老兵啞叔與一位棄嬰的故事,後來棄嬰阿美成了一個歌星,但黑社會拆散了父女倆,最後阿美唱這首歌……電影很感人,這歌在海峽兩岸也流行了很多年。

沒有天哪有地,這是天經地義的事,天經地義這個成語出自《孝經》。孝,是“天經”,“君臣以義合”是“地義”,“禮儀有所錯”是“民行”。天經是體大,地義是相大,民行是用大。馬一浮先生援佛證儒,以《華嚴經》證《孝經》,先生認為,《華嚴》以法界緣起不可思議境為宗,《孝經》以至德要道順天下為宗。三才、三大總顯法界緣起,順天以為教,亦是不可思議境,《華嚴經》準於《孝經》。宋代大儒周敦頤也有言:一部《華嚴經》不及一艮卦。當然,這是從修行的角度上說的。艮卦的“艮止之功”,正是《大學》“知止而後有定,……”

乾卦如下圖:

《乾》:元,亨,利,貞。

初九:潛龍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上九:亢龍,有悔。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講座|《易經》裡的教育智慧(上)

乾卦 卦象

《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元亨利貞”。

乾卦的四德,也對應於東南西北、春夏秋冬。寫文章的“起承轉合”,戲劇的“唱唸做打”……

每一爻的意義,網上有很多,各位大家所講的略有差異。諸如:初九,潛龍勿用,君子要韜光養晦,以待時日。

但孔子在《論語》裡有一個講法,《論語》每一段都通於六經,其中通於《易經》的不勝枚舉,此段正是乾德之用:

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

孔子所講的君子之道,可以作為乾卦的註解。意思是說,年少的時候,血氣尚未穩定,要戒女色,即是“潛龍勿用”;到了壯年,血氣旺盛剛烈,要戒爭鬥,爭權奪利,即是“終日乾乾”;到了老年,血氣已經衰弱,不要貪得無厭,尤其戒名利心,即是“亢龍有悔”。

九五、九六爻是帝王之用,所謂“亢龍有悔”。既使身為帝王,也要“戒之在得”,如堯之末年,四凶在朝,是以有悔。

在六十四卦,聖人特別注重中爻,所謂“三五同功,而三多兇;二四同功,而四多懼”。三四爻為君子用,是一個人進德修業、人定勝天之道,盡在三四爻。中爻為君子用,正如張載所言“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

人生中,如果常常以乾卦的三五爻,二四爻來提醒自己,作為生活、工作的指導,就足以無往不利、大吉大利。《易經》所講具體的教育模式約有五種:

其一是啟蒙教育,由蒙卦、革卦所展示;

其二是國民教育,即蠱卦之“君子以振民育德”;

其三是職業教育、科學教育,臨卦顯示的“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

其四是平民教育、戲劇教育、音樂教育。觀卦所顯示的“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

其五則是世界教育,即“無妄卦”所示,“對外漢語”,即是此種教育,但是否有應用了“無妄卦”的智慧,就不知道了。

(原創自志道教育所屬雜誌《時代教育•人物》 根據講者演講內容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