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苹」別讓工作留痕「假把戲」傷了爲民服務「真功夫」

人民新聞通訊社訊:“糾正‘四風’不能止步,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近日,中紀委給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新表現畫了像,51幅漫畫惟妙惟肖深刻反映出職能部門唱高調、重形式、重會議,少調研、少研究、少創新、怕擔責等最新作風問題。

徐亞芬

反觀基層工作,不少現象都可以與漫畫對號入座。很多時候為了工作留痕而重形式,不得已做出不少荒唐事情來。諸如為了完成村務網格信息每個月30條村務整改信息的任務,網格員絞盡腦汁寫出村裡發生了“樹葉堵塞溝渠”“雜草叢生滋生蚊蠅”等假信息。為何要作假?一來因為,每個月發生不了那麼多不良信息,需要假信息充數來達到30條這個數量。二來,上報的信息在一定時間內要求整改,假信息本就不是存在的真實問題,不存在整改不力的結果。於是久而久之,網格工作名存實亡,為民服務變成“基層之殤”。

更有甚者,為了達到消防工作留痕,工作人員不得己把消防水帶故意拉出來散落一地,拍照;然後再整理好,放回去,再拍照。於是完成了消防問題的上報和解決。而且,多角度照的照片可以一勞永逸,每次上傳不一樣的照片,幾個月的工作就這一次“擺拍”就完成了。

其實,工作留痕的初衷只是作為一種輔助手段來助力工作,並不是一種負擔,其本質是為了更好的服務群眾,推進工作。因此,切莫讓留痕改變了工作的重心,因著為了留痕而做些“假把式”的無用功,而耽誤了基層幹部的去幹實事的“真功夫”。

鑑於此,筆者認為,在工作中,上級部門對下級職能部門的工作要求,應該更多接地氣,少一點形式。舉個例子,成熟的村莊或者社區,本就是以安穩和諧為主旋律。一刀切要求每個月上報多少數量的網格安全信息,本就是不合理的工作要求。這不僅打亂了村務日常工作的進展,而且嚴重打擊了網格員的工作積極性,變相促使他們不得不工作做假。在不考慮村社區實際情況下,生搬硬套上傳下達工作要求,是對基層幹部的不負責,對基層百姓和基層工作的不負責。作為上級部門,在下達工作任務和要求的時候,應當多一點實地調研,考慮每個村社區的不同情況,因地制宜,設置合理的要求和標準,才能使基層工作與上級目標達成一致,促進基層工作積極健康發展。

上級部門對基層職能部門的工作考核,應多重視過程和結果,少一點留痕要求。從精準扶貧到村灣衛生,從民政慰問到綜合治理,每天發生的事情能夠“照片為證”固然最直觀。然而有些人鑽空子,結對子扶貧沒有按時去慰問,之後多拍照補上即可“說明”去過了;而對那些已經脫貧了的,檢查時候居然不看數據,只看照片少,讓補照片。照片可以偽證沒做過的事情,說你做了;但是做過的事情,如何再時空倒流回去“補照片”呢?這種讓人啼笑皆非的工作模式,在基層屢見不鮮。望各層級部門,迴歸工作的本質,看過程,看結果,“不看廣告,看療效”。如此才能真正促進基層幹部實幹、肯幹、真乾的工作作風。不要因為類似補照片的小事,傷了扶貧幹部為民工作的一腔熱情。

上級部門對基層的工作態度,應多一點信任,少一點不切實際的層層檢查。筆者目前工作所在的村有2部手機,專門給網格員用來上班打卡用。除此之外,這兩部手機別無它用。精準扶貧的專用日記本,在扶貧兩年之後才下發,要求補之前的扶貧日誌,以備上級檢查。暫且不說手機打卡和扶貧日誌會給基層工作帶來多大的工作量,就只論一點:在實際的網格和扶貧工作做到實處之後,這些留痕和形式主義工作有何實際意義?與其用不信任的眼光給基層幹部事先打下“散漫”的標籤,不如多些信任和溝通,畢竟有真情和溫度的指導才能更好推動事業的發展。

基層服務,貴在服務。廣大基層幹部身處農村,最能體會如何把這一片熱土管理好。請上級部門在下達任務和檢查工作的時候,多些實地調研,多一點因地制宜,多一點信任和鼓勵,多問一問基層幹部,目標如何制定,工作如何開展,方才不會出現看似“高大上”,實際上讓人啼笑皆非難以完成的工作要求。更不要因為那些“高大上”的工作要求,讓基層幹部不得己做些“假把戲”而耽誤了他們為民服務的“真功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