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要過中秋節呢?

小澤健次


光陰荏苒,時序時節輪轉,很快又將迎來秋分時節和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秋節。

其節正值仲秋,為三秋之中、日夜平分之際,寥廓清肅,秋高氣爽,碧水藍天,月明星烯,且田野金黃、碩果滿枝,一片容平祥和豐收之象。

“中秋”一詞雖出現於《周禮》,但至唐朝初年才正式成為固定節日,慶典盛行則始於宋代,明清時期即已成為與年關歲首的春節齊名的主要節日。

農曆八月十五日,正是花好月圓之時,以月之圓兆人之圓,喜慶豐收,祈盼太平盛世,闔家團圓,寄託故鄉思念和想念親人之情。

有文獻記載表明,隋末唐軍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其將領裴寂以圓月為構思,成功發明月餅,並廣發軍中作為軍響,解決了因大量吸收隋朝起義軍而產生的軍糧缺乏問題。

另有一說是,朱元璋將約令8月15日起義的時間寫於紙條後,藏於所做的食用餅內,派人分送於各路起義軍,一舉推翻了元朝,朱元璋當上皇帝后則決定,每逢8月15日,必以吃餅為紀念。

有關中秋節的起源、慶賀紀念或是祭祀的內容、方式方法,雖所依版本和說法不盡一致,但幾千年來均被奉為重要節日。

無論達官貴人、士農工商、平民百姓均會依習爭取和享受這種容平、和諧、團圓、豐慶之樂,並相沿形成了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節日文化遺產。

2006年5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尚將8月15日中秋節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自2008年起將中秋節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如此更增添了節日的喜慶和歡樂氣氛。

各種文藝慶典和遊園活動呈現,民間的賞月、拜月,品嚐月餅、花茶、美酒醇漿;以及橘、柚、石榴、梨子、柿子、楊桃、蘋果、鮮棗、荸薺等各類水果。尤其是桂花茶、桂花酒的品嚐更為源深綿長,故本文特予節日同話。

相傳,桂花的由來是由月宮的吳剛將桂花樹的種子賜於仙酒娘子,由仙酒娘子在其庭院內種下,長出桂樹,開出桂花,其香滿園,其樹姿飄逸、碧枝綠葉、四季常青、頗具仙氣。

據資料查證:桂樹為木樨科植物,為常綠喬木或灌木,原產我國西南,現在全國各地均有栽培,其品種有金桂、丹桂數種之分。

文獻中最早提到桂花是舊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前221年)的《山海經·南山經》,謂“招搖之山多桂”,屈原的《楚辭·九歌》即有“援北斗兮酌桂漿,辛夷東兮結桂旗”。

自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桂花已成為名貴花木與上等貢品,唐、宋以來即開始普遍栽種,其花被譽為“天香”。

以桂花為名引為藥物使用,見於清代《本草綱目拾遺》。

其味辛香,其性微溫,其功主在溫肺化飲、散寒止痛,且能健胃、生津、散瘀、平肝,可用於痰飲咳喘、脘腹冷痛、腸風血痢、經閉痛經、寒疝腹痛、牙痛、口臭,尚可用於潤髮、美容、開胃、生津,以及窨茶造醬和引作膳食調料。

至於桂花酒,其史亦如中秋節悠久,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文獻中即有記載,到明清時中秋飲桂花酒已成既定習。

清代潘榮陛在所著《帝京歲時記勝》中,除載有八月中秋吃桂餅外,尚有對飲“桂花東酒”的記敘。

桂花酒的配方為:桂花適量、米酒2000克、紅棗100克、龍眼肉50克、白人參10克、白糖200克。採用發酵方法制成,係一種發酵酒。

具體制備方法是:在收集到新鮮桂花後,放置通風陰涼處,風乾一夜,然後以每斤桂花加四兩白糖(或碎冰糖),與花拌勻後,放入酒缸內任其發酵2~3日。

加入4~5斤35度以上米酒或高粱酒,密封窖藏,一年後啟用,啟用前月餘,再加入白人參、紅棗浸泡即可。

方中桂花含羅勒烯、芳樟醇、降蒎烯等成分,香醇開胃、益陽消陰;米酒的賴氨酸含量很高,能補養氣血、助消化、健脾養胃、舒經活血、祛風除溼。

紅棗和龍眼肉均能健脾養血而安神;白人參功能重在益氣生津,故可認為此酒的營養補益作用是肯定的,醇香宜人,口感極佳。

在皓月當空的寧靜之夜,能飲上一杯有如瓊漿玉液的美酒,確能令人神爽,增添快樂。


湖南醫聊


中秋,是一部古老民族的風俗史詩

中秋節,源於遠古天象崇拜——敬月、祭月習俗的遺痕,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是盛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曆法,農曆八月為秋季的中間月份,亦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三秋之中,所以稱“中秋”。唐朝初年,中秋節已成固定的節日,白居易《效陶潛體》詩之七,已有“中秋三五夜,明月在前軒”之詠,宋代中秋節日文化開始繁盛,南宋吳自牧《夢梁錄·中秋》載:“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

至明清時已成為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與端午節、春節、清明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中秋節以月之團欒兆人之團圓,寄託思親、思鄉的情懷,祈盼豐收、幸福,人、月常圓,是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成為凝聚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維繫國家統一、民族團結與社會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


風月無邊天為誰春


關於中秋節的來歷,可謂眾說紛紜,至今沒有定論,甚至有人說是從朝鮮傳過來的。

其實,早在先秦時期,中國人就已經開始進行祭月、拜月活動了,但比較分散、隨意,與我們通常意義上的節日還相去甚遠。學界比較認可的說法是,中秋節形成於唐宋時期,而且與道教有密切關係。

現存唐代文獻裡,還沒有發現明確記載中秋節的史料,像內容極為豐富的《唐會要》提到的節日包括寒食、上巳、端午、重陽、中和節等節日與千秋節(天長節)、天平地成節、慶成節、慶陽節、壽昌節、嘉會節、乾和節等諸帝誕節,唯獨沒有中秋節。

但是,唐代卻產生了大量吟詠中秋或八月十五的詩句,甩前代好幾條街。為什麼呢?自盛唐開始,所謂上流社會開始流行“玩月”,被看作是一種風雅之舉。唐玄宗就帶頭玩月,史書記載:

“玄宗八月十五日夜,與貴妃臨太液池,憑欄望月,不盡,帝意不快,遂敕令左右:‘於池西岸加築百尺高臺,與吾妃子來年望月。’”

好像修個高臺,就能登月似的!城會玩!

隨後,就出現了玄宗遊月宮的神話傳說,這個大家比較熟悉了。《唐逸史》記載:

“公遠(指道士羅公遠)奏曰:‘陛下莫要至月中看否?’乃取拄杖,向空擲之,化為大橋,其色如銀,請玄宗同登,約行數十里,精光奪目,寒色襲人,遂至大城闕。公遠曰:‘此月宮也。’見仙女數百,皆素練寬衣,舞於廣庭,明皇問曰:‘此何曲也?’曰:‘霓裳羽衣也。’明皇密記其聲調,遂回,卻顧其橋隨步而滅,且召伶官,依其聲調作霓裳羽衣曲。”

列位看官注意,這裡的重點不在於玄宗和仙女如何如何,而在於帶玄宗登月的是一位道士!

玄宗崇道,世人皆知。有位學者這樣評價:

“玄宗極力提高道教有關人物的政治地位;尊崇道教經典;優待道士、女冠; 廣交道士,對其深加禮遇;廣興道觀廟宇,屢度道士,遍封靈山仙蹟;迷戀於‘長生術’等各種道術。玄宗神話老子,扶植道教,具有明顯的政治目的;並認為道教具有‘懲惡勸善’、‘訓導氓黎’等妙用……在他和他的道教政策影響下,道教勢力空前發展,官僚士大夫乃至妃嬪公主等崇尚道教之風盛極一時,神仙怪異之風十分猖獗。”

宗教和政治從來都是不分家的,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有種道術叫——長生術。這可是所有帝王夢寐以求的事,因為他們雖然手握天下生殺大權,卻唯獨無法主宰自己的生命。

月宮,恰恰被道教認為是仙界的象徵之一!

月宮裡很熱鬧,不僅有嫦娥,有兔子,而且還有蟾蜍(馬王堆帛畫的月宮)。嫦娥負責貌美如花,滿足天下男人的幻想,她的兩個萌寵則負責煉製仙丹。看看下面這些句子:

“虎及鹿兔,能壽千歲。壽滿五百者,其毛色白。能壽五百歲者,則能變化。”

“月中何有? 玉兔搗藥。”

“玄陰多缺,爰感厥兔,不形之形,唯神是類。”

“白兔長跪搗藥蝦蟆丸。”

“入河蟾不滅,搗藥兔長生。”

“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中秋玩月與崇道求仙的風氣一結合,就產生了玄宗遊月宮的神話,而這個神話又反過來讓中秋玩月更加流行,成為一種社會風尚。

玄宗還腦洞大開,發明了一個節日,叫千秋節,定在每年的八月五日,也就是他的生日。這個節日的習俗是,相互送鏡子,叫千秋鏡。千秋鏡裡有一類是月宮鏡,畫著嫦娥、玉兔、蟾蜍、桂樹等,寓意正是道教所追求的長生、成仙!有首詩寫道:“千秋題作字,長壽帶為名,月向天邊下,花從日裡生。”

千秋節共存在長達80年之久,毫無疑問強化了月亮與長生在人們心目中的關聯。詩人戎昱曾作《八月十五》雲:“憶昔千秋節,歡娛萬國同。”在八月十五回憶千秋節,說明千秋節在玄宗時期是多麼深入人心。當千秋節被廢止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願需要一個新的依託。由於玄宗以來望月、玩月之風的流行,千秋節與月宮鏡所傳播的長壽含義,均使得對月宮的神往由文人雅士遍及黎庶百姓,那麼很自然,人們選擇了與千秋節僅差10天,且為一年中最佳月夜的八月十五作為繼續玄宗朝道教長生追求的支點。

換句話說,中秋賞月慢慢普及到了大眾層面,為中秋節的產生奠定了條件,而其中的道教意味十分濃厚。劉禹錫曾作《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塵中見月心亦閒,況是清秋仙府間。……少君引我升玉壇,禮空遙請真仙官。雲軿欲下星斗動,天樂一聲肌骨寒。金霞昕昕漸東上,輪欹影促猶頻望。絕景良時難再並,他年此日應惆悵。”

中唐以後,中秋明月在詩文中隨處可見。這一時期關於八月十五月亮的詩文,除了長生以外,又增添了團圓的寓意。這是因為,“安史之亂”後社會動盪,民不聊生,對很多人來說,看似簡單的團圓竟成了一種奢望!杜甫《千秋節有感二首》詩云:“自罷千秋節,頻傷八月來。”《月夜憶舍弟》寫道:“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 不達,況乃未休兵。”

最早明確提到“中秋節”名稱並介紹其節俗的,是南宋吳自牧。他說:

“八月十五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於常時,又謂之‘月夕’。此際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怡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窶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賣買,直至五鼓,玩月遊人,婆娑於市,至曉不絕。蓋金吾不禁故也。”

這說明,到了宋代,中秋節已成為全社會各階層共同的節日,政府也在此夕放寬了夜晚出行的限制。

與唐詩相應,關於中秋,宋詞中最為膾炙人口的是一代文豪蘇軾的詠月名篇《水調歌頭》,最為人熟知的是下面幾句: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一般人只看到了其中的團圓含義,其實還包括長生。而蘇軾的長生觀念,也與道教密切相關。近年來,已有學者證明道教對蘇軾的生命觀產生了重要影響。

宋代以後,中秋節的活動越來越豐富,但仍然能夠看到唐朝的痕跡,比如最初的月餅像銅鏡般大小,所繪圖案亦為嫦娥、玉兔等;山東濰坊以前過中秋,有互贈月形物品的習俗;山西太原過中秋,常於庭院高處擺八仙桌,桌上正對明月放一面鏡子,鏡前點燃兩支蠟燭,月燭交輝,相映成趣。以上種種,都能讓人不自覺地聯想起唐玄宗千秋節、月宮鏡,以及道教。


讀史品生活


中秋節,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傳統佳節。古人把一年分為四季,一季中又分成孟、仲、季三個月。

一、慶豐收

八月份是秋季中的仲季,而十五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農曆八月十五就叫中秋了。

秋天

是一年中的黃金季節,瓜果滿市,糧棉豐收之時

二、習俗和秋祀活動。



我國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月亮的禮俗,據《周禮》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農曆八月中旬,又是秋糧收穫之際,人們為了答謝神祗的護佑而舉行一系列儀式和慶祝活動,稱為“秋報”。中秋時節,氣溫已涼未寒,天高氣爽,月朗中天,正是觀賞月亮的最佳時令。因此,後來祭月的成分便逐漸為賞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漸褪去,而這一節慶活動卻延續下來,並被賦予了新的含義。




中秋節的正式形成尤其是在民間盛行應是宋代的事情。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並出現了“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賞月、吃月餅、賞桂、觀潮等節慶活動蔚然成風。明清時期,中秋始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每逢中秋,各家都要設“月光位”,準備瓜果月餅,“向月供而拜”,所供月餅必須是圓的,瓜果切成如蓮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月光紙,上面繪有月神和玉兔搗藥等圖案。祭月後將月光紙焚燒,所供的果餅分給家中的每個成員。中秋節是閤家團圓的日子,人們互相饋贈月餅表達良好祝願,很多人家還要設宴賞月,一片佳節盛況。




薯樂娛樂


隨著物質生活的極度充盈,許多人的精神世界變得越來越空虛。親情疏遠、道德淪喪……這時人們看見了優秀傳統文化身上的亮光,中秋節作為中國傳統節日,筆者認為過中秋節的原因有如下幾點:

1.維繫傳統親情。畢竟百善孝為先,孝文化無疑是優秀傳統文化,至於愚孝另當別論。當今社會,傳統親情疏遠程度是我們能夠親身體會的。曾幾何時,你一個人過中秋,獨自賞明月?曾幾何時,你和朋友一起過中秋,是否記得遠方期盼團圓的父母?

2.繼承優秀傳統

為什麼我們的端午被韓國人申遺,為什麼我們的寶貴遺產被他國繼承?是時候思考一下了!傳統節日是唯一民族情感的重要紐帶,慶祝她就是繼承她。聖誕節、情人節、萬聖節,當西方節日佔據你生活過多時,你還具備一丁點兒中國特色嗎?

3.中秋節是法定節假日。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法定節日。除以上兩點考慮,可以給人民更多的休閒、陪伴親友、出遊消費的時間,以此可一定程度上促進經濟的發展。



如有不當,歡迎指正,願你們有一個團圓的中秋,有一輪圓又大的明月可賞,中秋節快樂!


亦雨侃世界


為什麼要過中秋?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中秋節是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彰顯了我國極具特色的傳統文化,從古至今,流傳千年。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中秋明月,滿載千年思念,守望團圓。為團圓,這是過中秋節的原因之一。

為人生,不惜遠方拼搏,每天勞累而眠,連思念的時間都被佔用。你有多久沒有想起家鄉日益變老的父母了。還記得曾經最愛的月餅嗎?現在只能一人獨享。中秋,讓我想起來想起了那離我很遠很遠的團圓飯。夜裡,走出窗外,那輪明月,似乎將爸媽落寞的身影折射到我的眼裡。為思念,這是過中秋節的原因之二。千年流傳,傳承至今,這是我們寶貴的文化財富。在這一天,縱使你和家人相隔千里之外,但只要心是相連的,便是團圓。可以一起舉杯邀明月,慶祝這團圓的日子。為慶祝,這是過中秋的原因之三。

對於中秋節的來歷

自春秋時代便有記載,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甚至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觀潮,燃花燈,吃月餅,猜燈謎都是中秋節最吸引人的活動。

而中秋節的來歷,也有很多說法。嫦娥奔月的典故便是例子之一,還有吳剛折桂、朱元璋月餅起義、玉兔搗藥的傳說也與中秋節的來歷相關。但較為可信的應該是來自於祭祀活動的說法,皇帝每年於中秋月圓之時祭拜月亮,開展祭祀活動,後逐漸傳入民間。


漫影小屋


中秋佳節即將來臨,對於這個節日,作為中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節日,也是一家人團圓的日子。不少人,從小過節過到大,卻不知為什麼過節,最後變成一種“勉為其難”非要完成的“任務”而已!大家來了解中秋發展始源,學習中國節日文化。


我們都知道中秋節在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歷史悠久是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中國屬於歷史大國,同樣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中秋節與端午節、春節、清明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曆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中秋節起源應為隋末唐軍於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明月餅,並廣發軍中作為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都清楚了“中秋節”從古至今都是非常重要的節日,不論是皇帝祭祀、農民豐收等,大家都期盼生活:風調雨順、和和美美、平平安安。所以因中秋節是圍繞“月”進行的,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每逢佳節倍思親,所以佳節來臨之際人們都紛紛趕回家,並帶著最好的禮物回家看望親人。在皓月當空的中秋夜晚,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欣賞美景,享樂融融,這就是中秋·有家有愛!


凌小波


中秋節是我們國家的一個傳統佳節,在眾多節日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中秋節的來歷有很多版本,直到現在都沒有一個準確的結論,其實個人認為,中秋節的來歷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中秋節的意義!

中秋節有很多的習俗,比如賞月、吃月餅、團圓等等!個人認為中秋節正好處在豐收八月中旬,古人對於豐收是非常看重的,估計是用這樣的方式來慶祝豐收;而月亮又是人們覺得神靈一般的存在,於是有了賞月這一說;吃月餅據說是隋末唐初是唐軍發明的,但有待證實;而團圓可能是因為古人在豐收以後最幸福的莫過於和家人分享,所以我覺得團圓的這個意義足以讓我們繼續過著這個流傳千年的節日!

再次祝大家中秋快樂,還沒回家的你要抓緊時間了哦!



明少


中秋節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因為歷史的長期積澱,我們的民族感情在其中,所以這個節日在我們的心目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另外,中秋節有著各種各樣的活動,習俗,也是闔家團圓的日字,所以很多人在這天能獲得極大的快樂,放鬆與幸福。


婉若游龍


中秋節又稱為夕節,秋節,女兒節,追月節,拜月節,團圓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

至於為什麼會有中秋節,這個要追溯到唐朝,唐朝初年唐玄宗時期,百業發展起來,人民生活漸漸好起來了,唐玄宗有一天夢到了仙女在皎潔月光下起舞,滿月加曼妙的舞姿,好不歡快!於是定下來這天為中秋節。當然這只是一箇中秋節由來的記載。


中秋節為什麼會流傳至今主要原因應該是:

1.古代學士,遊子,書生,俠士多離家在外,與友人天各一方。中秋時月圓本來就很美滿的意思,他們卻不能在家和家人共享這美好月色,最後只能寄相思於明月,訴思念舉杯邀月飲。這進一步鞏固推廣了中秋節。

2.此外,古代畢竟沒有現代生活那麼豐富多彩,他們都是日升而作,日落而息,月滿皎潔月光給了他們在小庭院裡賞月把酒聊天,追逐打鬧的機會,所以中秋節無疑被進一步推廣了。


3.自然一直是古人敬畏的,而且自古便流傳著廣寒宮上有仙女,嫦娥玉兔的故事,神話色彩籠罩下中秋節被賦予了神聖的力量。

流傳至今,在不斷髮展過程中更形成了一種中華節日文化,這種文化是我們不能捨棄的東西,這是我們的根。所以中秋節來歷和延續至今意義非凡,我希望以後也會一直存在!

純屬個人觀點,圖片來自百度,喜歡歡迎點贊,讓更多人瞭解中華節日文化,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