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七次出海,葬身大海,明成祖動身北平查探民情

鄭和七次出海,葬身大海,明成祖動身北平查探民情

鄭和七次出海,葬身大海,明成祖動身北平查探民情

明成祖這麼重用太監,就給國家留下了禍根,明朝往後太監專權太厲害了,比東漢和唐朝兇得多。不過,明成祖重用的太監裡頭,也有特別能幹的,為國家做了天大的好事。有個叫亦失哈的,是女真人。早先他在元朝當差,後來明軍打敗了守在東北的元軍,他當了俘虜,給送到燕王手下當了太監。

鄭和七次出海,葬身大海,明成祖動身北平查探民情

因為他有文化,會辦事,對東北那邊挺熟,明成祖想把東北地界管嚴實,就派他去巡視一番。亦失哈帶著官員和士兵走了好長時間,到了奴兒干(在黑龍江下游一帶)地方,查看當地的情況,建了兵營和驛站。打那兒起,北到外興安嶺,東到大海那一大片地方,就給實實在在管起來了。

鄭和七次出海,葬身大海,明成祖動身北平查探民情

後來,亦失哈又去了九次,連同第一次,一共去了十次,連庫頁島也上去看了看。他還在奴兒干建了一座廟,叫永寧寺,立了兩塊碑,把前前後後的事都記在上面。亦失哈做了這麼一件大事,他就成了特別有名的太監。比亦失哈更有名氣的太監還有一個,就是那年在鄭村壩打仗立了戰功的馬三保。

鄭和七次出海,葬身大海,明成祖動身北平查探民情

明成祖忘不了鄭村壩,也忘不了馬三保,為了嘉獎他,讓他改姓鄭,叫鄭和。鄭和跟亦失哈的經歷有點兒像。他是回族人,小時候住在雲南。明軍打雲南那年,把他也抓了,送到燕王府當了太監。鄭和長得機靈,能文能武,信奉伊斯蘭教,後來又跟道衍和尚學了佛經。

鄭和七次出海,葬身大海,明成祖動身北平查探民情

所以對回教和佛教的禮儀他都在行。他們家長輩到過麥加朝聖,他打小就見了不少外邦人,對海外的事也知道不少。明成祖想幹一件大事,馬上就想到了他,沒有比鄭和更合適的了。他把鄭和叫來說:“這些年,很多外邦人到咱們中國來,做買賣的更多。

鄭和七次出海,葬身大海,明成祖動身北平查探民情

出去的人也不少,可都是民間的,朝廷還沒人出面。我想讓你帶領大船隊,到海外去走走,到外邦看看,和當地的官員認識認識。那麼一來,互通有無不說,咱大明朝全世界都知道了,聲望就大啦!”鄭和說:“您有這麼大的心胸,我一定給您辦好了。”他就著手準備起來。

鄭和七次出海,葬身大海,明成祖動身北平查探民情

要出海遠航,不會造大船,沒有懂得航海的人才,光是皇帝發號施令也是白搭。好在那會兒,咱們中國造船的本事和航海技術全世界第一,造的船又大又結實,指南針什麼的早就有了。這可都是老百姓的功勞,打從宋元那陣兒就成了規模。鄭和他們就一方面監督造船,一面挑選能出去航海的人。

鄭和七次出海,葬身大海,明成祖動身北平查探民情

他的副手叫王景弘,也是個太監,也打過仗,見過大世面。兩個人都沒有家庭拖累,就一門心思操持航海的事。不多久,船造好了。據說船隊的大船就有六十多艘,最大的寶船足有四十四丈長,十八丈寬,上面坐一千人都富餘。 再說人才,也不發愁。能駕駛大船的船工有,懂得外邦話的通事有,會經商做買賣的也有。

鄭和七次出海,葬身大海,明成祖動身北平查探民情

管維修的,管伙食的,管治病的,管算賬的,一個不少。至於官員和士兵,早就訓練好了。船上除了備足吃的喝的用的以外,還裝了好多綢緞、瓷器、茶葉、銅錢、鐵器、工藝品,自然都是當禮品或者是交換用的。公元1405年夏天,鄭和、王景弘上了寶船,兩萬多人的船隊就從劉家港(在江蘇太倉瀏河鎮)啟程了。這麼大的船隊要在海上遠航,這在當時的世界上獨一份,哪國也辦不到。

鄭和七次出海,葬身大海,明成祖動身北平查探民情

船隊很快上了大海,天氣挺好,順風順水就到了福建長樂,歇息過後,就往南海開過去。最先到的是占城(在越南南部),又到了爪哇和蘇門答臘(都在印度尼西亞)。當地的頭領和百姓聽說中國的船隊來了,都高興得別提,像過節似的,聚在一起歡迎。交換禮物和貨品什麼的,都不在話下。鄭和看這麼熱鬧,尋思著這一趟肯定挺順了。

鄭和七次出海,葬身大海,明成祖動身北平查探民情

萬沒想到,到了舊港(在蘇門答臘島巨港)這個地方,遇到麻煩了。原來有個叫陳祖義的廣東人,正在南洋當海盜的頭兒,好多年了,靠搶劫發了大財。聽說來了鄭和的船隊,一猜就知道有油水,他就謀劃著幹一起大的。陳祖義先是給鄭和送信兒,說願意降順朝廷。鄭和多機靈啊,就覺著不對勁兒。

鄭和七次出海,葬身大海,明成祖動身北平查探民情

他一面約定了見面的日子,一面做了打仗的準備。果不其然,那天,陳祖義帶著手下的海盜包圍過來,拿著傢伙就想衝上船開搶。以往他們搶的都是商人,好對付。這回可碰到硬的了。鄭和、王景弘都是打仗出身,還怕這個嗎?他倆就指揮士兵一通猛揍。末了兒,海盜都給殺了,陳祖義當了俘虜。鄭和讓把他帶回國內,交朝廷處決。來往的船隊和商人聽說海盜給滅了,都誇鄭和除了一大害。

鄭和七次出海,葬身大海,明成祖動身北平查探民情

再往前就順利多了,穿過了一條海峽(馬六甲海峽),經過錫蘭山,就到了印度。船隊轉了一大圈,靠岸離岸,下船上船,停停走走,統共兩年多,才回到了國內。這第一回航海就結束了,挺圓滿。明成祖非常高興,讓鄭和趕緊準備第二回,走得再遠一點兒。

鄭和七次出海,葬身大海,明成祖動身北平查探民情

簡短說,往後的二十多年裡,鄭和又六次率船隊出航。他一共到了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的是非洲東海岸赤道以南的麻林地和慢八撒(在肯尼亞)。七次航海,讓他認識了好多外邦人,看見的新鮮事兒數也數不過來。中國人的這次海上遠航,是人類的頭一回,比歐洲人哥倫布、麥哲倫他們的航海早得多了。

鄭和七次出海,葬身大海,明成祖動身北平查探民情

跟著鄭和航海的人換了一撥又一撥,可他一回沒落過。從三十多歲幹到了六十多,成了老人,甭提多辛苦了。第七次遠航回來的路上,鄭和就得了重病,醫生沒給治好,他就在古裡(在印度)這個地方沒了。還是王景弘把他的遺體護送了回來。一個太監,把自個兒的一輩子都給了航海大業,太難得了。

鄭和七次出海,葬身大海,明成祖動身北平查探民情

明成祖派鄭和把明朝的牌子亮給了世界,意義多得不用細說。自打即位以後,明成祖把軍國大事安排得不錯,他自己挺滿意,還老把自己跟唐太宗比,學人家唐太宗怎麼當天子。唐太宗能武也能文,他也插個空做做文化上的事。最顯眼的一件是下令編了一部類書,就是分門別類把古代的經典編排編排,印出來給後人用。

鄭和七次出海,葬身大海,明成祖動身北平查探民情

他讓姚廣孝(就是道衍和尚)和大才子解縉總管這件事。書編好了以後,就叫《永樂大典》。可明成祖自己沒工夫看這部書,因為眼下有件要緊事還沒安頓好,就是北元留下的勢力還挺大,時不時地找碴兒鬧事。明成祖決定到北方查看一番,看怎麼對付好,他就動身去了北平。

鄭和七次出海,葬身大海,明成祖動身北平查探民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