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过中秋节呢?

小泽健次


光阴荏苒,时序时节轮转,很快又将迎来秋分时节和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

其节正值仲秋,为三秋之中、日夜平分之际,寥廓清肃,秋高气爽,碧水蓝天,月明星烯,且田野金黄、硕果满枝,一片容平祥和丰收之象。

“中秋”一词虽出现于《周礼》,但至唐朝初年才正式成为固定节日,庆典盛行则始于宋代,明清时期即已成为与年关岁首的春节齐名的主要节日。

农历八月十五日,正是花好月圆之时,以月之圆兆人之圆,喜庆丰收,祈盼太平盛世,阖家团圆,寄托故乡思念和想念亲人之情。

有文献记载表明,隋末唐军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其将领裴寂以圆月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响,解决了因大量吸收隋朝起义军而产生的军粮缺乏问题。

另有一说是,朱元璋将约令8月15日起义的时间写于纸条后,藏于所做的食用饼内,派人分送于各路起义军,一举推翻了元朝,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则决定,每逢8月15日,必以吃饼为纪念。

有关中秋节的起源、庆贺纪念或是祭祀的内容、方式方法,虽所依版本和说法不尽一致,但几千年来均被奉为重要节日。

无论达官贵人、士农工商、平民百姓均会依习争取和享受这种容平、和谐、团圆、丰庆之乐,并相沿形成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节日文化遗产。

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尚将8月15日中秋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2008年起将中秋节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如此更增添了节日的喜庆和欢乐气氛。

各种文艺庆典和游园活动呈现,民间的赏月、拜月,品尝月饼、花茶、美酒醇浆;以及橘、柚、石榴、梨子、柿子、杨桃、苹果、鲜枣、荸荠等各类水果。尤其是桂花茶、桂花酒的品尝更为源深绵长,故本文特予节日同话。

相传,桂花的由来是由月宫的吴刚将桂花树的种子赐于仙酒娘子,由仙酒娘子在其庭院内种下,长出桂树,开出桂花,其香满园,其树姿飘逸、碧枝绿叶、四季常青、颇具仙气。

据资料查证:桂树为木樨科植物,为常绿乔木或灌木,原产我国西南,现在全国各地均有栽培,其品种有金桂、丹桂数种之分。

文献中最早提到桂花是旧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的《山海经·南山经》,谓“招摇之山多桂”,屈原的《楚辞·九歌》即有“援北斗兮酌桂浆,辛夷东兮结桂旗”。

自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桂花已成为名贵花木与上等贡品,唐、宋以来即开始普遍栽种,其花被誉为“天香”。

以桂花为名引为药物使用,见于清代《本草纲目拾遗》。

其味辛香,其性微温,其功主在温肺化饮、散寒止痛,且能健胃、生津、散瘀、平肝,可用于痰饮咳喘、脘腹冷痛、肠风血痢、经闭痛经、寒疝腹痛、牙痛、口臭,尚可用于润发、美容、开胃、生津,以及窨茶造酱和引作膳食调料。

至于桂花酒,其史亦如中秋节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中即有记载,到明清时中秋饮桂花酒已成既定习。

清代潘荣陛在所著《帝京岁时记胜》中,除载有八月中秋吃桂饼外,尚有对饮“桂花东酒”的记叙。

桂花酒的配方为:桂花适量、米酒2000克、红枣100克、龙眼肉50克、白人参10克、白糖200克。采用发酵方法制成,系一种发酵酒。

具体制备方法是:在收集到新鲜桂花后,放置通风阴凉处,风干一夜,然后以每斤桂花加四两白糖(或碎冰糖),与花拌匀后,放入酒缸内任其发酵2~3日。

加入4~5斤35度以上米酒或高粱酒,密封窖藏,一年后启用,启用前月余,再加入白人参、红枣浸泡即可。

方中桂花含罗勒烯、芳樟醇、降蒎烯等成分,香醇开胃、益阳消阴;米酒的赖氨酸含量很高,能补养气血、助消化、健脾养胃、舒经活血、祛风除湿。

红枣和龙眼肉均能健脾养血而安神;白人参功能重在益气生津,故可认为此酒的营养补益作用是肯定的,醇香宜人,口感极佳。

在皓月当空的宁静之夜,能饮上一杯有如琼浆玉液的美酒,确能令人神爽,增添快乐。


湖南医聊


中秋,是一部古老民族的风俗史诗

中秋节,源于远古天象崇拜——敬月、祭月习俗的遗痕,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是盛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为秋季的中间月份,亦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三秋之中,所以称“中秋”。唐朝初年,中秋节已成固定的节日,白居易《效陶潜体》诗之七,已有“中秋三五夜,明月在前轩”之咏,宋代中秋节日文化开始繁盛,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秋》载:“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

至明清时已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中秋节以月之团栾兆人之团圆,寄托思亲、思乡的情怀,祈盼丰收、幸福,人、月常圆,是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成为凝聚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


风月无边天为谁春


关于中秋节的来历,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甚至有人说是从朝鲜传过来的。

其实,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就已经开始进行祭月、拜月活动了,但比较分散、随意,与我们通常意义上的节日还相去甚远。学界比较认可的说法是,中秋节形成于唐宋时期,而且与道教有密切关系。

现存唐代文献里,还没有发现明确记载中秋节的史料,像内容极为丰富的《唐会要》提到的节日包括寒食、上巳、端午、重阳、中和节等节日与千秋节(天长节)、天平地成节、庆成节、庆阳节、寿昌节、嘉会节、乾和节等诸帝诞节,唯独没有中秋节。

但是,唐代却产生了大量吟咏中秋或八月十五的诗句,甩前代好几条街。为什么呢?自盛唐开始,所谓上流社会开始流行“玩月”,被看作是一种风雅之举。唐玄宗就带头玩月,史书记载:

“玄宗八月十五日夜,与贵妃临太液池,凭栏望月,不尽,帝意不快,遂敕令左右:‘于池西岸加筑百尺高台,与吾妃子来年望月。’”

好像修个高台,就能登月似的!城会玩!

随后,就出现了玄宗游月宫的神话传说,这个大家比较熟悉了。《唐逸史》记载:

“公远(指道士罗公远)奏曰:‘陛下莫要至月中看否?’乃取拄杖,向空掷之,化为大桥,其色如银,请玄宗同登,约行数十里,精光夺目,寒色袭人,遂至大城阙。公远曰:‘此月宫也。’见仙女数百,皆素练宽衣,舞于广庭,明皇问曰:‘此何曲也?’曰:‘霓裳羽衣也。’明皇密记其声调,遂回,却顾其桥随步而灭,且召伶官,依其声调作霓裳羽衣曲。”

列位看官注意,这里的重点不在于玄宗和仙女如何如何,而在于带玄宗登月的是一位道士!

玄宗崇道,世人皆知。有位学者这样评价:

“玄宗极力提高道教有关人物的政治地位;尊崇道教经典;优待道士、女冠; 广交道士,对其深加礼遇;广兴道观庙宇,屡度道士,遍封灵山仙迹;迷恋于‘长生术’等各种道术。玄宗神话老子,扶植道教,具有明显的政治目的;并认为道教具有‘惩恶劝善’、‘训导氓黎’等妙用……在他和他的道教政策影响下,道教势力空前发展,官僚士大夫乃至妃嫔公主等崇尚道教之风盛极一时,神仙怪异之风十分猖獗。”

宗教和政治从来都是不分家的,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有种道术叫——长生术。这可是所有帝王梦寐以求的事,因为他们虽然手握天下生杀大权,却唯独无法主宰自己的生命。

月宫,恰恰被道教认为是仙界的象征之一!

月宫里很热闹,不仅有嫦娥,有兔子,而且还有蟾蜍(马王堆帛画的月宫)。嫦娥负责貌美如花,满足天下男人的幻想,她的两个萌宠则负责炼制仙丹。看看下面这些句子:

“虎及鹿兔,能寿千岁。寿满五百者,其毛色白。能寿五百岁者,则能变化。”

“月中何有? 玉兔捣药。”

“玄阴多缺,爰感厥兔,不形之形,唯神是类。”

“白兔长跪捣药虾蟆丸。”

“入河蟾不灭,捣药兔长生。”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中秋玩月与崇道求仙的风气一结合,就产生了玄宗游月宫的神话,而这个神话又反过来让中秋玩月更加流行,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玄宗还脑洞大开,发明了一个节日,叫千秋节,定在每年的八月五日,也就是他的生日。这个节日的习俗是,相互送镜子,叫千秋镜。千秋镜里有一类是月宫镜,画着嫦娥、玉兔、蟾蜍、桂树等,寓意正是道教所追求的长生、成仙!有首诗写道:“千秋题作字,长寿带为名,月向天边下,花从日里生。”

千秋节共存在长达80年之久,毫无疑问强化了月亮与长生在人们心目中的关联。诗人戎昱曾作《八月十五》云:“忆昔千秋节,欢娱万国同。”在八月十五回忆千秋节,说明千秋节在玄宗时期是多么深入人心。当千秋节被废止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愿需要一个新的依托。由于玄宗以来望月、玩月之风的流行,千秋节与月宫镜所传播的长寿含义,均使得对月宫的神往由文人雅士遍及黎庶百姓,那么很自然,人们选择了与千秋节仅差10天,且为一年中最佳月夜的八月十五作为继续玄宗朝道教长生追求的支点。

换句话说,中秋赏月慢慢普及到了大众层面,为中秋节的产生奠定了条件,而其中的道教意味十分浓厚。刘禹锡曾作《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云軿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中唐以后,中秋明月在诗文中随处可见。这一时期关于八月十五月亮的诗文,除了长生以外,又增添了团圆的寓意。这是因为,“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对很多人来说,看似简单的团圆竟成了一种奢望!杜甫《千秋节有感二首》诗云:“自罢千秋节,频伤八月来。”《月夜忆舍弟》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 不达,况乃未休兵。”

最早明确提到“中秋节”名称并介绍其节俗的,是南宋吴自牧。他说:

“八月十五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怡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盖金吾不禁故也。”

这说明,到了宋代,中秋节已成为全社会各阶层共同的节日,政府也在此夕放宽了夜晚出行的限制。

与唐诗相应,关于中秋,宋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一代文豪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最为人熟知的是下面几句: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般人只看到了其中的团圆含义,其实还包括长生。而苏轼的长生观念,也与道教密切相关。近年来,已有学者证明道教对苏轼的生命观产生了重要影响。

宋代以后,中秋节的活动越来越丰富,但仍然能够看到唐朝的痕迹,比如最初的月饼像铜镜般大小,所绘图案亦为嫦娥、玉兔等;山东潍坊以前过中秋,有互赠月形物品的习俗;山西太原过中秋,常于庭院高处摆八仙桌,桌上正对明月放一面镜子,镜前点燃两支蜡烛,月烛交辉,相映成趣。以上种种,都能让人不自觉地联想起唐玄宗千秋节、月宫镜,以及道教。


读史品生活


中秋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佳节。古人把一年分为四季,一季中又分成孟、仲、季三个月。

一、庆丰收

八月份是秋季中的仲季,而十五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农历八月十五就叫中秋了。

秋天

是一年中的黄金季节,瓜果满市,粮棉丰收之时

二、习俗和秋祀活动。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月亮的礼俗,据《周礼》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农历八月中旬,又是秋粮收获之际,人们为了答谢神祗的护佑而举行一系列仪式和庆祝活动,称为“秋报”。中秋时节,气温已凉未寒,天高气爽,月朗中天,正是观赏月亮的最佳时令。因此,后来祭月的成分便逐渐为赏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渐褪去,而这一节庆活动却延续下来,并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中秋节的正式形成尤其是在民间盛行应是宋代的事情。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赏月、吃月饼、赏桂、观潮等节庆活动蔚然成风。明清时期,中秋始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每逢中秋,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准备瓜果月饼,“向月供而拜”,所供月饼必须是圆的,瓜果切成如莲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月光纸,上面绘有月神和玉兔捣药等图案。祭月后将月光纸焚烧,所供的果饼分给家中的每个成员。中秋节是合家团圆的日子,人们互相馈赠月饼表达良好祝愿,很多人家还要设宴赏月,一片佳节盛况。




薯乐娱乐


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度充盈,许多人的精神世界变得越来越空虚。亲情疏远、道德沦丧……这时人们看见了优秀传统文化身上的亮光,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笔者认为过中秋节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1.维系传统亲情。毕竟百善孝为先,孝文化无疑是优秀传统文化,至于愚孝另当别论。当今社会,传统亲情疏远程度是我们能够亲身体会的。曾几何时,你一个人过中秋,独自赏明月?曾几何时,你和朋友一起过中秋,是否记得远方期盼团圆的父母?

2.继承优秀传统

为什么我们的端午被韩国人申遗,为什么我们的宝贵遗产被他国继承?是时候思考一下了!传统节日是唯一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庆祝她就是继承她。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当西方节日占据你生活过多时,你还具备一丁点儿中国特色吗?

3.中秋节是法定节假日。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法定节日。除以上两点考虑,可以给人民更多的休闲、陪伴亲友、出游消费的时间,以此可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



如有不当,欢迎指正,愿你们有一个团圆的中秋,有一轮圆又大的明月可赏,中秋节快乐!


亦雨侃世界


为什么要过中秋?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彰显了我国极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从古至今,流传千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中秋明月,满载千年思念,守望团圆。为团圆,这是过中秋节的原因之一。

为人生,不惜远方拼搏,每天劳累而眠,连思念的时间都被占用。你有多久没有想起家乡日益变老的父母了。还记得曾经最爱的月饼吗?现在只能一人独享。中秋,让我想起来想起了那离我很远很远的团圆饭。夜里,走出窗外,那轮明月,似乎将爸妈落寞的身影折射到我的眼里。为思念,这是过中秋节的原因之二。千年流传,传承至今,这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在这一天,纵使你和家人相隔千里之外,但只要心是相连的,便是团圆。可以一起举杯邀明月,庆祝这团圆的日子。为庆祝,这是过中秋的原因之三。

对于中秋节的来历

自春秋时代便有记载,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甚至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观潮,燃花灯,吃月饼,猜灯谜都是中秋节最吸引人的活动。

而中秋节的来历,也有很多说法。嫦娥奔月的典故便是例子之一,还有吴刚折桂、朱元璋月饼起义、玉兔捣药的传说也与中秋节的来历相关。但较为可信的应该是来自于祭祀活动的说法,皇帝每年于中秋月圆之时祭拜月亮,开展祭祀活动,后逐渐传入民间。


漫影小屋


中秋佳节即将来临,对于这个节日,作为中国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节日,也是一家人团圆的日子。不少人,从小过节过到大,却不知为什么过节,最后变成一种“勉为其难”非要完成的“任务”而已!大家来了解中秋发展始源,学习中国节日文化。


我们都知道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历史悠久是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中国属于历史大国,同样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都清楚了“中秋节”从古至今都是非常重要的节日,不论是皇帝祭祀、农民丰收等,大家都期盼生活:风调雨顺、和和美美、平平安安。所以因中秋节是围绕“月”进行的,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每逢佳节倍思亲,所以佳节来临之际人们都纷纷赶回家,并带着最好的礼物回家看望亲人。在皓月当空的中秋夜晚,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美景,享乐融融,这就是中秋·有家有爱!


凌小波


中秋节是我们国家的一个传统佳节,在众多节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秋节的来历有很多版本,直到现在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结论,其实个人认为,中秋节的来历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中秋节的意义!

中秋节有很多的习俗,比如赏月、吃月饼、团圆等等!个人认为中秋节正好处在丰收八月中旬,古人对于丰收是非常看重的,估计是用这样的方式来庆祝丰收;而月亮又是人们觉得神灵一般的存在,于是有了赏月这一说;吃月饼据说是隋末唐初是唐军发明的,但有待证实;而团圆可能是因为古人在丰收以后最幸福的莫过于和家人分享,所以我觉得团圆的这个意义足以让我们继续过着这个流传千年的节日!

再次祝大家中秋快乐,还没回家的你要抓紧时间了哦!



明少


中秋节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因为历史的长期积淀,我们的民族感情在其中,所以这个节日在我们的心目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另外,中秋节有着各种各样的活动,习俗,也是阖家团圆的日字,所以很多人在这天能获得极大的快乐,放松与幸福。


婉若游龙


中秋节又称为夕节,秋节,女儿节,追月节,拜月节,团圆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至于为什么会有中秋节,这个要追溯到唐朝,唐朝初年唐玄宗时期,百业发展起来,人民生活渐渐好起来了,唐玄宗有一天梦到了仙女在皎洁月光下起舞,满月加曼妙的舞姿,好不欢快!于是定下来这天为中秋节。当然这只是一个中秋节由来的记载。


中秋节为什么会流传至今主要原因应该是:

1.古代学士,游子,书生,侠士多离家在外,与友人天各一方。中秋时月圆本来就很美满的意思,他们却不能在家和家人共享这美好月色,最后只能寄相思于明月,诉思念举杯邀月饮。这进一步巩固推广了中秋节。

2.此外,古代毕竟没有现代生活那么丰富多彩,他们都是日升而作,日落而息,月满皎洁月光给了他们在小庭院里赏月把酒聊天,追逐打闹的机会,所以中秋节无疑被进一步推广了。


3.自然一直是古人敬畏的,而且自古便流传着广寒宫上有仙女,嫦娥玉兔的故事,神话色彩笼罩下中秋节被赋予了神圣的力量。

流传至今,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更形成了一种中华节日文化,这种文化是我们不能舍弃的东西,这是我们的根。所以中秋节来历和延续至今意义非凡,我希望以后也会一直存在!

纯属个人观点,图片来自百度,喜欢欢迎点赞,让更多人了解中华节日文化,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