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對課本上張衡發明地動儀印象深刻,剛剛得知新的歷史教材把這段刪掉了。這是爲什麼?

於球球耐摺咧


現在的中學小學教材都十分的奇怪,所謂的專家學者的想法也令人不可不解。從歷史教材刪除衛青霍去病,到魯迅背起的行囊,帶著他的作品被迫出走。前幾年,還要把一些古詩詞從課本中移走。從開始決定將地動儀逐漸移除課本中已經有快10年了,刪除原因無非也就是認為地動儀與現代科學不符,並且只有簡單的百字介紹,沒有出土的文物佐證。

地動儀因為所謂的能“預測地震”,也一直被人們所詬病,很多人居然贊同刪除地動儀,不禁讓人扼腕嘆息。地動儀的作用以八條龍柱口含龍珠指示八個方位,八個龍柱對應八個蟾蜍,哪個方位發生震動龍珠就會掉落落入蟾蜍口中。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地動儀不是預測地震而是探測地震發生方位。


在古時候,那個信息技術不發達,通訊技術落後了年代。地震儀的發明無非是給當時朝廷知道地震在哪裡發生,進行及時營救,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即使這樣也有很多質疑,但這一發明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對抗天災的勇敢,也是我國古代人民智慧的體現。地動儀的發明,我們不能緊緊的糾結於它的真假問題,而更要深層次的看到,它背後所包含的文化含義和精神內涵。

張衡作為我國古代著名的天文學家,詩人,科學家。他對於我國的古代文化和科學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我們對於課文的學習,不僅是對地動儀的瞭解,同時也是對這位對在我國古代做出重大貢獻的偉人的一個尊敬。如果說要評價對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一百位人物,張衡必然是赫然在列的。對於課文的刪除,不僅是對地動儀的否定,更是對這一種精神內涵的,質疑。我們應該理性的看待古代的發明,當然古代的發明創造必然有其缺失的地方,甚至,在現代科學麵前不堪一擊,但是他們的這種探索精神,是不能夠被抹滅的。


就像《山海經》一樣,裡邊記載了各種千奇百怪的人物。他們,很多並不是真實存在的,但是它們代表了一種鮮明的生活狀態和他們的思想內涵,是我國曆史不可或缺的文化瑰寶。難道我們就要因為在出土的時候沒有看過這樣的生物而把它們打死打入冷宮嗎?我在這裡不是在質疑專家們的水平,修訂課本併成為專家,必然有他們的過人之處。個人對於刪除課文這一行為確實的疑問很深。


紅雨說歷史


這是因為小學教師素質不高所致!一直一來所有人都把地動儀誤以為是可以預報地震的一種儀器,包括老師也是,這使得很多學生對地動儀的認識完全不理解,這完全是科普素質太低導致的!

地動儀不是一種地震預警設備,只是一種特定情況下的通訊方式!在當時由於沒有電子通訊系統,傳遞信息全部靠馬腿,一旦邊疆發生地震,從派人送信到籌集救災物資再到災區往往需要很長時間。而地動儀有感知地震的能力,能夠在千里之外感知地震發生,這使得朝廷可以提前調撥物資,組織運力往地震發生的方向運送過去,目的是節約通訊時間。所以,嚴格說來,地動儀是一種藉助於地震進行通訊的儀器,跟我們的無線對講機一個意思。可惜,教科書編輯不嚴格,部分教師本身科普素質又低,把地動儀曲解神話成可以在地震發生以前進行預測的神兵利器,這就大錯特錯了!然後致使某些人捱罵,認為某個部門不如一千多年前的人!

所以,為了避免這種不理性認識,確實有必要刪除這個章節。不會教不如不教!


優己


因為張衡地動儀是假的!

張衡地動儀並沒有出土過,課本上的照片只是考古學者王振鐸(1912-1992年)於1951年設計的模型,設計所依據的是僅僅是《後漢書·張衡傳》中196個字的描述,而且我們都忽略了“模型”兩字。



王振鐸是國內較早研究地動儀的學者,也是較有影響力的一位,他所復原地動儀的核心原理是“直立杆”,但被一些研究者指責是抄襲了日本人的想法。

“直立杆”原理很簡單,中間有個直立的杆子,地震時的震動會令其傾倒,然後觸動某一個方向的開關。



這個原理非常簡單,跟人們在家裡地板上倒立一個瓶子報告地震是一個道理。

“直立杆”很不靠譜,地面真有震動時,它第一不能判定震源方向,第二不能區分震動性質,是近處的腳步?不遠處的打夯?還是遠處的地震?它是無法區分的。

這可不是我個人的看法,“直立杆”結構早在18世紀就已經被嚴格的地震學計算、實驗室試驗和地震檢驗所淘汰,它根本就不具有可行性。

中國地震學奠基人傅承義院士曾在1976年當面告訴王振鐸先生,稱他的設計有致命錯誤,英國李約瑟院士、美國地震學家博爾特院士、日本地球物理學家力武常次等都撰文批評了這個模型。

張衡地動儀研究專家、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馮銳研究員就曾尖銳地批評過,他的原話是“對這個普遍宣傳的測震直立杆,主管單位和設計人居然在幾十年間從來沒有做過一次科學實驗去檢驗,便列入我國中小學課本中一代又一代昏昏昭昭地講了半個多世紀,講者與聽者實際上都是處於一種似是而非的滿足、似明又暗的迷茫中,背離了科學實踐的基本原則。為了演示測震效果,近年來的一些單位甚至發展到在模型內部安放電器和彈簧結構來造假,難怪有的老師驚呼:不知道成千上萬的教師是如何講解地動儀的。”

中國古代人的聰明才智舉不勝舉,但很遺憾張衡地動儀並不是其中之一,它只是後人牽強附會想象出來的一個產物,意圖通過它來增強民族自豪感,但實際帶來的卻是尷尬。

課本中刪除張衡地動儀是明智之舉,因為實事求是才是最大的自信。


奧卡姆剃刀


看到這個關於張衡地動儀的問題,腦子裡一下想起2件事,我依次講一遍。

一、青島某藝術館收藏的張衡地動儀

很早就聽一個朋友講過,青島某藝術館收藏了很多的文物和藝術品,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張衡的地動儀。

我後來路過時去參觀過,不過藝術館外面的廳租了出去賣工藝品,堵住了裡邊的收藏大廳,也看不到裡邊的地動儀。不過外廳裡也有收藏者保存的一些書畫,範曾的題字還掛在牆上,後來在網絡上看到了一些關於這裡收藏品的文字。

某新聞媒體的採訪報道:

這個館裡地動儀的照片我以前看到過,不過今天網上沒有搜索到。下面好像是收藏者的自述:


二、高曉松:地動儀與火鍋

我是曉說的觀眾,今年有一期高曉松專門說過這個地動儀,他說今天的地動儀外形看上去想是按照南方火鍋的形象製作出來的。 影像資料我實在記不清了是哪一期了,在網上看到好像高曉松的書裡也提到過。應該是以開玩笑的口吻說的,但是外形上確實有一點像。

《後漢書》描述" 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樽,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 ……" 至於課本上地動儀外形是參考了火鍋 ,還是火鍋是按照史書上地動儀形象製作或者根本就是巧合,我不知道。不過在《曉說》上看到的圖片二者確實挺像的。這一段內容應該是2018年3月的幾期講述美食的《曉說》,有興趣大家自己看看。


結語

從歷史上看,地動儀應該是有的,但是沒有大家都認可的實物和圖片傳下來,因此從歷史課本上撤掉確實是嚴謹的工作態度。

至於張衡的地動儀能否預測地震,我估計今天做不到的事情,古人未必能做到。如果說能夠第一時間長距離感受到地震 ,也許還可以理解。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刪古詩、刪魯迅、刪“革命英雄”,每一次中小學的新教材一經推出,總是會獲得臧否不一,這一次,以發明地動儀而著稱的張衡先生又坐不住了。

2010年,教育部暫時刪除了中學歷史教科書中有關張衡和地動儀的內容。在2017年的統編本中,徹底刪除了張衡和地動儀。

其實從很久以前,張衡的屁股就坐在火山口上了,網上和現實中,存在很多包括著名研究學者的質疑聲音,質疑的目標主要在於:一、張衡的地動儀只是記錄地震,並非預測地震。二、哪怕是按現有科技複製製作的地動儀,其地震記錄也達不到應有的準確程度。三、中國歷史博物館裡的地動儀複製品,都是後人根據196個字的文字記載(連個圖片也沒有)附會而成,沒有事實依據說明張衡曾經發明瞭可靠的地動儀。

截至目前,世界上還沒有一臺公認精確的地震預報儀器,地震預報無從談起!因此第一條我們就不能苛責張衡先生。而1800年後的後人“

仿製”出來的地動儀,居然連真實發生的地震也無法如實記錄,這一點確實無法自圓其說了。

愛迪生很難用光的反射原理協助母親做闌尾炎手術,因為他生活的年代還沒有闌尾炎手術;華盛頓家裡也沒有櫻桃樹讓他砍;1989年的美國洛杉磯根本沒有發生過大地震,因此也就沒有那個徒手挖地找出孩子偉大父親......

面對用誇張虛構的“愛國主義”教材教育出來的孩子,我們其實更希望他們長大後擁有更為可貴的品質——那就是誠實。從這一點上出發,教育部門的教材改革應和人心,應該鼓勵。

中國歷史博物館裡的東漢地動儀,已經66週歲了,在民間,一代又一代的地動儀正在出生,它們引頸眺望的方向不一定是地震,而很可能就是一聲空炮。


歷來現實


地動儀被從課本中刪除,應該說是中國逐步強大、自信的一個表現。為什麼這麼說?

地動儀是世博會唯一展品

忘了是哪一年的世博會,中國代表團帶著自己唯一的“科技產品”——地動儀參加的,因為那個年代新中國剛剛成立,還沒有自己的科技,只能拿著老祖宗的東西去參加。一直到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地動儀最後一次出現在世博會上,自此之後,中國已經不再需要這個玩意兒證明自己的“歷史科技”。

地動儀其實是“英國技術”

其實張衡的地動儀僅僅是196字的簡單描述,那會兒還都是竹簡書,對地動儀的形象和原來,僅僅進行了模糊說明。上世紀50年代,中國工匠就是依靠自身的想象力和英國地震學家米爾恩1883年《地震和地球的其他運動》一書中闡述的“懸垂擺”的結構原理,“創造出來的”張衡地動儀。

但即使如此,這個地動儀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效率也被世界各國科學家所批駁。其實道理很簡單,地震的感受能讓地動儀吐出珠子,只有兩種結果,一是地震儀非常敏感,稍有震動就能吐珠子,那人的腳步都可以讓珠子掉下來,另一個結果是非常不敏感,那就是等他感受到,人都已經被埋在土裡了。

地震儀離開教科書是中國的自信表現

作為70後,我小時候就學了地震儀的故事,雖然什麼也不懂,但卻知道中國的古人天文地理知識比西方國家早了幾千年,中國的數學也比西方國家早了幾千年,深感自豪,但因為小,並不清楚為啥造了那麼多年,中國還落後。當然,那個時候也不知道中國落後。

而今天的孩子,完全不用迷信古人的業績,因為中國現在的技術已經跟上了世界步伐,預期懷念古代的聞名,不如看看今天的中國。

下一個會不會是四大發明

地震儀從課本中移除,下一個會不會輪到四大發明呢?中國四大發明也不是從古至今都有的,貌似是民國時期,國民政府為了給中國科技撐門面,搞出來的四大發明。當時也是在眾多古代發明中選出來的這四項。在今天,這四大發明除了指南針,沒有一項不落後於世界的(中國的北斗導航算是指南針的延續)。預期宣揚他們,還不如好好搞搞今天的科技,四大發明還是離開教科書吧。


白希文


查了一些資料。《後漢書·張衡傳》有這樣35個字:

“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徵,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以此為基礎,張衡的“地動儀”留芳百世。



我們也相應認為,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臺能測量感知地震的儀器,比歐洲早了1700多年,是中華民族古代科技文明的結晶。

然而,這個說法其實是不對的。首先,這臺地動儀只能感知地震的方向,卻不能測量地震的震級,也不能記錄地震發生的準確時間。這並不是真正的地震測量儀。



其次,地動儀到底是什麼樣子,恐怕至今並沒有定論。今天我們看到的地動儀,實際上是1934年,燕京大學歷史專業的研究生王振鐸讀到了有關地動儀的以下記載:

“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這讓他印象深刻,併為後來復原地動儀打下了基礎。1949年,王振鐸擔任了文化部文物局博物館處處長。為了弘揚古代文化,國家要求博物館復原一批代表古代文明的器物,作為陳列和宣傳之用。其中就有張衡地動儀。

在他完成了複製工作後,1952年4月,《人民畫報》對這尊模型的復原進行了報道。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社會文化事業管理局的王天木,以《偉大的祖國古代科學發明地動儀》為題,用了一個整版的篇幅圖文並茂地向讀者講解了地動儀的結構和工作原理。



隨後,王振鐸複製的這款“張衡地動儀”隨即被編寫進入全國中小學教科書,但在之後歷次的修訂中,卻略去了《人民畫報》的一段話:

“可惜張衡這一重要發明早就失傳了,隋朝時科學家臨孝恭尚寫有一部《地震銅儀經》,也未能傳流下來。……這裡介紹的這個模型,是我們在1951年設計完成,主要是根據《後漢書·張衡傳》的記載,及考古材料而複製的。”



這段話未能傳達下來,因此大部分學生都以為課本上的圖片,就是張衡當年造的地動儀。因此時至今日,歷史課本里只好刪去了有關地動儀的記錄,避免貽笑大方。

以上一點資料供參考。


林海


一、東漢陽嘉元年,張衡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

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二、歷史研究悖論重重

夏朝沒有完整的證據鏈是不存在的?中華文明史沒有5000年?我國一些專家學者馬上發表論文附和西方論調,並且振振有辭。一副科學奴隸的嘴臉。

試想,《荷馬史詩》一個盲人記載的東西能考古嗎?耶穌釘死十字架能復原嗎?陸地上的動物,植物有化石可以考古,大洋生物,幾十億年之久,沒有連續的化石作證據,是否就不存在了?

西方人迷信文字記載和證物,誰能說清朝鮮戰爭交戰雙方死多少人,要不要將屍骨全挖出來數一數?

考古與法院蒐集證據同理,只是按一定的程序蒐集證人、證物,合乎程序要求的是證據,反之不是證據,不予採信。絕對不是過去事實的回放。

利用考古、史書間的互相印證,來消除史書中的偏見與遺漏,是正確的歷史觀。絕對不是拿考古推翻史書,也推翻不了史書。因為考古打著科學的旗號,本身就是短腿。歷史丟失的東西,當事人心裡想的,不通過史書記載,何處尋找證據?這些證據本身就不存在。

三、正確對待民間傳說

只要不是神話傳說,通過對比,一些傳說的真實性還是很高的,只是缺乏細節。歷史的記憶一般是梗概,不需要細節,只有小說才細節豐富,人物豐滿,設想、想象的成分多,看著合乎邏輯,其實才是謬誤的集合。對比《三國志》與《三國演義》你會明白,啥叫史實,啥叫故事?

古人,特別是布衣百姓,大多目不識丁,淳樸老實,沒有利益糾葛。大部分傳說,都是當做傳家寶和祖先的榮耀代代相傳的,雖經千百代父子、長幼口授,大意與主幹還是基本不變的。

史書記載也有偏見,即使有文字記載,史實也受記載人的思想、統治者的政治需要,時間遠近的影響。比如,美國的戰鬥機被打下來多少架,美國人從來不承認,如何書寫歷史?

除了司馬遷《陳涉世家》對農民起義的評價比較公正客觀,很多史書對農民起義大加貶低,特別是清朝的史書偏離歷史事實更遠。我們的使命是對比不同版本的史書,進行印證,考古,文物只是輔助手段。


四、科技史一般不牽涉價值觀問題,應該比較客觀,但是,古老的東西未必可以復原,張衡的地動儀復原不成功,金字塔的建造去復原一下試試?故宮很多巧妙結構去復原一下試試。這就是科學的侷限,原理懂了,具體操作,技術手段不一定正確。科學證明不是萬能的。證明不了的不等於錯誤,不等於不存在。科學有科學邏輯,科學有科學手段,技術有技術手段,技術有技術邏輯。講科學,是實現科技的融合,不是利用科學否定技術,解釋不了的技術就是錯誤的?張衡的地動儀是國之重器,有史書詳細記載,沒有預測到地震敢謊報災情,天子腳下,誰不怕欺君之罪?你一句復原不成功就抹殺了皇帝的權威?至少古代人造假沒有現代肆無忌憚。特別是德高望重的科學家張衡。自己無能怪到古人頭上去了,你不能復原的文物多了,都是造假?

既然有文字記載,又有圖片,我們就按照歷史去對待,不要對歷史細節過分糾纏,那樣將使歷史複雜化,看著科學,其實追求的是不可能,反而違背了歷史規律。


五、歷史記載的簡約化規律

歷史不能過分追求細節。陳勝吳廣起義,除了幾個領導人,幾十萬起義軍還要一個一個挖出屍骨來對照數據。歷史是由傑出人物為紐結編織而成的 。如果把歷史全盤托出,不但不可能,反而違背了歷史演化規律。歷史記住的只有傑出人物,這是簡約,這是提純。這些傑出人物的思想行為就代表歷史進化的軌跡,是歷史的選擇。至於細節可以捨去,因為這些細節只是歷史脈絡的填充物,是附屬部分。即使探測,可能什麼問題都說明不了,因為他們就是改朝換代的工具和生產工具,他們的思想靈魂已經反映在歷史的紐結裡。

六、歷史的選擇從來不拖泥帶水。它記載的是人類的本質精神,而不是物質實體。學歷史是繼承精神,不是去挖古人的文物和古人的遺體。

所以,今天對科學的追求已經走火入魔,看著符合科學手段,卻違背歷史選擇和歷史規律。我們的編輯們還是要好好學習學習。不要以為自己頭上有個博士、專家學者的頭銜,就上不著天下不著地。

七、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衡少善屬文遊於三輔京師,觀太學五經六藝。雖才高於世驕尚之情
。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

衡善機巧,尤致思於天文陰陽歷算。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徵郎中再遷太史令

遂乃研核陰陽,妙盡璇璣,作渾天儀,著《靈憲》、《算罔論》,言甚詳明。《後漢書.張衡傳》節選,范曄著。


一葉扁舟l


小時候對課本上張衡發明地動儀印象深刻,剛剛得知新的歷史教材把這段刪掉了。我覺得並不是因為張衡地動儀是假的,而是因為直到現在為止也不能很好復原。

根據後漢書的描述: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現在大家可以看到如上圖所示的地動儀模型。但是,實際上對於張衡地動儀內部的狀況,直到現在各路專家都沒有很好的復原。因為後漢書給的信息太少,而中國古代工匠製作的精巧機關,也是現代中國人所不能復原的。

如上圖所示的地動儀模型,雖然表面上看在其內部也有一根所謂的都柱,但是由於在遇到地震時候,地震引發的振動是異常複雜的,既有上下的振動,還會有左右的振動,並不是像這個地動儀設計者預想的那樣,西邊來個地震就會將都柱倒向東邊,從而使東邊的龍吐出珠子給東邊的蛤蟆!

而現在很多博物館給大眾展示的地動儀復原模型是如上圖這樣的,其實也是問題多多。其上面沒有了以前的後漢書所記載的都柱,而是一個類似於現代歐洲地震儀的擺。但是實際上,都柱還是一箇中國人古代就擅長使用的槓桿。而上圖這樣的擺只有善於製造鐘錶的歐洲人才擅長使用。而且即使這樣的水平擺它也可以做往復運動,即西邊來地震時,擺要做的是沿東西方向的往復運動。那麼就會有東西方兩個龍吐出珠子給其下方的蛤蟆。

總之,正是由於不能很好復原這個地動儀,那麼作為宣傳我國優秀歷史傳統文化的教材,自然不能將其放入。但是,我不同意有的答主所說的地動儀是假的,古人的智慧還是不能低估的。


地震博士


好吧,這個問題怎麼說呢,我上學的那夥,地動儀都是被當做正史記錄的,當時也覺得地動儀太神奇了,居然能預測地震,但隨著慢慢的長大,我覺得地動儀恐怕沒有書本上說的那麼簡單。



首先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地動儀,只是後人復原的結果,真正的地動儀早已經毀於歷史當中了,歷史上只留下簡單的一些記載,大約只有196個字左右,那麼後來人根據這196個字的描述,將地動儀給復原出來。

那麼問題就在這裡,首先大家都沒見過真正的地動儀長什麼樣子,古籍上也不像今天這樣還有圖片,所以光憑一段文字就將地動儀給製造出來,這肯定是不準確的,誤差非常的大,所以我們所見到的地動儀,和古代張衡造的那個,肯定不一樣。


然後就是真正的地動儀,我指的是張衡造的那個,能不能預測地震真的不好說,可能說當時的確有成功的例子,但是以現代人的思維來看,別說那個年代,就是現在,我們的科技都很難準確的預測地震的發生。

我不是不相信古人的智慧,只是覺得張衡造的那個,可能確實是觸及到了某些地質方面的領域,你要說地動儀能記錄地震,那麼我是相信的,但要說到預測地震,我覺得可以再商榷商榷。
最後就是地震這個事了,地震說白了就是板塊之間的運動,這個東西太複雜了,你根本搞不清楚地下幾萬米的環境是怎麼樣的,那麼地動儀確實很偉大,但理性的思考一下,我還是覺得挺難的,所以刪掉這段記載,也是從嚴謹的角度考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