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今朝:對中國推進新型國際貿易關係求得最大貿易利益的政策建議

王今朝:對中國推進新型國際貿易關係求得最大貿易利益的政策建議


貿易關係主要是指各國生產和出口什麼、進口什麼以及以什麼樣的貿易條件(比價關係)進口、出口和進口、出口數量的多少。貿易關係不僅對本國經濟增長具有影響,而且對本國收入分配具有影響。不僅有短期影響,而且有長期影響。美國正是基於貿易關係長短期影響的判斷做出了支持中國加入WTO的決策。美國政界諸多人物認為,美國當時的判斷出現了重大失誤。這種看法也是推動新型國際貿易關係轉換的美國因素。

一、中國推進新型國際貿易關係的必要性

現在,美國的國際地位已經大大下降了。美元的國際地位不僅遇到來自俄羅斯、第二世界國家的反對,特別是歐洲發達國家的反對,而且遇到來自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的普遍反對。更重要的是,世界秩序正在重新組合!這是毛澤東主席提出三個世界劃分以來世界格局最重大的變化。中國必須做好準備,更好地迎接這一變化。而新型國際貿易關係的建立是必然的。

第一,中美貿易摩擦至少在十年前就已經發生多次,現在則向縱深發展了。美國對中國的貿易戰就是突出表現。

第二,中國經濟外向型程度過高。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人口規模世界第一,迴旋餘地大,對貿易的依賴程度應該比美、德、法、英、日等國要低。然而,美國出口佔GDP比重2016年為11.9%,中國出口佔GDP比重2016年為18.5%。中國出口佔GDP的比重比美國高出56.0%。中國經濟的外向性程度比美國還高說明中國經濟外向性過高。

第三,由於中國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因此,中國這種高外向性經濟發展模式必然是以低價格換來高數量出口。

第四,由於中國曆年一般進口比出口少,這種正的淨出口往往帶來鉅額的貿易盈餘。在中國外匯儲備已經很高的條件下,中國已經不需要在價格不利的條件下這樣大量出口產品了。

第五,隨著美國國力的相對衰落,隨著目前世界各國開始去美元化,

美元幣值長期趨勢必然是貶值。中國再促進以美元標價的出口得到的將是日益貶值的美元。特別是,不能排除美國賴掉中國購買的美國國債本金的可能。為此,建議研究消化鉅額外匯儲備的可能性和方法。

第六,舊的國際貿易關係包含著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的重大缺陷。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亟需外匯,出口鼓勵戰略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不是完全合理的。因為這種戰略有“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邏輯在起作用。這個本來只是在特定時期(國內航運船舶奇缺,而美國在二戰造的民用船舶“自由輪”過剩,幾乎是白送給他國的數年)、特定領域(輪船)成立的邏輯卻成為改革開放後中國實際執行的一種發展戰略。

在這種戰略和出口鼓勵戰略的交叉作用下,中國改革開放後形成的國際貿易關係很顯然放棄了巨大的經濟利益。比如,中國如果在改革開放後能夠聚焦於自力更生、自主創新,中國在全球價值鏈的位置就將比現在高出很多。這是不言而喻的。這也說明,生產是貿易的基礎,而不是相反。

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推動新型國際貿易關係的變化將會大大推進國際格局的變化,使之向全球更加均衡的狀態發展。

二、中國推進新型國際貿易關係的短期對策

第一,在生產過剩的背景下,中國除去產能的政策外,應該積極地拓展第三世界市場來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率,防止經濟出現大的波動。在拓展第三世界市場時,應該考慮第三世界的購買力,定價應該考慮這些國家的接受能力。而這種定價的一個決定因素是不要讓國內私人企業獲取太高的利潤。為此,國家也可以成立一個國有貿易公司,統一實施對第三世界的貿易。因為這種貿易量一旦很大,就必然涉及到第三世界國家政治領導人的需要。這時,唯有政府出面才能談成貿易。中國的私人企業是不可能代表我國利益進行這種洽談的。

在第三世界外匯不足的情況下,國有貿易企業可以通過易貨貿易的方式與第三世界進行貿易,也可以用他們的某項資源作為擔保,或者用中國的外匯(甚至是人民幣,因為與中國直接貿易不需要藉助其他貨幣)給他們提供貸款。

第二,由於多種原因,中國對美出口相對減少可能已經無法避免,絕對減少也不無可能。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需要加強進口控制。

中國存在大量炫耀性消費品進口、重複性資本品進口等。比如,中國今天遍地的昂貴轎車、別墅、高檔衣服、高檔辦公樓、高檔飯店、遍地的“學術會議”。這些消費品進口是中國收入分配兩極分化的必然產物。而中國石油進口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由於用合資企業發展轎車工業的錯誤決策產生的炫耀性消費品進口導致的。對於這些進口,可以大大壓縮,用於保證中國得到年度貿易平衡以及更好的結果。

第三,維持中國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在國際經濟關係多變的情況下,中國外匯儲備可能遭遇資本外流衝擊。中國已經有了大量資本外流的渠道,如出國留學換匯、地下錢莊、出國辦企業等。這些渠道的存在、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再加上外國投機資本的綜合作用,就可能產生做空人民幣的行為,導致中國人民幣匯率貶值。

因此,通過取消鼓勵出口留學、打擊地下錢莊、遏制缺乏實際基礎的出國辦企業行為等,至少就可以部分實現穩定匯率的目標。

在全球去美元化的背景下,人民幣的幣值應該不會遭遇持續的過大貶值壓力。

第四,在當前開放金融的政策大背景下,即使不能控制資本流入,也要控制資本流出。在實施一帶一路倡議、亞投行等的過程中,中國不宜規劃過多項目。因為在沒有充分的前期準備、沒有充分的事中控制、國外政治風險變幻莫測的情況下,資本流出所帶來的效益會很低。

很多資本的流出就是國內資本的外逃,具有國內資本逃避國內責任的性質。因此,中國應該進一步調研資本流出的分類和規模。在此之前,中國應該實施較為嚴格的資本流出控制。

第五,從當前美國對華政策看,無論中國在開放金融中採取多麼大的動作,都難以令美國滿意。中國也不可能無限制地開放。為此,開放金融的政策應該更為謹慎一些。

三、中國推進新型國際貿易關係的長期政策

從長期看,中國推進新型國際貿易關係的政策的基礎是國內政策。因為貿易關係本質上是國內事務的延續。

第一,必須依靠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圍繞戰略性產品領域切實推進自主創新。從改革開放到2012年,中國由於長期實施以市場換技術的戰略(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政策的一種變形),中國在諸多戰略性產品領域(如芯片、操作系統、大飛機)長期空白。

而中國研發支出雖然快速增長,但由於研發資金分散在較為次要的領域,以企業為主體,企業又逐漸以所謂民營企業為主體,導致中國研發資金的使用效率極低。中國自主創新如果不以國家強有力的引導和組織為前提,就不可能有效。中國在高端領域生產上去了,就更不需要美元作為外匯儲備了,因為生產隨時可以為國家的進口提供資源、資金。為了發展高端生產,必須調配精兵良將!

第二,中國自主創新主體應該轉到依靠國有企業、國有事業單位的軌道上來。美國有許多重要科技成果依靠私人企業及其中的個人作為創新主體,如貝爾實驗室,但美國大學和相關國家機構為企業創新提供的基礎科學的支撐也功不可沒。計算機更是在美國軍事需要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中國那種依靠私人企業的創新安排必然是低效的,而且產生巨大問題。比如,滴滴快車服務的本身沒有多大科學技術的創新價值,而且造成安全隱患。騰訊市值很大,但業務量過於依賴遊戲。而它的通訊工具很容易被國企的服務所取代。共享單車的服務已經如昨日黃花。

第三,中國貿易主體也應該逐漸轉到依靠公有制企業的軌道上來。中國今天民企數量巨大,但並非不可觸動。而且,從馬克思主義的經典理論看,必須觸動。許多西方學者已經因為中國民企數量太大懷疑中國的社會主義性質。這也很難用中國特色去解釋。

數量巨大的民企獲得了進出口的自主權,是導致諸多國際貿易難題的制度基礎。因此,在國內經濟和國際貿易領域培育公有制企業主體是當下中國應該採取的一項重要的具有長遠眼光的戰略性政策。它對於我國實現貿易利益的最大化是不可或缺的。

第四,

中國應該向世界推出自主創新理論和公有制佔優性理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兩大基本內容(不排除其他內容存在)。公有制佔優性的話語基本上是表達馬克思本人的理論,但是中國式的表述。自主創新是馬克思本人所沒有的,是毛澤東主席所首倡的。當前,美國對華政策的關鍵點已經集中在中國經濟(發展)模式上。中國可以正好藉助美國來推出中國的經濟理論。

【王今朝,武漢大學經濟學教授、博導;本文原載微信公眾號“崑崙策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