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出真知|第六屆「能源青年行」初步調研成果展示

实践出真知|第六届“能源青年行”初步调研成果展示

“能源青年行”暑期調研計劃是由《南方能源觀察》雜誌社主辦,崑山杜克大學環境項目承辦的青年公益項目,從2013年至2017年,項目已成功舉辦了五屆。今年第六屆能源青年行項目如期展開,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丹麥科技大學、崑山杜克大學和上海電力大學團從眾多學校中脫穎而出參加了本屆活動。目前他們已經結束了實地調研,進入報告撰寫階段,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在調研過程中他們有哪些收穫吧!

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的同學們關注京津冀“2+26”城市“氣代煤”的供暖壓力。在對原中國石油規劃總院油氣管道工程規劃研究所所長楊建紅高工的訪談中,他們瞭解到了去年和今年的天然氣的供給與需求、儲氣調峰能力建設的基本情況。在對山西省“2+26”城市K市和非“2+26”城市L市的實地調研和與當地發改委領導、基層政府人員、燃氣公司負責人和當地群眾的訪談中,他們瞭解到目前國家、地方政府、燃氣公司和民眾這四個不同主體在應對氣荒時的調整方案。

比如,為了減少燃氣的量,部分村民從房屋保暖結構出發,自掏腰包完成玻璃房改造,以減少天然氣供暖過程中的熱損耗。具體而言,他們在原有的房屋結構外再砌高水泥臺,外立落地玻璃窗,打造成一個溫室的結構。這種改造既能擋風,冬天在陽光照射時也能取暖。同時,房屋內部原有的窗戶也改造為雙層玻璃。整個改造工程下來花費約為30000元左右。同一村子裡也有部分村民效仿這種改造行為以抵禦寒冬。

实践出真知|第六届“能源青年行”初步调研成果展示

調研團隊與村民在改造後的玻璃房前的合影

同時,他們還發現在“氣改煤”大力推廣時產生的經濟問題、施工問題和用氣安全問題並對這些社會問題的成因進行了分析。例如在施工問題上,由於燃氣公司此前並未嘗試過如此大範圍的“氣代煤”工程,因此他們邊摸索邊安裝,某村莊的燃氣管道就經歷過三次的改裝過程。一開始的輸氣管道只有2米高,後來有不少村民反映會有被盜竊的風險;在改成4米的時候一開始用的是螺紋有縫的輸氣管道,後來出於安全的考慮又將它們改成了焊接的無縫管道。

实践出真知|第六届“能源青年行”初步调研成果展示

“痞”字右上角的兩點見證了輸氣管道從2米改為4米高

在眾多成因之中,“氣代煤”完成指標的層層加碼是他們的主要關注點。據政府基層工作人員介紹,如果山西省不對非“2+26”城市安排改造任務的話,這些城市的環保指標很可能無法完成。近年來地方政府面臨著越來越大的環保壓力,這種壓力會一層一層地向下傳遞。在縣一級政府對下級政府(鄉鎮、社區、村等)的指標分配中,首先考慮的是必須完成市安排的任務,如果完成不力的話是會被問責的。這也導致了縣在下級政府中分配任務的時候會優先保證能夠達到總額,制定目標的時候會稍高於這個標準。但是,改造指標在基層政府中的分配是相對靈活的。在確保能實現上級要求的總額後,縣允許下級政府在指標分配上的微調。因為實際操作過程中可能會發現一些不利於“氣代煤”改造的家戶,這種情況下各鄉鎮之間調整一下是可以的。

崑山杜克大學

與此同時,崑山杜克大學團隊以巴西美麗山項目為例探討國家電網在巴西能源投資所面臨的社會環境問題及解決方案。8月21日上午,他們訪問了北京巴西駐華大使館經濟處處長Carlos Henrique Angrisani先生,認識到目前中國投資在巴西佔有重要地位並且巴西十分重視自身的環境問題。

实践出真知|第六届“能源青年行”初步调研成果展示

團隊成員與巴西駐華大使館經濟處處長Angrisani先生(左二)

8月22日下午,團隊成員在國家電網公司訪問了能源研究院的邢璐主任和徐楊老師。在那裡他們瞭解到目前國家電網在巴西能源投資面臨項目競標和勞工待遇兩個主要問題。為解決項目競標,國家電網與巴西當地企業合作成為一個聯營體,加強與當地政府關係的處理建設,並在當地建立了動植物保護基地,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為解決勞工待遇問題,國網巴西公司執行了不同的勞工待遇政策,中國的員工執行國內待遇體系,而巴西的員工則會在本土的待遇體系中,學習適應外企的不同文化。在勞工衝突方面,巴西的工會勢力比較強大,國網同樣也會努力避免觸犯巴西的勞工法避免糾紛,到目前為止,國網還沒有遇到較大的海外勞工衝突問題。

实践出真知|第六届“能源青年行”初步调研成果展示

團隊成員與邢璐主任(右二)和徐楊老師(右一)

丹麥科技大學

另外,丹麥科技大學隊到達廣東省,對海上風電產業發展進行調研。他們和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院汪鵬教授進行交談,汪教授介紹了廣東海上風電開發的資源情況和優缺點。最後他們對廣東省2017-2030海上風電發展規劃有了初步認識。

实践出真知|第六届“能源青年行”初步调研成果展示

團隊成員與汪鵬教授(右二)

他們還採訪了廣東省電力設計研究院唐蔚平主任、譚任深工程師和張力工程師,瞭解到目前廣東省海上風電場的具體佈局原則、製造產業鏈新裝和安裝施工現狀。他們還和中國南方電網科學研究院于海洋高級工程師進行交談,掌握了目前廣東省海上風電場的投產併網情況、併網標準以及併網對本土電網的衝擊和影響。

中國人民大學

除上述三支隊伍外,中國人民大學的同學們從7月27日到8月28日,走進遼寧省電力有限公司、國家電網東北分部、山西省電力勘測設計院、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大唐集團總部、龍源電力集團總部、廣州電力交易中心、國家能源局甘肅監管辦公室和大唐甘肅發電有限公司進行清潔能源消納課題的調查研究,每次調研結束後,他們都將調查成果發佈在“能源青年行”人民大學團隊微信公眾號中,供大家閱讀評鑑。

实践出真知|第六届“能源青年行”初步调研成果展示

團隊成員與團隊指導宋楓老師(右)在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前合影

实践出真知|第六届“能源青年行”初步调研成果展示

團隊成員與山西省電力勘測設計院工作人員合影

通過調研訪談,他們瞭解到:清潔能源的消納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其中既有電源電網基礎設施的技術支撐,又有各類市場主體在規則框架內的有效互動,還有行業規劃設計、投資建設、運營管理、評估監管等環節的統籌協調和全局優化。消納問題自2016年集中爆發以來,逐年有所好轉,17年及18年上半年多數地區實現“雙升雙降”,跨省區、大範圍的消納也更活躍流暢。創造如此成果的,有電網調度方式的巨大進步和輸電通道的大力投入,有火電的靈活性改造和積極調峰,有新能源的主動配合,也有政府的大力支持。

但隨著改革步入深水區,清潔能源的消納牽一髮而動全身,消納問題的本源,是中國電力市場化改革和電力體制改革中的共性問題。欲根除消納問題,則必須將其置於技術、經濟、社會、政治、體制的大環境中研究分析,而這正是中國人民大學團隊本次調研的最終目標。

上海電力大學

最後一支團隊是上海電力大學隊,他們主要對核電設備供應鏈管理進行分析。8月8日-9日他們分別在上海電氣核電集團和上海電氣電站集團進行調研活動,瞭解到了上海電氣提供的核島主設備的生產週期、進度管理、質量把控相關的信息。

实践出真知|第六届“能源青年行”初步调研成果展示

團隊成員在上海電氣核電集團

8月9日下午,團隊成員去到上海電氣電站集團旗下的上海汽輪機廠,和上海電氣陽江項目負責經理、質保經理等進行了一個多小時的座談會交流。他們瞭解到了汽輪機廠作為核工業供應鏈中的國內供應商,在陽江項目中對企業內部供應鏈管理的不斷完善,形成符合核電項目要求的管理體系。

实践出真知|第六届“能源青年行”初步调研成果展示

上海電氣電站集團座談會

实践出真知|第六届“能源青年行”初步调研成果展示

團隊成員在上海汽輪機廠製造基地調研

8月28日-29日他們前往中廣核工程公司國產化聯合研發中心調研國產化設備進行調研,瞭解中廣核工程公司採購體系、主要採購模式,以及在推進國產化進程中對供應商的選擇、評定、准入制度等供應商管理經驗。

實地調研階段已基本結束,接下來各團隊將進入到緊張的調研報告撰寫階段,讓我們一起期待他們更加完善系統的調研成果,一起期待10月21日的成果報告發佈會!未完待續!

以上圖片均由各團隊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