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讓、聶政、荊軻、要離四人為何傳誦千古?

參悟道者


我們對這四個人的最先了解應該是司馬遷的刺客列傳,首先來說說豫讓他是春秋未期戰國初期的人。

豫讓的忠義精神

在三家分晉之前,晉國的軍政大權分別被智伯,趙襄子,魏斯,韓虔控制著,智伯想獨攬晉國政權,企圖滅了其它三家勢力,結果三家勢力聯合滅亡了智伯,

豫讓是智伯的門客,智伯被趙襄子所殺。豫讓幾次刺殺趙襄子都以失敗告終!最後豫讓自毀容,以碳火改其聲,在次刺殺趙襄子,結果,失敗被俘。於是他就向趙襄子提出請求!他讓趙強子把自己的衣袍給他,豫讓把衣袍鋪在地上用刀砍衣袍來表示盡忠,對於豫讓來說,智伯對他有恩有情,所以他要以生命來報恩還情!豫讓的忠義及他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傳頌。

荊軻刺秦報燕太子丹知遇之恩

燕太子感動荊軻刺秦王,其實單憑太子丹的說辭與富貴是很難打動荊軻刺秦的。荊軻之所以願意刺殺秦王是因為太子丹尊重荊軻,給了他足夠的重視與關懷!在此之前荊軻一直默默無聞的人,燕太子丹發現了荊軻是一個難得的人才,於是就把他捧為上賓禮賢下士,感動了荊軻,隨後荊軻刺秦失敗被殺!秦王政下令攻燕最後滅亡燕國。荊軻為還太子的情,知恩圖報,不懼艱難險阻,不避個人生死,視死如歸的勇氣,我覺得這是值得人們傳頌的,我們把他們四個人做一個對比會發現,他們四個人身上有許多相同的地,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在動亂的時局還能保持著一棵赤誠之心,實屬難得可貴。


少顏翁


仔細算的話應該只有荊軻一人名傳千古。其他的這幾個只是在史記刺客列傳裡提到而已。這四大刺客只有荊軻一人刺殺失敗,下場最慘。

但是刺客列傳裡關於荊軻的描寫是最多的,也是最詳細的。《唐雎不辱使命》這篇課文,裡面有一段話,就提到了除荊軻外的三個刺客。

“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

因為荊軻的刺殺對象,秦始皇(千古一帝)。再加上一些影視劇的宣傳,自然知名度超高。四大刺客名傳千古,也有不少史記的功勞。

其中豫讓列傳中一段話讓我記憶猶新,“及智伯伐趙襄子,趙襄子與韓、魏合謀滅智店支智伯之後而三分其地。趙襄子最怨智伯,漆其頭以為飲器。豫讓遁逃山中,曰:“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說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讎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魄不愧矣。”為後世留下了“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名言。

四個刺客皆是正義之士,可能這就是被傳頌千古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吧。



楓欲靜而風不止


考核期大家多指導。

第一,這些人和他們辦的那些事其實並不能說流傳千古,只有《史記—刺客列傳》中有一些記載,正式之中記載並不多。

那就有人說了,記載並不多為啥還能在兩千年多後還被人熟知呢。其實是源於你是抱著一個什麼樣的心裡去接收的這個知識點,刺激?崇拜?還是鄙夷?可憐?總之人們常常對正史記不住啥東西,反而對這種野史軼事感興趣,知道的多!

第二,“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些聽起來浩浩然然,義氣無雙的詩句,彰顯出中國古代俠士的光輝。

這種脫離實際,脫離系統,拋開其他不說,獨立出來的一種價值觀念支撐了他們的事蹟為人們津津樂道。就像古代的大俠,行俠仗義,劫富濟貧,甚至打家劫舍的土匪頭子的名和事都能廣為流傳,體現了人們的病態心裡。

第三,某種程度上說他們真算傳頌千古嗎,適合這個詞嗎?大家對這幾個人都很熟悉嗎?貌似可能有人對他們幾個認不全吧。

你的問題錯誤的引導了大家,其實我們大家熟知的也就荊軻,因為我記得貌似小學還是初中語文課本上有一篇荊軻刺秦王,圖窮匕首見這個課文,其他幾個人如果不去看刺客列傳很難熟悉。所以你這個問題先入為主,誤導了大家。



以上是我自己的觀點,不對的地方請大家批評指正,也歡迎大家評論區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