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的洗滌:如何渡過「寒冬」

互聯網的洗滌:如何渡過“寒冬”

1.

10年前這時候,我呆在一個創業公司裡。公司因合作項目擱淺,資金鍊斷了。工資開始發不出。

最聰明的一個部門主管,跟老闆爭取了裁員,裁員可以拿到補償,算是全身而退。其他人反應過來,排著隊去總裁辦公室申請被裁時,已經不讓了。

公司在那之前半年,剛搬到中關村的高級寫字樓,裝修一新。大家和我一樣,覺得公司蒸蒸日上,放心買房。08年不限購,不綁定社保,貸款開個收入證明就ok。這種放心,讓人滿打滿算,把未來幾年的工資都視作“穩定”。所以,拖欠工資3個月後,大家繃不住了。

自發成立的小組,有走勞動仲裁的,有跟老闆談判的,有派發傳單的,我也加入其中,還在論壇發了貼。

老闆知道後,很失望。打電話,我未接。便在MSN上對我說:我平時對你挺好的。

我陷入了不義,如果和老闆站一邊,同事會覺得我是叛徒,和同事一起維權,老闆又覺得你不該。

其實,我和怨聲載道的同事一樣受累。3月剛掏空積蓄在北京買了個小房子,7月就遭此危機,情急之下,賣掉了廣州的房子。有個平時寡言的同事在群裡說,他有房子要供,有孩子要養,再不發工資,只能跳樓了。激進派商量著如何凍結老闆的財產,逼迫他把工資發了,不行就圍住不讓他走。老闆被堵在會議室裡,像做錯事的小學生跟大家低頭,說他3個月來都在努力借錢發工資,可是借不到錢。

那是我們最後一次在公司相見。隨後辦公室就被大廈管理處封了。

最窘的是,那天我沒有帶錢包,只帶了手機和公交卡。碰到我的部門上司,說:小木,請我吃飯吧。我說:沒帶錢包。一年到頭,都是他請客,叫我們住公司附近的幾個吃飯,他好不容易開口,我卻是那樣的“藉口”。失望程度僅次於老闆吧。

唯一做得好的是,幫女同事推薦工作,有一個成功了,她在那裡一做好幾年,終於買了房,落了戶,順利結婚生子。

那一年,還有好幾個女同事被突如其來的失業打亂了計劃。你知道,公司一穩定,已婚女職員就會備孕,可她們產假還沒休完,公司就倒了。

那一年,公司把最後的錢交完社保就沒了。走勞動仲裁的員工,包括我,次年夏天才拿到那3個月工資。不管我們曾經多核心,多主力,都沒有補償。

在那之後,我對“上班”這事,就很消極。

站在老闆的角度,尤其創業公司的老闆,在自己還沒賺錢,甚至負債的情況下,給大家提供工作機會,交社保交稅,真的不容易。

站在員工的角度,去創業公司打工,也是被前途被願景吸引,聽說有大筆投資進來,聽說明年要上市,都想熱血一把。

一旦事與願違,風雲突變,就像從蜜月期掉進黑洞期。利益的撕扯,人性的糾纏,誰也好看不了。

2.

可是“寒冬”這事,隔些年就來一次。千禧年前後,互聯網泡沫死了好多公司。2010年前後,互聯網業又經歷一次洗牌,好多拿到風投上市未遂的公司都死了。大浪淘沙後,互聯網巨頭生存下來了,且形成壟斷,引領著商業模式。剛覺得衣食住行都進入3.0,割韭菜運動又開始了。

快遞很方便吧,交社保,僱不起快遞員了。網約車很方便吧,不安全,關門整改。電商很賺錢吧,強東出事了,馬雲退休了,微商代購要罰款了。

當你小心翼翼時,老闆們也如履薄冰。當你降級消費時,老闆們等待破產。

昨天隨口問一句:你們的公司還好嗎?

有回答剛把公司註銷的,有回答利潤下降40%的,有回答辭職的空位不再招人,一個蘿蔔兩個坑的。整體形勢一片不好。

加大監管力度,漲社保漲稅,聽起來是要向先進文明靠攏,為大體量的生存從長計議。可是投機主義生存法盛行的中國,這麼一搞,怕是人人都覺無利可圖。

那麼等待大家的便是失業潮。

曾以“不規範”方式解決無數勞動力就業的崗位,規範後只能壓縮或取消。以廉價勞動力取勝的中國,人力成本一上漲,便是最大的“通貨膨脹”。

會出現什麼局面呢?一邊短缺,一邊過剩。短缺是“市場需求”造成的,大家巴不得24小時有人服務,什麼都隨叫隨到。可是陌生人社會,服務要通過平臺。一旦平臺監管,想提供服務的人沒資格,不能C2C了,那就成了過剩了。

公司上班族也一樣,公司僱你的成本比以前高1/3了,為了維持成本,只能裁掉1/3,剩下的2/3為了求生,只能多幹活,失業的1/3上哪另謀出路呢?

我10年前失業後,想換個公司佔個坑,都沒占上。很簡單,他們考慮的是成本,我只要月薪1萬,他們覺得1萬可以僱2個幹活的,那時還沒有網紅公司,也沒有內容變現渠道,他們只當我是幹活的。

所以當“寒冬”來臨,你一個坑沒佔到,就可能失業很久,你上半年還年薪50萬,下半年可能就得滾蛋。你以中產自居,貸款買了房買了車還生了二胎,以為50萬年薪應付得了,還想著明年會漲到80萬,一個變動,你就成了窮光蛋。你發現老同事,老朋友,也不敢給你介紹工作,月薪4999的應屆畢業生培養培養就能用了,個稅起徵點以下能省則省,年薪50萬的招進來,要是創造不了80萬利潤,等於老闆倒貼你啊。不出幾天,世態炎涼,你也涼涼。

現如今,老闆也想自保,能逃的逃,能關的關,能出讓的出讓。實業報國的情懷只能空談了。

我開一個工廠,解決1000人就業,或者我開一個公司,解決100人就業,過去是給優惠給補貼,等於我協助社會安置流動人口,我是有責任感的企業家。而今,優惠沒有了補貼沒有了,加稅加社保了,我不賺錢了,還要自掏腰包安置就業嗎?不好意思,人頭稅太高,我一個人都不僱,收租金好了。沒有社會責任感?可我是企業家,不是慈善家啊。

10年前,我的老闆看著員工抱團維權,有的把他當仇人一樣。他嘆息:不懂感恩。

那時我很反感,覺得都這樣了,你還要感恩?

可是後來想想,資金鍊剛斷時,公司還有一百多號人,他肯定想熬過去,讓大家不用失業,不然,公司賬上的200萬直接用作裁員,也不用拖多三個月。

我經歷的年代還是少,不知道每一次變動,會波及多大的面積。國企改革的下崗潮,在父母那一代留下很深的影響,多少70後80後在求學路上也受挫折,我童年的小夥伴,很多成績好的,父母一下崗,他們就只能輟學打工了。

聽說廣東出臺降稅政策,幫中小企業過冬,強省的魄力和開放的先鋒,還是風韻猶存。房價漲得比人慢,稅收得比人少,這就是不求數字漂亮,但求現世安好的“活法”。

3.

我不懂經濟,但略知人心。一是不能慌,二是不能散。國家太大,政策是宏觀的,人是微觀的,宏觀在嘗試,微觀在調試,我們不能指望政策解決一切問題,相反,我們可能更多是去論證。阿嫲讓我們朝東,我們不能朝西,只能手挽手,肩並肩,朝東走出十里地,給阿嫲看看,走對了沒有,要不要一直走下去。

我們學哲學的,翻開書看,自古就有聖賢智者,他們都自認為進行了終極思考,窮其一生著書立說,可是翻到下一章,就發現沒有終極,只有無極。

人類就是有侷限的。70年代經濟落後,人口龐大,號召計劃生育,之後,經濟快速發展30年,計劃生育仍嚴格執行,到一個變量時,才發現老齡化社會危機來了。

其實,房地產熱開始時,就可以多生孩子了,因為國人不窮了,溫飽解決了,經濟向好了,還有餘錢炒房了,多養一個孩子沒問題。窮人乍富時,是有生育慾望的,可惜,房地產熱搞了太多年,學校,醫院和其他公共建設卻增量有限,造成一個畸形:人口往城市,和有投資價值的區域集中,而城市配套沒有跟上,一家人可能有三四套房,可他的孩子和七八十個孩子擠在100多平的教室裡,完成十幾年的教育。

如果少開發幾個小區,多建幾個學校,把多出的2套房面積,攤給教室,那麼你孩子上學就舒服多了,再攤給醫院,看病也舒服多了,不會等床位等到死。

而現在,手握幾套房,完成GDP飛躍的人們,陷在20年不斷供的房貸裡,陷在失業恐懼裡,又陷在教育資源緊張的競爭裡。失去了生育慾望。他們甚至發現,只要不生孩子,就不用擔心那些控制不了的東西,生活質量就不受影響。美名其曰,不想把孩子生在一個糟糕的環境裡。

真不該讓國人發現投資房子比投資孩子划算。千百年來的養兒防老觀念,十幾年就被以房養老顛覆。

然後來個急剎車,開放二胎,加稅加社保。除了不缺房子,哪裡都是窟窿了嗎?需要統籌資源,投入公共建設了嗎?過五年十年,學校和醫院夠用嗎?不知道,也沒人承諾。因為這個方向下去,能否實現高生育高福利的理想型社會,有待論證。

所幸,中國人是世上最聰明的。給出什麼難題,他們都會自己去解,哪怕擠到角落裡,他們也儘可能舒服地蹲下。也因此,激發了他們無窮的創造力。

實現經濟繁榮後,請給我實現人口繁榮,成為真正的超級大國。

好的,感謝國家。企業會想辦法過冬,夫妻會想辦法同房,沒地方上班了還可以生孩子去,總歸不會讓你失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