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不通,朱棣只是打下南京憑什麼就能當皇帝, 其他地方爲什麼就這麼容易臣服?

新時代領路人


朱棣都打下了南京,朱允炆不知所蹤,朱棣是勝利者,本來發起“靖難之役”就是為了皇權,現在勝利了,朱棣不做皇帝,誰做啊?朱棣是朱元璋的親兒子嘛,他們叔侄怎麼鬥鬥破內部矛盾啊,到頭來不管誰做皇帝都是朱家人,官員也懶的反對了,只要有官做,換個皇帝無所謂。當然啦,有的官員還是不服的,比如大學士方孝孺就痛罵朱棣亂臣賊子,結果朱棣誅殺方孝孺十族啊!因此在屠刀之下,再也沒有誰反對朱棣做皇帝了。至於其他地方的官員,想反對,有心也無力,手裡沒有一點兵權不會傻傻的去送死的。至於那些有點士兵的藩王,即使有心反對,但是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也只能服軟了。

朱棣之所以有實力爭奪天下,也是朱元璋的功勞。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就實行分封制度,把二十多個兒子分封到各地鎮守,以為這樣就可以維護好明朝的統治了,只是也為將來的皇權鬥爭埋下了伏筆。在分封的藩王中,最有實力的就是秦王,晉王,燕王朱棣,寧王了。朱允炆實行激烈的削藩政策,所以導致他的叔叔們都起了異心。朱棣起來反抗的時候,自己只有一萬多人,為了使自己更強,朱棣用手段向寧王奪取了朵顏三衛。朱棣去到寧王府中,當然朱棣的軍隊駐紮在城外,這樣做就是為了讓寧王放心,寧王以為朱棣來自己這裡是勸自己一起反抗的,沒想到朱棣什麼要求都不提,只吃喝玩樂,那隻不過是朱棣故意麻痺寧王罷了。幾天裡,朱棣用大量的金錢收買了寧王的手下在最後朱棣要離開時,收買的手下一起挾持了寧王,朱棣只要求寧王借給他三千人的朵顏三衛,寧王只好答應了。朵顏三衛全是由蒙古人建立的騎兵,這是明朝當時最有戰鬥力的軍隊,朱棣就是因為擁有了這個軍隊,才讓他走了爭奪天下的資本。就這樣,朱棣正式舉起“靖難之役”的大旗向朱允炆挑戰。由於朱元璋把所有能打仗的功臣都給殺了,剩下善守的耿炳文,朱允炆又不放心,因此派出沒有軍事才能的李景隆去打朱棣。結果就是李景隆的幾十萬大軍被朱棣打的落花流水,甚至做了朱棣的運輸隊長,丟下所有的糧草給了朱棣。就這樣朱棣一路推進,一路勝利,最後攻入了南京,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朱棣做了皇帝后,當然朱允炆曾經的勢力不甘心失敗,也搞過活動,只是都是零星的活動對朱棣夠不成影響。朱棣也開始對各地的藩王進行削藩,那些藩王也是不願意,只是在絕對的實力面前,只能服軟了。當然後來的寧王子孫反了朱棣的子孫,只是沒有成功罷了。朱棣能成功逆襲當皇帝,除了多種因素外,關鍵就是實力啊,有了實力才能實現夢想啊!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因為朱棣是眾望所歸,民心所向。

所謂臣服,要一分為二。文官的臣服,可以慢慢來,實在不臣服,殺掉就是了,他們掀不起大的波瀾。關鍵的,是軍隊的臣服。只要軍隊臣服了,大勢就已定了。軍隊若不臣服,朱棣打下南京也無法舒舒服服地做皇帝。

明朝的軍隊掌握在誰手裡呢?一是朝廷的武將,二是各地藩王。

武將當然是忠於建文帝的。但是建文帝死了,他們怎麼選擇呢?繼續與朱棣作戰嗎?那是傻子。

說白了,反正是人家老朱家內部的爭鬥,不管建文帝勝利還是朱棣勝利,不都是老朱家的天下嗎?所以,效忠建文帝和效忠朱棣並不矛盾,反正總歸也是效忠朱元璋的子孫,肥水沒流外人田。

另外,建文帝一直偏重文臣,武將們對此其實是有看法的。而朱棣打小跟隨朱元璋四處作戰,在武將們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朱棣更偏重武將,而武將們也與朱棣更加氣味相投。

既然如此,武將們當然就半推半就地向朱棣臣服了。

另外一部分軍隊,掌握在各地的藩王手中。藩王更沒有理由反對朱棣了。因為朱棣造反,就是因為建文帝削藩。藩王們都在背後為朱棣叫好呢,待到朱棣勝了,怎麼可能反對他呢?

朱棣也很聰明。打下南京後,朱棣立即恢復了被建文帝削掉的齊王、周王、代王等諸王的藩國。這件事不僅讓齊王、周王、代王這三個藩王感恩戴德,同時也讓其他的藩王吃了一顆定心丸。

在這種情況下,藩王們當然也向朱棣臣服了。

拿下軍隊後,大局已定,文臣們就可以慢慢收拾了。文臣中能夠臣服的,就收為己用;堅決不臣服的,就殺掉,甚至滅他十族。


趣談秘史



為什麼朱棣打下南京,逼死建文帝就能鼎定天下,而李自成打下了北京逼死了崇禎帝卻沒能守住天下?那是因為古代的帝位傳承體制決定的。

朱棣是朱元璋嫡子,太子朱標的弟弟,一生戎馬倥傯,隨老子朱元璋南征北戰,屬於馬背上長大的皇子,既有武功又有韜略且富閱歷,朱標在世時,無論資歷德行都讓朱棣服氣,無話可說,朱標意外去世,必然就讓立下了赫赫戰功的一些王子有了遐想的空間和野心。


古代的帝位傳承,無論如何傳承,有一個鐵律,那就是必須是血親,也就是家族傳承,否則就會因得位不正被全天下討伐之。朱棣本為朱元璋嫡子,而且戰功赫赫,加之朱允炆隔代相傳,資歷又淺,在一幫書呆子的慫恿下,根基未穩,就匆忙削藩,朱元璋在世時,有他如日中天的威勢壓制,這些藩王們只能低調度日,一旦朱元璋過世,那些藩王們好不容易透了一口氣,朱允炆一個黃口小兒就要削他們的藩,收他們的地,下他們的權,這幫驕兵悍將焉有不怒不反的道理?


朱棣雖歷九死一生佔領了南京,逼死了朱允炆,還殘忍的處置了建文帝的家眷以及以方孝儒為代表的一干忠臣,但是天下到手不過10%,為何沒有人高舉義旗、勤王造反,彈壓朱棣叛軍?

那是因為,建文帝朱允炆已經自殺身亡,朱棣造反時打的旗號就是清君側,朱允炆自殺後他還假惺惺的悼念了一番,說叔叔只是想幫你除掉身邊奸佞之徒,恢復侄兒王權,幫你做一個好皇帝,你何苦要如此?雖然大家都心知肚明,那是鱷魚的眼淚,然而朱允炆一死,朱棣身為皇嫡子,而且又有大勝之威,朱允炆很多政策操之過急,確實也傷了既得利益階層的人心。



如此一來,天下還是朱家的天下,換了一個更加強力優秀的CEO而已。對於外人來說,原本就不怎麼瞧得上眼的舊CEO已經去了,新CEO正要大展宏圖,廣開新政,而且朱棣手段之暴烈殘忍,絲毫不下其父朱元璋,這幫文臣武將早已噤若寒蟬。何必再去自討苦吃,多管閒事?


謝金澎


朱棣起兵靖難的成功,是大明“公司”內部的CEO換位,並非像朱元璋一樣的對陳友諒、張士誠、蒙元外部“公司”的收購兼併,只要把握住了操作技巧,自然難度會小得多。朱棣的成功之路,主要有三:



宣傳攻勢強大,儘可能得搶到道德上的有利站位

在北平起兵之初,朱棣就發動了強大的輿論攻勢,以“清君側”的名義賊喊捉賊,表明自己起兵只是為了除去大侄子建文帝身邊的“奸臣”齊泰、黃子澄一干人等。這一招可真是厲害!!要知道“藩王靖難”的權力是朱元璋活著的時候就定下的,朱棣拿出來一嚷嚷,立馬使得自己掛羊頭(清君側)賣狗肉(奪位)的小心思有了正統的合法性,這得麻痺多少人的心吶!!!



拉幫結派,增加靖難起兵的勝算

建文帝即位後,朱元璋分封的各路藩王逐漸呈現尾大不掉之勢,齊泰、黃子澄出於加強中央集權的考慮提出削藩。藩王們削藩政策利益受損,紛紛表示不滿,朱棣順勢拉攏。比如寧王朱權就在朱棣的威逼利誘下,帶著由蒙古人組成的精銳騎兵“朵顏三衛”,加入到了靖難大軍;谷王朱橞,更是在朱棣打到南京城下時,和李景隆一起開門獻城;其他的藩王要麼暗地裡給錢給糧食,要麼打醬油默默的看錶演。至於朱元璋留下來給建文帝保駕的勳貴集團,當中最大功臣徐達的兒子們,都喊朱棣(徐達女婿)一聲“姐夫”。還有人數最多的文武官員,除了鐵鉉和方孝孺,大部分都做起了風吹兩邊倒的“騎牆派”,由得你老朱家叔侄兩個自個兒折騰,我還做我的官。



建文集團削藩形勢估計不足,應變乏力

削藩的活,本來就是常在河邊走不能怕溼鞋,但建文帝磨磨唧唧又是監視又是軟禁,白白地讓朱棣裝瘋賣傻糊弄了過去。等到朱棣起兵,南京這邊派兵北上討伐,臨行前天真的建文帝偏偏對將領們說了這麼一句話——“不要讓我擔上殺叔之名”。得!一句痛快話都沒有,你讓將軍們這仗怎麼打,等於讓朱棣有了塊免死金牌。果不其然,在朱棣與建文軍交戰的過程中,有好幾次朱棣都差點被斬落馬下,但建文軍每次都在危機關頭讓開路子讓他離去,搞啥呢這是???就這樣,朱棣一路上開著“光環”來到了南京城下。


竹山清溪澗


一,這是老朱家內部矛盾,其他人大多是看熱鬧,用不著跟著激動拼命;二,這要感謝朱元璋和朱允炆,把能頂住朱棣的人都給滅了。

李世民玄武門之變、趙匡胤陳橋兵變後,能夠短時間內搞定全國地方,也是這個道理。

首先,朱棣一直在爭取道德制高點

朱棣搞靖難一定程度是被朱允炆逼的,因為朱允炆上臺後,一點都不溫柔,反而大搞“削藩”,把自己很多藩王叔叔們都幹掉了,朱棣作為實力最強的藩王,基本是跑不掉的。

把兒子們封做藩王,是朱元璋的一個妙招,因為他覺得老朱家自己人比那些異姓功臣更可靠,所以他特別規定,一旦皇帝有難或京城有變,藩王可以甚至是必須進京勤王。

朱棣一直在苦惱造反的藉口問題,老爹的這條規定讓他找到了“祖宗之法”。既然藩王可以帶兵勤王,那我就說皇帝身邊出了奸臣,矇騙控制年少的皇帝,妄圖亂我大明江山,壞我祖宗之法,我作為老爹最牛掰最忠心的兒子,帶兵打進京城,那可是大明忠臣一枚!

靖難!清君側,除小人!朱棣振臂高呼。

雖說這種口號連自己都說服不了,更別提說服天下了,但朱棣沒有別的造反理由,只好拿來將就著用,反正他只需要一個藉口。

其次朱棣靖難之役是很艱苦的

朱允炆和朱棣一開打,朱棣在各方面都不佔優勢,大家都認為他造反成功概率可以忽略不計,因此各地方肯定都是要支持中央的。

這是政治站位問題,站錯了隊,後果很嚴重。

由於缺乏支援,朱棣一開始特別狼狽,差點連北京城都守不住,最後還是從朵顏三衛那裡借來蒙古兵,又多虧了草包將軍兼疑似臥底李景隆配合,加上老天爺助陣,才逐漸扭轉頹勢。

即便如此,朝廷也不乏高手,盛庸、鐵鉉讓他吃了很多苦頭,打了幾次敗仗後,朱棣甚至一度想要放棄,特別是在山東一帶,朱棣遇到頑強抵抗。鐵鉉不但堅守濟南,擊退朱棣,還與盛庸合兵,發動反擊,打的朱棣狼狽不堪,收復德州諸郡縣,兵威大振。

由此可見,朱棣的靖難之役十分艱苦,各地方在不看好朱棣的情況下,還是給予抵抗的。

再次,朱棣十分懂得擒賊先擒王

濟南失利後,朱棣對濟南留下陰影,就連足智多謀的姚廣孝也不敢鼓動朱棣再打濟南。

朱棣深知自己造反前景不樂觀,各地方都聽中央的,不會向自己乖乖投降,而以自己的實力,和朝廷死磨硬泡是沒用的,時間寶貴,也根本耗不起,自己的根本目標是幹掉朱允炆,奪取皇位,不能和地方以及那些小嘍囉纏鬥,只要幹掉朱允炆,其他一切都好說。

擒賊先擒王,這便是朱棣找到的綠色通道。

朱棣和姚廣孝是難得的戰略奇才,他們沒有抱著一棵樹吊死,而是出奇兵繞過守衛嚴密的濟南,一路向南急進,結果朝廷守備空虛,在安徽靈璧大敗後,被朱棣一舉突破淮河防線。

到了最關鍵的南京保衛戰,超級臥底李景隆再立奇功,全權負責京城防衛的他居然一槍不放,打開城門迎接朱棣進城,朱允炆見狀,放了一場大火後下落不明,朱棣如願奪取皇位。

最後,朱棣要感謝朱元璋和朱允炆

打下南京後,朱棣還是遇到一些強烈反抗的,比如幫助朱允炆削藩出力最大的齊泰、黃子澄,以及罵朱棣最厲害的方孝孺,等等。

對付這些人,朱棣一點都不廢話,全部處以極刑,誅滅九族。

這招很快就鎮住了所有的文官,包括各個地方,因為大家都怕死,反正朱允炆已經沒了,還是姓朱的做皇帝,咱們也沒必要忠於朱允炆一個人,服從新皇帝,也是效忠大明江山嘛!

至於那些分封在各地的藩王,原本都是有兵有錢,可以勤王,和朱棣幹一仗的。

但朱允炆一開始的削藩,把他們全都拿下了,這個時候根本沒人可以出頭當英雄。

再就是開國功臣武將,如果一切正常,還有不少能活著帶兵打仗,讓朱棣吃不了兜著走。

但這些人都被朱元璋給滅了,沒剩下幾個,根本打不過朱棣。

綜上所述,朱棣搞靖難確實不易,但朱棣有毅力有才能,笑到了最後。至於那些地方,反正都是老朱家內戰,大家都是看熱鬧,不必出死力,等朱棣打下南京,皇位在手,一紙詔書曰:服不服?不服來戰!天下便“傳檄而定”了。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對於這個問題,首先我們瞭解一下“清君側”這個詞。“清君側”指清除君主身旁的親信、壞人。這是明太祖朱元璋認可的,所以在太祖年間他也注意培養諸王帶兵經驗和威信,保證他們有能力完成這個目標。

太祖屍骨未寒,齊泰、黃子澄等人大舉廢黜親王、剝奪護衛兵,那不就是奸臣?而朱棣起兵的旗號是:“誅齊黃,清君側”。朱棣為燕王,在太祖期間就有豐富的帶兵經驗和強大的威信,燕王起兵,跟他出塞的老部下們紛紛響應,這就是太祖培養的成效。(大部分也存在害怕削藩被株連,響應起兵是符合自身利益,也是符合太祖的祖訓的,所謂名正而言順。)

如題主所說,朱棣當時是隻攻下了南京,並且按照《皇明祖訓》規定:親王靖難之後要還國,然而建文帝沒有逃跑也沒有出面交涉,居然自焚了,朱棣連表面功夫都省了,直接即位吧。為什麼其他地方會那麼容易臣服呢?有下面兩個原因:

一:朱棣入京後,南軍大將郭英、平安、盛庸、梅殷、何福、房昭、楊文等等都先後順服了朱棣,說明太祖皇帝親手打造的這支軍隊的指揮官還是明事理的,雖然受朝廷之命不得不執行,但心裡知道燕王確實是遵循祖訓而起兵,故能夠接受這一結果。文官中固然有念及建文帝之恩而求仁者,但也有不少識時務之士,因此朱棣成了明成祖,並且很快就建立了首屆內閣、重組政府,各地方政府也聞風歸順,只有浙江布政使等人還在招募民兵,被部下抓捕歸案。總的來看,成祖起兵看似“叛亂”,實際卻是太祖皇帝設計的應急機制的啟動效果。

二:從帝位傳承上看,太祖尊重嫡長繼承製,將皇位傳給了建文帝,現在成祖取而代之,正所謂楚人失之,楚人得之。 內不能制外,但內外都姓朱,都是太祖之後。我看這正說明了太祖制度為一姓之謀的成功。要是缺乏政治智慧的建文朝廷愣是把燕軍消滅了,那才是太祖的真失敗,以後朝廷又不知道搞出什麼亂子。成祖即位後,用較為和緩而非粗暴廢黜的手段,把親王領兵的制度廢除了,改為“天子守邊”,更加在京城厚集兵力。

如有未詳盡之處,可以評論留言,將針對性一一回復。


客棧裡的包打聽


朕家事也!家天下,瞭解一下。

明朝,是老朱家的天下,明朝,是老朱家的私人財產。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下的土地是老朱家的私人產權,全天下的百姓,也都是老朱家的私人財產,也包括文臣武將和軍隊,都是老朱家的家奴。

答案就這麼簡單。

現在大家知道朱棣打下南京就能稱帝了吧?為什麼其他地方的官員、將領不反抗?

因為那是主子的家事。

就像經常有這樣的說法:天下是祖宗的天下,不是你一人的天下。祖宗的天下,就是這一家一姓的天下。只要這個天下還姓朱就OK,至於誰當皇帝,那是帝王家內部問題。當臣子的無權干涉。

就像方孝孺,朱棣奪取南京,他跟著矯情,他這麼做絕對是有違人臣之道的。你一個讀書人干涉帝王家事?奴才摻和起主子的事來了。這不作死呢嘛。

其實這個問題簡單的換位思考一下就很明瞭啦。如果你是當時的武將,鎮守邊關,手裡有5萬人馬。這時候傳來消息,朱棣打下南京,已經稱帝,你會不會管?肯定不會管。

如果有異姓造反,你不去勤王,那叫不忠。但靖難之役是老朱家自己人打架,爭位置,兩頭都是你主子,你還是趕緊靠邊站吧,誰打贏了給誰磕頭就完事了。你帶著兵幫朱允炆打朱棣?別忘了,朱棣也是你主子啊。如果朱允炆這邊有聖旨,明令你去大朱棣,那你還可以上去應付一下。如果沒有聖旨,那就只能在旁邊裝糊塗。

朱棣在靖難之役中,一次兵敗,折了一員大將,非常鬱悶。賭氣一個人縱馬闖進官軍的營地,在裡面視察一圈出來。官軍只能瞪眼的看著他,不敢動手抓他。小時候看這段的時候覺得很神奇,現在看就很好理解:即便是兩軍對壘,人家也是姓朱的,人家也是你主子。你不敢跟人家毛手毛腳。

類似的還有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殺了李建成,然後當了皇帝。外圍的大將能管這事兒嗎?不能管。兩頭都是皇子,都是少東家。

造反初期,朱棣是按套路打的,幾次南下失敗。後來姚廣孝給他出的主意:不要跟官軍一城一地的打,繞過大城市,繞過朝廷的重兵,直接打南京。

表面上看,這麼做不符合打仗的原則。你孤軍深入幾千裡,從北京打到南京。身後留下那麼多官軍部隊,如果這些部隊從後面蜂擁兜上來,截斷後路,你跑都跑不了。而且南京作為京城,城牆高大,正常打也得經年累月。

但朱棣還是採納了姚廣孝的建議,事情一下子變得順利起來,最終拿下南京。

當時姚廣孝就應該是看穿了:皇族家事,各地將軍不會認真跟著摻和。所以沒有出現大批官軍從後面玩命追殺朱棣的局面。打到南京城下,裡面的大臣直接出來迎接了,沒有抵抗。

城裡的朱允炆是少東家,城外的朱棣是四老爺,你幫誰?幫誰都不對。只能跟著跑跑龍套,別真投入感情。

朱棣取得南京,各地官員將領都立即表示陛下萬歲。換了誰都得這麼做。如果你抵抗,會把自己的部隊和轄區的老百姓的拖進戰火。你朱家的官反抗朱家的皇帝,道理上說不過去。基本上屬於造反。非得支持朱允炆,不承認朱棣,這是一件沒有意義的事。而且軍民和手下是不會支持的。如果你不臣服,恐怕不用等到朱棣的兵到,就會被自己人先殺了。


銳視覺何老師


朱棣之所以會打下南京就穩定住了政權,只能說是當時種種情況巧合在一起所造成的,這也與當時的社會環境以及中國古代的人文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朱棣在朱元璋以及大明的威望和地位非常高。

朱棣是朱元璋的兒子,在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朱棣也一直跟著他東征西討,最後在朱元璋鼎定天下之後,被封為燕王鎮守北方。

從朱棣稱帝前的履歷上來看,能夠被朱元璋封為燕王,證明朱棣在朱元璋心裡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只不過因為他不是嫡長子,所以只能做王,不能做皇帝。

此外由於朱元璋將鎮守北方的任務交給朱棣,也可以證明朱棣在大明朝廷裡的威望也非常高,不然的話是震懾不住那些北方的驕兵悍將的。

父親心中的寵兒,大明朝廷上的崇高威望,使得朱棣在面對自己的侄子時,心中自然是憤憤不平的。因為建文帝朱允文,是太子的兒子,而且從小就嬌生慣養,對建立明朝一點功勞都沒有,跟而且和身邊的大臣們也沒什麼深厚的感情,更談不上什麼威望了。因此在朱棣生出覬覦皇位之心的時候,朝廷上的大部分臣子對其袖手旁觀也就很正常了。

朱棣奪取皇位,是皇室內部的爭端,臣子一般不好插手。

由於中國幾千年儒家文化的洗禮,所以在古代的整個中國,都講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秩序,而這種秩序在明朝的時候被朱元璋上升到了頂點。或者說明朝的大臣都被皇帝殺怕了。

所以在地方關看來,朱棣奪位是大明朝皇室內部的爭端,是中央的權利爭奪。這種鬥爭一般是不會波及到地方的,地方也不敢去插手這種事情。

再加上建文帝威望不夠,不能震懾地方,就更使得地方官員對此袖手旁觀了,因為從地方官的角度上來看,不管朱棣上位也好,還是建文帝上位也好,都是他們老朱家的內部事務,作為外人是不能插手的,只要最終坐上皇位的人姓朱就行,至於叫什麼名字,不是他們能管的。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朱棣奪位的時候,雙方都沒有大規模的調動軍隊對攻,而只是調動了自己的嫡系部隊進行衝殺,最終朱棣技高一籌,且時運也在他身上,才讓他險勝自己的侄子,坐上了皇位。

而既然朱棣坐了皇位,那麼政局也就穩定了,忠誠於大明皇室的們自然也就不會再想許多,地方上自然也就該幹嘛幹嘛,戰爭也就平息了。


落下m


想當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時,曾付出多少艱辛和努力,數不清打了多少惡仗才當上的皇帝。而朱棣,是朱元璋的四兒子,據說,只攻下一個南京,就當上了皇帝,竟然如此簡單,都很難理解。


對朱棣存在的偏見,其實,是因為沒有真正瞭解內情,沒有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只是朱元璋與朱棣所處的時代不同,所用的戰略戰術不同而已。明太祖朱元璋當年逐鹿中原,一城一城的打,一步一步的攻,那是為了趕走蒙元,因為蒙元昏庸無道讓百姓黎民水深火熱,所以朱元璋當皇帝是順應天意的。而朱隸是處明朝自己的國度裡,是與自己的侄子爭奪皇位,此時,已無外患,只有內亂,不需要太多的戰爭,只需要依靠謀略、智慧和人脈的緊密結合才能取勝。


那就讓我們共同來看看,朱棣到底付出了哪些努力才登上皇帝寶座的?


一、深謀遠慮,收服人心。

其實,朱棣具有政治敏銳性,懂得審時度勢。如,大家知道,在那個沒有網絡、沒有微信、沒有廣播電視等信息傳遞工具的遠古時代,消息是非常閉塞的。而朱棣卻看到了這一優勢,並充分加以利用。對於每一步都是做好周密部署的。


第一步,向老百姓和保持中立的官員,宣稱自己的舉動為“清君側”,即清除君主身邊的親信、壞人,給他們進行文化洗腦。


讓他的十七弟幫忙編寫征討的檄文(古代寫在木簡上的官方文書,用於曉諭、徵召、聲討,特指聲討的文告)。大致意思是說:“我只是為了幫助侄兒朱允炆掃除身邊的奸臣,才這麼幹的,並不是造反!” 主要是為了控制住外界的輿論,安撫人心。


據說,中國歷史上四次勤王,只有朱棣成功了。但是仔細比較看出不同,唯獨朱棣是勤自家的王,所以相對容易些。


因為這屬於皇室自家的事,對於一般保持中立的官員來說,覺得事不關己,沒必要跟著參和,他們認為,不管誰當皇帝,都姓朱,我們只是人家的臣子而已,所以,很容易就拉攏過來;而對於老百姓而言,認為都是你們親人之間的矛盾,只要國家安定,至於誰當皇帝,都無所謂,所以百姓都關起門過自己的日子,也不會有任何議論。

二、天賜神運,一舉成功。

俗話說:如果你真正想做成一件事的時候,世界都會為你讓路。


朱棣計劃的第二步,就是對付軍事重鎮和朱允炆的嫡系部隊,因為弄不好,朱棣還要擔個“叛父逆侄,謀權篡位”的罪名。


正在朱棣不知所措時,沒想到卻巧遇道衍和尚,給他出一高招,即對於軍事重鎮和朱允炆的嫡系部隊,以誅奸齊泰和黃子澄逆賊的名義“清君側”,就名正言順了!朱棣聽後,仔細一琢磨,覺得這真是妙哉!


加之以前,在朱允炆和蹩腳智囊黃子澄、齊泰的幫助下,朱棣身上有了免死金牌,因其不想背上殺皇叔的罪名。


又曾在李景隆的努力下,朱允炆的精銳部隊被打的七零八落,讓朱棣的隊伍不斷壯大起來。

於是,他就舉起“清君側”的大旗直奔南京了,這就是史上有名的靖難之戰。


這一切的安排都那樣恰到好處,彷彿有上天的幫助,讓他竟然在幾率極小的情況下,輕而易舉地完成了偉大的奪位大業。


三、大膽革新,功勳卓著。

靖難之役後,朱棣開始自己的第三步計劃,就是推翻“建文新政”,把持內政,幹出政績,再讓方孝孺寫個“檄文”昭告天下,就大功告成了。


但方孝孺是建文帝的老師,自然得擁護建文帝,不能聽朱棣擺佈呀,所以,拒不寫朱棣檄文,還給朱棣安了個“燕棣逆賊”的罪名。


朱棣暴怒之下,將方孝孺誅滅十族。此舉嚇得滿朝大臣惴惴不安,卻也激怒了建文帝舊部忠臣,朱棣暴戾一起,殺了許多重臣。



幸虧內閣首輔楊榮及時制止,問朱棣:“殿下先謁陵乎,先即位乎?”意思是,皇帝是先殺人,還先登機呀?一下提醒了朱棣,於是,立刻停止殺戮,趕緊前往先帝陵祭拜極度悲傷,以表忠心,這平定了朝臣亂局。


繼位登基後,朱棣計劃的最後一步,就是要幹出大政績以服眾。


所以,後來朱棣拒帖木兒、徵蒙古、平外藩、鞏固領土,設置內閣,開創新政,“鄭和下西洋”對外交流,宣揚國威。慢慢成就了“永樂盛世”。


因此,每個成功者的背後,都有鮮為人知的艱苦奮鬥歷程。當真正走進這段歷史,對朱棣的成功就很容易理解了。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朱棣打南京是有法理依據的,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曾經明確規定:若大臣行奸,不令王見天子,私下傅致其罪而遇不幸者,其長史司並護衛移文五軍都督府,索取奸臣,族滅其家。又說:如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或領正兵討平。


朱棣起兵靖難的一個藉口就是朱允炆身邊有小人有奸臣,奸臣黃子澄離間我們叔侄之間的關係,所以根據太祖皇帝的訓命,朱棣起兵索取奸臣。

一開始朱棣也是屢敗屢戰,被政府軍吊打,但是他會黑科技啊,遇到危險老天爺都來幫他,比方他渡河時祈禱一下河面就冰封了,河面平靜如柏油路,但是他剛過去敵軍也爭相過河,沒想到冰化了淹死無數。比如和敵人交戰正酣時,忽然天降神風,燕王命人趁機放火,敵軍大敗。


好運氣還不止於此,一次朱棣想襲擊南軍,約定以三聲炮響為進攻信號,但是炮響之後朱棣的軍隊忽然發現南軍跑的比兔子還快,而且一路上盔甲斜軍容不整,朱棣軍隊追上去削瓜切菜似的一頓猛砍,大獲全勝,後來經過詢問才知道,南軍前一晚打算撤防,規定的信號也是三聲炮響,沒想到朱棣的炮放早了。


朱棣運氣好的另外一個例證是他老爹早早的把有點實力的將領都幹掉了,朱允炆手下除了黃子澄方孝孺這樣的書呆子,就是李景龍這樣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傢伙,而像平安,盛庸這樣能力出眾的將領,朱允炆又用的不得其法。

此消彼長,最後朱棣在北方都沒平定時冒險渡江,這步棋走的很是兇險,如果有南兵回援,朱棣很可能被包了餃子,但是朱棣卻險之又險的成功了。


奸臣除了,按說朱棣應該歡歡喜喜的和朱允炆告別,回到封地老老實實當他的燕王,但是偏偏這時候朱允炆自焚身亡了,朱棣連演一下自己是尊崇老爹《皇明祖訓》來鋤奸的,不是造反的機會都沒有了。


小皇帝死了,作為太祖皇帝最年長的兒子,朱棣於是當仁不讓的坐上了皇帝寶座。


對於很多大臣來說,朱棣和朱允炆的戰爭其實是老朱家內部的事兒,不管是誰贏了,皇朝還是姓朱,誰贏與自己關係都不大,自己的官還是照當,也許還會加官進爵呢。


不論誰贏了,他們都會發封賀信,表示一下自己的臣服,然後歌照唱舞照跳。

而皇族則徹底倒向了朱棣這邊,朱允炆削藩太著急了,親王們不是被他逼死,就是被他逼瘋,日子苦不堪言,現在燕王來替他們出頭了,他們舉雙手雙腳贊成。


有了眾多大臣的支持,有了王室的支持,朱棣的皇帝當的心安理得,大臣們大約也覺的楚人失之,楚人得之,只要皇帝姓朱,不管是朱允炆還是朱棣其實沒啥不同,一筆寫不出倆朱字嘛。


=====================

文:薛白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