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婦門前是非多」這個典故怎麼來的?這句話的上半句是什麼?

小潔


上半句是:“鰥夫房頂炊煙少”。這兩句話的意思是,鰥夫(喪偶的男子)家往往不開火,不做飯,所以房頂見不到裊裊炊煙。“寡婦門前是非多”是說一般寡婦(喪偶的女子)會遭人說閒話,覺得這個女子不正經。

前半句不被人所知 男人在古代不續絃幾乎沒有

漸漸的,前半句話記不再為人所知了。為什麼會這樣呢?我覺得,這與中國古代對女性的壓迫有緊密的關係。對於男性來說,沒了老婆,很容易可以再娶一個。社會對這方面不加反對,反而鼓勵。有錢人家講的是闔家團圓,三妻四妾,子孫滿堂,如果不是男女雙方感情非常好,失去一個伴侶,對男性也不會有太多的影響。

(《武林外傳》裡面的佟湘玉就是寡婦,因此邢捕頭等人跟她說話,從來沒什麼顧忌)

普通老百姓家呢,男人沒了老婆,這個家庭就失去了一個勞動力。對於古人來說,家裡進來一個人,那就是代表一個勞動力。沒生育子嗣的,自然需要續絃留後。有子嗣的呢,需要找個人照顧。因此,在古代,男人沒老婆的情況非常少。

可是女性就不一樣了。到了宋代以後,禮教制度森嚴,人們強調女性必須忠貞,要從一而終。即使男人死了,也不可以再嫁(當然,歷史學者考證,這套禮儀人倫只對大戶人家管用。一般老百姓家,女人失去丈夫,肯定也活不下了)。丈夫沒了,頂樑柱、保護傘的人也就沒了。於是,周圍的人就會對她說三道四,品頭論足,甚至上前調戲非禮等等。

之所以後面這句話能夠流傳,恰恰證明古代這種現象很多。

“寡婦門前是非多”的傳說:一個女子不堪忍受而跳井

那麼,這句話是怎麼來的呢?老實說,沒有一個統一的出處,因為是俗話,所以更多是依靠傳說。傳說在古代有一個女子,剛剛出嫁兩年,丈夫就死了。婆婆於是天天看她都不順眼。

有一次,一個長工在幹活的時候,不小心把水灑到了她的身上,她不得已說了兩句話。這一情景被婆婆看到,就被說成不守婦道,還四處亂說。這個女子不堪忍受,最終跳井自殺。由此,就形成了“寡婦門前是非多”的說法。

《紅樓夢》裡的李紈:寡婦的典型代表

最後,我還想提一下我們的經典名著《紅樓夢》。因為《紅樓夢》裡有個寡婦,曹雪芹對她很是喜愛,但在文本之中,也埋藏著“寡婦門前是非多”的現象,這個人就是李紈。

李紈年紀輕輕就失去了丈夫賈珠,此後就“一概無見聞”,“惟知侍親養子,外則陪侍小姑等針鑿誦讀而已”。

新舊版《紅樓夢》中的李紈

那怎麼看出來寡婦門前是非多呢?在《紅樓夢》第三十三回中,寶玉捱打,王夫人念出了賈珠的名字。結果,李紈聽到此處開始嚎啕大哭。這個苦,既有思念丈夫之苦,更重要的是在賈府受到的冷落和閒言碎語。

最讓人覺得曖昧的是在書中第七十回,李紈叫丫鬟早上來怡紅院取忘記的手帕,見到寶玉,說了一番話。要知道,手帕在古代可是傳遞情感的物件。不論是寶玉宋黛玉的手帕,還是《西廂記》裡面紅娘有手帕傳情。因此,這裡面顯然還有很曖昧的意思。

從此就可以看出來,作為寡婦的李紈身上的複雜性。


兮兮說事兒


本人認為,寡婦門前是非多,不管是古典還是留傳,但這話有批漏。試問,”寡婦“二字指的是多大?八十,七十,六十,五十,四十嗎?她有那麼多是非?所以我認為要把”門前“改為”年青“二字更有說服力。


難得糊塗3873


“寡婦門前是非多”這個典故,無從查考,不過,按照嚴格的對句來講,它的上句應該是:”鰥夫房頂炊煙少”。

一、鰥夫指的是:妻子死亡未再結婚的男人。

以前的男人們,尤其是生活在農村的,本就不愛做飯,或者根本不會做飯,習慣了有妻子時”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

當妻子去世後,如果已近黃昏,更是淒涼苦悶,身體差了,精神頭不足了,人會變得更懶,更是吃了上頓,不想做下頓。

我在老家生活時,隔著不遠有一個鰥(guan)夫,屬於智障人士。聽父親講,年輕時也給他娶過媳婦,還生了娃,結果一場急病,三歲的漂亮娃死了。娃她媽受了打擊,一年後也死了。

後來的他,再沒有娶媳婦,髒亂差到沒有家的樣子,更別說做飯了。他在生產隊做些力氣活、簡單的農活,生產隊把他按五保戶照顧著。他不白吃人家的飯,通過幫忙幹活獲取。因此,他家的房頂上,別說炊煙少,是根本看不到。

有家的男人就幸福多了。夏天趁著早上涼快去地裡幹活,回來後望著房頂嫋嫋的炊煙,進院後聞著撲鼻的飯香,再看看妻兒親切的面龐,之前勞作的疲勞一掃而光,幸福的笑容綻放在臉上。

人生,就是這麼難以預料。誰都盼望夫妻和睦,白頭到老,可生死路上沒有先後,也不能預知。

鰥夫之人,再要是加上”懶”字,吃飯必定是能冷吃,就懶得生火(農村做飯每頓生火,現在條件改善了許多),能湊乎就湊乎。他家的房頂上,當然炊煙少了!

如果性格開朗,生活規律,喜歡美食,他就熱愛生活,在吃飯問題上不將就,炊煙自然不會少。

二、寡婦指的是:丈夫死亡未再結婚的女人。

如今,你還能聽到”寡婦”這個詞嗎?聽不到了,沒人說了,快被遺忘了。

失去丈夫的女人,一個人過日子,也許還有孩子,在城市裡沒啥力氣活,不覺得難,也很少有人欺負你、騷擾你。放在農村就不一樣了。

八十年代上演的電影《咱們的牛百歲》,我還有印象。劇中的女主角王馥荔,扮演的是一個寡婦,經常被一個既是光棍,又是懶漢,外形還邋遢的人騷擾。

如果有哪個好心男人幫她乾點力氣活,很快就會有長舌婦傳揚開來,沒準,那男人的媳婦還會找上門來。

因為家中缺少男人,她們在社會中處於弱勢群體,難免會有不懷好意的男人想佔便宜。因此她說話做事謹小慎微,唯恐招惹是非。相反,別人也儘量避嫌,少有閒聊和來往。那句”寡婦門前是非多”,無形中成了她們與人交往的屏障。

在以前的農村,文化生活缺乏,閒得無聊的人們,容易關注寡婦,總想在她的身上發現點事情,好作為與人閒聊的談資。

”寡婦門前是非多”這句話,曾經令多少寡婦不敢隨便與男人說話,也令多少好心男人,想幫忙卻不敢幫。

有書君認為:

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生火做飯逐漸被天然氣、電磁灶代替,既方便又快捷,還環保,因此,不管誰家,房頂上的炊煙會漸漸消失。

當今的信息,處於飛速發展時代,天南海北、國際國內的消息鋪天蓋地,看都看不過來,哪有時間在意別人的閒言碎語?所以,”寡婦門前是非多”這句話,也會漸漸消失的。


有書共讀


從古至今,不少典故都流傳了下來,而“寡婦門前是非多”經常在民間聽到,用來形容死了丈夫的婦女獨居於此,因為沒有男人頂天立地支撐著這個家,很容易被某些偷雞摸狗的流氓和混混欺凌,而往往有男人出入寡婦門前,就容易招惹是非。這個“是非”指的就是婦人們之間搬弄口舌,傳播一些子虛烏有的閒言碎語。

許多典故大多來自民間傳言,加以虛構誇張化,就形成了故事來警醒世人。經過人們的口口相傳,通常比較知名的話語就更容易讓大眾記下來,而有些意義不大或者不順溜的俗語就被人們所遺忘,此典故中也存在著上一句,為“鰥夫房頂炊煙少”,這句話中的鰥夫意思是死了妻子的男人,顧名思義,指的就是鰥夫家裡的房屋並沒有人為他準備飯食,不像別人家的炊煙裊裊。寡婦與鰥夫中流傳較廣的是寡婦的故事,如此便可看出封建社會女子地位低下,一旦女子成為了寡婦,便只能謹言慎行,好好伺候婆家的人,要是與男人來往動輒被辱罵,更甚至被逼迫至死也不是沒有可能,而這種寡婦的桃色新聞自古以來便是最吸引人們關注的,不論是男人或者是婦女都會嚼口舌。

事實上“寡婦”這一詞的含義與現在我們所理解的並不完全相同,古代裡寡婦一詞代表的意思,是沒有丈夫的婦女,不僅指死了丈夫的女人,還有一義是與夫君兩地分離獨居在此婦人或者是已經和離的女人,這樣類型的女人最容易招來是非。

而這個典故傳言於宋代的一個女子在嫁入婆家以後,不久後丈夫因病逝世,婆家的人將女子管的極其嚴格,偶爾一次被婆婆撞見家裡僱傭的長工不小心將水潑到了這個婦人身上,長工本是無心之舉,沒想到婆婆認為這是不守婦道的行為,便大罵婦人水性楊花。最後的結局女子受不了街鄰鄉里的閒言碎語,自殺身亡,而事件的另一當事人卻無事。

自從程朱理學興盛以來,朱熹大力倡導“存天理,滅人慾”思想理念,而以此衍生出來的就是對於女子的教育。宋代由於盛行儒家思想,認同男尊女卑,女子就該三從四德,寡婦甚至不被提倡再嫁,只有守著自己的貞潔牌坊才被世人歌頌。而寡婦門前是非多也可以看出當時輿論的偏向性,女子不守貞就只能落的個浸豬籠的下場!


奇點歷史


典故由來,不過口口相傳。全句應為:鰥夫房頂炊煙少,寡婦門前是非多。

不過後半句實在太出名,使上句湮沒無聞,吸引了所有的噱頭和關注。

其實這些話原本沒有定式,也就意味著沒有標準答案,我覺得即使說成“久病床前無孝子,寡婦門前是非多”也不傷大雅——自然,這句話仍然是噱頭。

(一)

古時農村的鰥夫房頂上當然不容易見到炊煙,這起碼分為四種情況:

  1. 走親訪友、呼朋引伴,喝酒應酬去了;

  2. 老無所依,投靠親戚朋友去了;

  3. 就是純粹的不會做飯、不愛做飯,寧可噎饅頭、吃泡菜、喝涼水、空腹硬挺、嚼冰糖……也不生火。我自小在鄉下長大,僅以我們那兒的農村而論,無論是失獨老人還是大男子主義的父輩,不會做飯的可以說是佔到99%。

如今的農村,人民過上了好日子,大多數家裡都有電器,有沼氣,更見不著炊煙啦!

想起小時候,每當朝陽初升、午間歇憩、夕陽西下的時候,在屋後的山樑上,可以看到灣前灣後、嘴上嘴下(我們那兒的農村,地名以xx灣、xx嘴居多),家家戶戶的煙囪邊、房頂上都繚繞著炊煙,並最終氤氳到大片大片的樹梢上,灣裡有成群的白鶴,偶爾懶洋洋的飛翔就如同在雲端上漫步。有時候父親在身邊,就會告訴我,“聽說過‘因火生煙夕夕多’嗎?這就是了。”

而出仕的鰥夫呢?

我讀過一句最涼薄無情的話是:當官三大樂,升官發財死老婆。

即使寫下“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元稹,在元配韋氏亡故後,也先後與製出薛濤箋的薛濤、安氏、裴淑、劉採春等纏夾不清;

還有我們文采風流的蘇東坡老先生,他的“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開千古悼亡詞之先河,又為悼詞之絕唱,在王弗故後,老先生又續絃了王弗堂妹王閏之,又有沒有名分的朝雲。朝雲走後,老先生寫了一副輓聯:

不合時宜,唯有朝雲能識我;

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

所以啊,沒有誰會當真把誰記一輩子父母故去,也不過是“兒哭三聲找闆闆,女哭三聲找碗碗”,愛人故去,你要他取次花叢懶回顧?你要他人生若只如初見?

對不起,忙著吶!

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如此而已。

(二)

如今的社會里,已很少有人喜歡搬弄寡婦的是非。現在的娛樂生活豐富之極,真有喪偶的婦女,若是丈夫因公或因工死亡,她們拿著賠償,要麼嫁人(孩子給別人打,房子給別人住,床鋪讓別人睡),要麼廣場舞、棋牌社、茶樓、旅遊、聊閒天忙得不亦樂乎,哪怕人家子虛烏有的亂嚼舌根啊!

這無疑是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大伯在家父逝世70天之後曾告訴我:“那娃兒呀,這麼久了,該翻篇啦!這跟看書一個意思,一頁看完看下一頁。也告訴你媽要想開點,樂觀點!”大伯今年該是73歲,從沒跑過江湖,然而連他也有這樣的見識,我很佩服他。

而在古代又是如何呢?

先說才女:

李清照在趙明誠死後第三年,嫁給了張汝舟。此人是不折不扣的渣男,搜刮妻子財物不成,便拳腳相向。李清照寧可依律坐監三年,也要告官離婚。

如何打發“悽悽慘慘慼戚”的生活?有花有酒,有書有詩,當然,還有打馬。

再說一個史上最有名的女首富:寡婦清。

這可是一個驚動了秦始皇的女人,丈夫死後,她忙著經商,並憑藉雄厚財力富甲一方。秦始皇表彰其守貞之節,封其為貞婦,為她築女懷清檯。是秦始皇陵裡大量水銀的主要提供者之一。

其次是一些普通女子——

《晉書·列傳第六十六》杜有道妻嚴氏,十八嫠居(嫠,寡婦),誓不改節,撫育子女,教以禮度,使兒子顯名,女亦淑德。

皮京妻龍氏,十三歲出嫁,不到一年夫死、兩個小叔子又跟著死去,沒辦法變賣嫁妝及紡紗織布,營葬既畢,又復享祭。誓不改嫁,守節窮居五十餘載而卒。

事實上《二十四史》自《後漢書》開始都有專門的列女傳,裡面的寡婦事蹟所在多有。

我們可以這麼說,混出名聲的寡婦都進了史書,她們生時,門前的是非或許也不會少,但終於得到了正史的承認。這種承認在今天看來當然是一種糟粕,是封建禮教的流毒,然而架不住當時社會風氣使然,遂使人人都甘之若飴。

只是可憐了那些女子,在深夜闃寂無人時,孤枕難眠,或數著串珠唸經、或用繡花針扎大腿自虐、或打馬飲酒放縱……又豈是一句悽苦難言可堪形容?

我特別喜歡那位真性情的縣官:

接到一張訴狀,寫著

“十七娶,十八寡,公壯叔大,瓜田李下,嫁與不嫁?”

大筆一揮,“嫁!”

快哉!


王事情


在封建時代,女人的地位低到極致,那些道德枷鎖將女性束縛的沒有喘息的機會,“三綱五常”監督著她們的一舉一動,對於男人來說女人就是生育工具。因而,在中國古代,剛剛喪偶的寡婦都會在私生活方面備受他人的“重視”。

而在“寡婦門前是非多”的前一句,便是“鰥夫房頂炊煙少”。“鰥夫”是指妻子過世後從未再娶的男人,整句在形容鰥夫家中沒人做飯,寡婦門前容易招惹流言蜚語,都在描述著中國的古代倫理。

那麼,古代年輕的寡婦又會如何度過自己的後半生呢?

第一、守寡一生

在古代,女性被要求對丈夫從一而終,所以自嫁入婆家的那一刻起,就意味著你得一輩子忠心於你的丈夫。當你的丈夫發生意外事故身亡了,你是別無選擇的,為了貞潔,必須守寡一生。一些極端的,甚至會用自殘來表忠心,比如明朝一位女子曾斬斷自己的十指來應驗自己對於丈夫的鐘情。

在明朝的一本書裡就記載過這樣一件事情,有一位年逾古稀的獨身老人,在臨終的時候拿出文字幾乎全被磨光的100枚銅錢,周圍人都不理解。

這時候老婆婆就開口說:她在20歲的時候丈夫就去世,便開始守寡,如今已有50多年了。這五十年來她度日如年,但為了能留下一個好的名聲,她每到夜裡孤枕難眠之時,便把銅錢撒到地上,然後在一枚一枚的給撿起來,直到有了睏意才罷休,回房睡覺,讓周圍的人無不感嘆佩服!

第二、改嫁

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可謂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千古風流佳話。可一般人不知道的是,卓文君是一個新寡回孃家的女子,改嫁司馬相如非但不受譴責,反而得到社會主流的肯定和讚賞。

即便到了宋代前期,女子改嫁的問題仍然算不得什麼了不起的大問題。宋真宗的皇后劉娥就是改嫁過來的,一樣成為了一國之母。劉娥雖然身為一介女流,但治理國家可是毫不含糊,十多年來將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一片國泰民安的景象,而劉娥也得到了史家們的高度評價,稱之為“女中堯舜”。

第三、與人私通

人都有七情六慾,古代的寡婦也不例外。宋代以後的女子,在程朱理學的薰陶下,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出嫁後更是三從四德,在貞節牌坊等女性枷鎖下,過得步步驚心。

但不得不說,這種方法風險太大,隱蔽性做得好倒沒問題,一旦被發現了,那就會遭受生不如死的懲罰,浸豬籠都算是輕的,嚴重的性命難保。

第四、接手家業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是唯一一個沒有立皇后的的皇帝。秦始皇不近女色,可是他也有妃嬪媵嬙,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有一個女人卻是個例外,而且還是一個寡婦,一個叫清的寡婦。

寡婦清生於巴地,名清,故又叫巴寡婦清。18歲出嫁,22歲喪夫。丈夫是當地一位青年企業家,經營丹砂礦業多年,已是富有的大工商業主。丈夫死後面對家族紛爭、他人覬覦,寡婦清挑起丈夫留下的偌大家業,並悉心照顧公婆,且一直未改嫁。

公元前316年,秦國吞併巴蜀後,巴蜀地區成為秦國完成統一大業的戰略後方。秦始皇以及秦國的歷代君王對巴渝地區實行“優寵政策”,對於當地的豪門大族實行原有的管理辦法,允許他們擁有產業,部族和私人武裝,寡婦清家族是地方豪強的代表,理所當然是籠絡的對象。

或許聽了這麼多故事,您會覺得古代女子喪夫之後也沒那麼悲催。不過今天說的只是冰山一角,大多數的寡婦還是在市井之中默默地生活,默默地死去。


刀墓手札


寡婦門前是非多,其實是小農社會非常惡俗的傳統。

不要覺得,寡婦門前是非多是寡婦自己心癢難耐,跑出去到處勾搭漢子去了。

實際上,這和中國古代農村之間的械鬥傳統有很大關係。

在中國古代,尤其是以湖廣這種容易發生水災的地方,大水之後,哪塊地是誰家的,悟空問答都不知道。

於是大家搶地就變得特別正常,村與之間搶地自然不在話下,比如在我吃西紅柿寫的《九鼎記》裡,就講過類似橋段,村子裡抵禦外敵受傷的男人,回家是要被全村養起來的。

但是,由於資源緊張,村子裡的生活狀態也沒那麼團結,有男人的家裡和沒男人的家裡也大不一樣,一個家裡要是沒有個男人,一定會被人上門花式欺負。

但是考慮到傳統農村都是多生的傳統,除非運氣太差,家裡總是有幾個男丁的。

於是寡婦,就成為了同村人花式欺負的對象。

上門調戲的小夥子倒也無所謂,更加麻煩的問題是,寡婦好欺負。

所以別人搶你地不能還手;

搶你糧食不能還手;

各種被欺負。是非也就多了。


酒騎風




寡婦,指死了丈夫的女子。語出《詩·小雅·大田》:彼有遺秉,此有滯穗,伊寡婦之利。
後來,把離異後獨守空房的女人也稱之為寡婦。

“寡婦門前是非多”全句,沒有詳細出處,是民間俗語。上句則是“鰥夫房前炊煙少”,是說鰥夫房裡因為沒有女主人,很少開伙做飯。

問題來了,為什麼“寡婦門前是非多”呢?民間為何有這說法?

因為寡婦門前男人多



中國古代,屬於父系社會,男人由於身高體壯,主要賺錢養家;而女人身形纖弱,主要負責照顧孩子和料理家務。

當一個女人,老公死了,或者被人休了,就如同房裡的頂樑柱倒了,女人託家帶口,就會無比艱難。



但生活還得繼續,而很多事情需要男人來幫忙,寡婦們只有央求其他男人了。當然,也有男人感覺寡婦可憐,會主動來幫忙。這樣就會讓人看到寡婦門前有別的男人了,而且男人還不止一個。

除了生活中需要男人幫忙外,寡婦的情感由於處於空窗期,也需要男人的安慰。於是,有些男人開始嘗試接近寡婦,這些人中,有些是單身,接近的目的在於拉近距離,看能不能共結連理;有些是已婚的,純粹是前來“搔擾”,看能否有機會揩油。

於是,寡婦的門前男人多了起來,熱鬧起來了。

男人多了,故事就多了



寡婦門前男人多了後,未免就會有人讓寡婦真正動心,因為寡婦需要情感,也需要男人堅強有力的臂膀,關鍵是寡婦單身,無需揹負更多的責任感,喜歡就選擇,不喜歡就放棄。

很多寡婦,特別是有姿色的寡婦,大多都有和某個男人或幾個男人的一些故事,這讓左鄰右舍看在眼裡後,逐漸成為了茶餘飯後的話題。

隨著社會幾千年的發展,以及各種案例的積累,在大眾意識裡,認為寡婦門前有男人出現時,肯定有些情況,在意識裡就給寡婦整個群體定了性。

這時,哪怕寡婦生活很乾淨,和個別男人的交往也很平常,也會讓東拉西扯的“八婆們”,推理和想象出活色生香的若干故事。

所以,正經的男人們,大多會謹慎的遠離寡婦門前,主要是害怕招惹是非。




今非昔比,過去寡婦們的社會地位確實不高,容易遭人非議。

但,現在離異或喪偶的寡婦們,早已少了過去那種被看低或不斷被八卦的待遇,除了邊遠農村外,城市裡對於寡居女人的議論,也許有,但少了太多,大家都那麼忙,哪裡有那麼多時間去議論?




尊重每一個人,尊重每一個女性,多做正事,少些是非。


藍風破曉


鰥夫房頂炊煙少, 寡婦門前是非多!

出處不可考,但是意思大家都明白,鰥寡孤獨,最是可憐不過,但是寡婦,無疑是這其中十分尷尬的群體。注:這裡的寡婦不包括老年喪偶,主要指年輕的寡婦。

眾所周知,中國人自古以來講究“烈女嫁一夫”,用今天的觀點來看,這是一種腐朽的封建禮教思想,既不利於人,也不利於社會,但是在古代,這是一種了不起的道德準則,做的好還能得到一副貞節牌坊,猶如功德碑一般,高高聳立,成為遠近聞名的楷模。

寡婦門前為什麼是非多,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寡婦是弱勢群體,易招惹是非。在男權主導的社會,尤其是中國古代,女人是社會的弱勢群體,失去男人的女人生活非常艱難,這時候一些臭男人就趁虛而入,趁機佔便宜,如果只有一個人有這種想法還說不上是非多,有這種想法的一人多,是非自然就來了,比如說白鹿原中的田小娥,嚴格意義上說她不能算寡婦,但是由於男人不在身邊,各種人隨著上門,各種是非也就來了。

(2)社會對女人的欺凌。弱勢群體歷來是社會的欺負對象,各種破事爛事找不到責任人,女人就成為背鍋工具,中國歷史上的亡國之君動不動就把鍋甩給女人,紅顏禍水就是這麼來的,寡婦更是女人中的弱勢群體,更好欺負,比如說大宋太祖趙匡胤,“欺負孤兒寡母的天下”,對於已經遭遇不幸的寡婦來說,是非更像是“人在屋中坐,鍋從天上來”,躲都躲不掉。

進入現代社會,尤其是近些年,隨著女人社會地位的提高,經濟的獨立,越來越多的女人走上了自立自強之路,弱勢群體這一概念正在走入歷史,但是依舊有許多女人淪為各種是非的犧牲品。

比如說近些年流行的“守活寡”就是一種新類型的寡婦,男人不在身邊,女人由於各種原因,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聽起來像是女人有錯在先,但是社會對於女人犯錯的容忍度遠遠不如男人,男人出軌可以用一句犯錯來堵住天下人的嘴,女人則永遠被綁在恥辱柱上,不能不說是另外一種是非。

希望這種是非越來越少!


日慕鄉關


寡婦門前是非多,上句為“鰥夫房頂炊煙少”。這一句古語“鰥夫房頂炊煙少,寡婦門前是非多”道盡了喪偶男女的心酸。“寡婦門前是非多”,更是含有多重意思。

失去丈夫的女人,也就成了寡婦。在封建社會,寡婦再嫁一般是不可能的。盛年的女人往往獨守空房,或者一人拉扯孩子,還要替去世的丈夫盡孝。在這種生活環境中,如果有男人經常上她家裡去,周圍人就會有各種猜測,對上寡婦家的男人不好,對寡婦自身更不好。久而久之,就成為一句“警誡”,進而形成人們的下意識。

對失去丈夫的女人,人們敬而遠之,躲得遠遠的,生怕惹人議論。在封閉的宗法制農村,無異於是一種“雪上加霜”的傷害。

在古代,一個女人失去丈夫,就失去了“三從四德”中最重要的靠山。所謂未嫁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擺在面前的路,往往就是“守節”,把兒子撫養成人。守到老,可以被賜“貞節牌坊”,這是節婦最好的結局了。在這個過程中,是要格外注意婦德、婦言的,就算有男人來上門糾纏,也必須做好躲閃。可以說,“寡婦門前是非多”,像一道符,將盛年的失去丈夫的女人們死死拴在“節義”這條不那麼人性的道路上。

“鰥夫房頂炊煙少”,意義相對簡單。鰥夫,是指失去妻子的男人。鰥夫房頂炊煙少,是指失去妻子的照顧,一個男人有時連飯也懶得做,往往湊付一頓罷了。由炊煙看起,由吃飯、穿衣生活起居看起,一個失去妻子的男人的生活是非常悽清的。

這句古語可以說,對失去配偶的男女的生活和處境做了深刻濃縮的概括,真實生動,言簡義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