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啊,你要往哪儿飞?

人才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也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源泉,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2017 年以来,中国城市竞争最显性的主题之一就是“人才争夺”,各地政府纷纷出台各类人才政策,向人才抛出橄榄枝。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2018 年 5 月初,全国约有 40 多个城市加入“抢人大战”的浪潮,共出台了 230 多条人才政策,包括北京、上海、西安、成都、深圳、广州、杭州、重庆、武汉、苏州、天津、南京、郑州、长沙、石家庄、厦门、合肥、佛山、南昌等城市。

年轻人是城市的活力之源,青年兴则国家兴,年轻的、受过高等教育或是具有成熟技能的人才成为各地城市的抢夺对象。《2018 中国城市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通过梳理和分析各城市发布的人才政策,发现人才政策呈现出三个特点,分别是放宽落户条件,助力人才安居和支持人才就业创业。

孔雀啊,你要往哪儿飞?

放宽落户条件

吸引优秀人才是各地政府颁发人才政策的重要目的,用户籍吸引人才留在当地发展也是各地政府较多采用的一种方式。北京、上海、中国香港这些人口规模众多的城市,此次放宽户籍制度的目的是吸引高层次人才,通过高层次人才来调整当地人才结构,推动和引领产业发展。

户籍与住房、购车、社保、教育等资源挂钩,已形成了人才流动的障碍。近些年来,南京、武汉、郑州等城市大学毕业生流失严重,因而这些城市在“抢人大战”中重点关注本地大学毕业生(包括本地户籍和外地户籍)留在本地工作的比例。

孔雀啊,你要往哪儿飞?

《2018 中国城市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指出,在落户政策方面,各城市降低落户门槛,放宽在学历、技能、年龄等方面的限制。有意思的是不少城市对于人才会有年龄限制,一般为35周岁,这说明城市希望吸纳的还是年轻的人口。

也有一些城市根据实际情况,在人才政策上进行了调整,如天津2018年1月制定的人才政策规定,本科的落户年龄不超过35周岁;数月后,在2018年5月16日颁发的《“海河英才”行动计划》中,天津将本科落户年龄限制从35周岁提高到40岁,如此短时间内调整人才政策显示了天津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人才政策与城市产业定位息息相关,对于制造业为主体/注重技能人才培养与保留的城市,也将人才的落户政策在学历和技能要求方面进一步放宽,比如沈阳、天津中等职业人员即可落户。

孔雀啊,你要往哪儿飞?

各地政府不仅为人才落户放宽条件,也为人才亲属随迁提供便利。此外,为了加快人才落户速度,各地大力简化落户行政手续,提升落户办理效率。

孔雀啊,你要往哪儿飞?

助力人才安居

住房是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在城市中,逐年上涨的房价,已经成为年轻人难以承担的重压,也是他们逃离城市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使得更多年轻人获得房屋产权或是解决租住问题已成为能否留住人才的一个重要因素,各地在租赁、购房、安居等方面也出台相关政策。

《2018 中国城市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显示,深圳与武汉两市成立了人才住房专项计划,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满足安居需求。在提供购房和租房补贴时,长沙、郑州、青岛、南京、石家庄、呼和浩特等地主要按照人才学历层次给予不同的补贴力度。

其中,南京市不仅重视学历型人才,也比较重视大中专院校毕业的技能型人才,南京市对取得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的技师人才,提供每人每月600元的租房补贴。不过,南京对申请租赁补贴的学历型人才在年龄上较为苛刻,博士生要在35周岁以下,硕士生要在30周岁以下,本科生要在25周岁以下。少数城市没有分开购房和租房,而是直接给予安家补贴。

孔雀啊,你要往哪儿飞?

提供实物住房是安居保障政策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各地会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来划分人才层次,不同层次的人才能够申请大小规格不同的人才公寓,这些人才公寓的租金远低于市场价。人才公寓可租,经过一段时间后,也可购买,如秦皇岛和成都。另外,考虑到人才的求职成本,成都、呼和浩特等城市还设立了人才驿站。

吸引人才只是一个开端,“安居”是“乐业”的前提。各地通过开展人才专项计划、提供购房和租房补贴,建设人才公寓和人才驿站等多种形式的住房政策,满足人才的多元需求,从而留住人才。

孔雀啊,你要往哪儿飞?

支持人才就业创业

创业也是创造就业机会的一种方式,在国家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很多城市都在争取留住年轻人,广聚天下英才。

武汉和西安是两个高校云集的城市,人才优势突出,但对人才资源的深度开发不够,很多优秀人才外流。所以,在这次“抢人大战”中,武汉和西安对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创业给予了高度重视。

对大学生等青年群体而言,平台和机会是最重要的,因此政府的支持主要以建设见习或创业基地、提供创新创业教育培训为主,而资金补贴的份额一般不太大。

目前,中国各城市鼓励具有高技能的高端人才创业创新,以带动城市产业的发展。对于高端人才创业创新,政府给予的直接资金资助份额比较大,成都与杭州给予人才最高1亿元的资助。另外,各地政府还通过创建创业孵化基地、留创园等平台,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参与股权投资,提供项目启动资金、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补助等形式支持人才创业发展。

个性化的人才政策

《2018 中国城市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表明,在“硝烟四起”的抢人大战中,各地人才政策除了呈现出放宽落户条件,助力人才安居和支持人才就业创业以上三个特点外,多个城市还推出了自身专属的个性化人才政策。

1.天津:百万人才争涌津门

2018年5月16日,天津市在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上发布“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发布不到1天就有30万人才申请落户,有媒体形容“百万人才争涌津门”的恢宏气势已经显现。

天津此次人才新政,主要通过大幅降低落户门槛,吸引人才前来落户。人才落户门槛如下:

1.学历型人才:本科生40岁以下,硕士不超过45岁,博士不受年龄限制,只要持身份证、学历学位证,可办理直接落户。

2.资格型人才:获得副高级及以上职称资格的;拥有国内外精算师、特许金融分析师(CFA)、金融风险管理师(FRM)、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建筑师、注册勘察设计工程师、注册资产评估师、律师等执业资格的。

3.技能型人才:在天津市用人单位就业,高等职业院校毕业并工作满1年,或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并工作满3年,具有高级职业资格、不超过35周岁;具有技师职业资格,不超过40周岁;具有高级技师职业资格,不超过50周岁。

4.创业型人才:来津创办符合天津产业政策导向的企业创业者,企业稳定运行超过1年,创业者累计缴纳个人所得税10万元以上。创业团队核心人才不受年龄限制。

5.急需型人才:具有直接推荐资格的领军企业,拟出急需型人才建议名单,政府照单全收。

天津在一天集聚几十万新增人才,还得益于精简材料、简化流程。学历型、资格型、技能型和创业型人才可下载“天津公安”手机移动终端(APP),在线提出落户申请,公安部门于3个工作日内反馈审核结果,可谓行动火速。

2.武汉:打造“大学生最友好城市”

武汉坐拥89所高校、95家科研院所、近106万在校大学生,是全国三大智力资源密集区之一。武汉视大学生为“人才金字塔”里的塔基,努力打造“大学生最友好城市”。

2017年3月武汉成立招才局,把人才工作上升到“一把手工程”,接着在6月推出《关于支持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的若干政策措施》,是最早提出“5年留住100万大学生”招才计划的城市,并首先在全国放开“无门槛”大学生落户,争取让大学生以低于市场价20%的价格买到房子。薪酬水平是大学生选择就业城市和工作岗位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2017年10月,武汉市率先出台大学毕业生在汉工作指导性最低年薪标准,其中专科生每年4万元,本科生每年5万元,硕士研究生每年6万元,博士研究生每年8万元。此标准总体水平在同类城市中位居前列,远高于武汉市最低工资标准1,750元/月。

2018年4月,武汉市招才局、市人社局、市国资委、市工商联等部门,组织市属国有企业及龙头民营企业,成立“武汉大学毕业生最低薪酬联盟”,发起最低年薪公约,签订最低年薪集体合同。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4月底,武汉市已承诺落实大学毕业生指导性最低年薪标准的企业已达910家。

3.深圳:人才立法作“定海神针”

深圳是一个靠人才而兴、因人才而盛的城市。据不完全统计,在 2017 年 GDP 排名前 20 位的城市中,深圳在人才政策发布的数量上最多。随着深圳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特别是海外人才的大量引进,对人才政策赋予法治刚性的社会呼声越来越高。

2017年8月,深圳市发挥其经济特区立法权优势,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条例内容涉及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与流动、人才评价、人才激励和人才服务与保障等方面。

该条例将目前人才工作中成熟的、需要长期适用的政策、做法通过立法予以固化的规定,发挥人才立法的“定海神针”作用,为今后的人才工作提供法治保障。近日,《深圳市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引进和落户 “秒批”(无人干预自动审批)工作方案》已经获深圳市政府同意,申请人可通过系统提交学历学位和身份信息,由系统自动核查上传材料是否完整并比对学历信息,由系统自动“秒批”(因数据量较大,正常匹配反馈时间为3-5分钟)。

深圳市行政服务大厅表示,从网上申办到办理落户,全过程仅需一次跑动(非深户前往户籍管理机构,完成报到落户,深户前往权属人力资源部门办理报到),自动审批。改革后的新政实现零费用、零排队,一次跑动自动审批,符合条件的应届毕业生将无障碍落户。

4.上海:外籍人才眼中的魅力之城

近年来,上海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海外人才政策,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

在海外人才集聚方面,上海在全国率先试点了降低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申办条件、放宽外籍人才就业年龄、简化入境和居留手续等政策组合拳,积极推进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和外国人才签证制度试点工作,完善海外人才居住证制度,确立市场、单位、行业的人才评价决定权,人才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外籍高层次人才集聚度不断增强。

据统计,目前在沪工作外国人才达到21.5万人,占全国的23.7%,位居全国首位。就在2017年,由上海市人社局(外专局)办手续直接引进来沪创新创业的海外人才110,426人,其中外国人80,914人,留学人员13,744人,台港澳人员15,768人,围绕国家和上海重点项目建设组织实施高端外国专家项目、重点引智项目100余项,资助引智经费1,500余万元人民币。截至2018年3月底,上海已为100位外国高端人才签发了《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办理数量位居全国之首。

5.东莞:技能人才齐聚

东莞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城市,广受外来人口的欢迎。近年来,东莞在人才新政中,瞄准重点产业和领域,以产业结构升级为导向,吸引高端人才。此外,东莞还利用自身储备的技能人才优势,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这些外来人口在东莞扎根发展。

2017年,东莞在全国率先实现外来人员全部同等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落实与户籍人口医疗、失业、工伤、生育“四保统一”。2018年3月,东莞取消实施近8年的积分制入户政策,代之以“两个五年”(在东莞社保满5年且居住证满5年)入户新政,降低落户门槛,大幅放宽新生代农民工、技术工人等8类群体的入户限制。被称为“世界工厂”的东莞,正在积极集聚人才资源,争取更多的人才红利。

6.杭州:国际人才“引育”结合

杭州2017年人才净流入率、海外人才净流入率均居全国城市第一。人才的流入,离不开政策的推动,在国际人才培育方面,杭州市可谓下足了功夫。

2018年2月,杭州市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杭州人才国际化的实施意见》,该意见聚焦“国际人才引育留用机制”,创新提出“全球聚才十条”“开放育才六条”等政策。“全球聚才十条”主要是包括招引外国人才,支持他们在杭州创新创业。“开放育才六条”主要是推进本土人才的国际化培养,包括实施“杭州国际化人才培养工程”、资助世界技能大赛奖项获得者、资助国际行业资质证书获得者、扩大人员国际交流便利、建立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加快创新型科技人才国际交流培训等。

同时,杭州市还出台《关于“名校名院名所”建设的若干意见》,旨在引进建设一批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杭州市希望通过引进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和科研资源,为国际人才的培育提供肥沃的土壤,从而打造一流的人才生长生态环境,增强杭州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全球聚才十条

  • 对外国人才开展分类认定
  • 外国人才在杭可享受七项出入境便利政策
  • 外国人才在杭创业资助最高可达1亿元
  • 建设国际人才创业创新园
  • 招引全球优秀青年人才来杭创新创业
  • 举办外国人才创新创业大赛
  • 开展高层次外国人才特聘职位试点
  • 资助外国人才荣誉获得者
  • 加快外国人才在杭生活配套设施建设
  • 资助引进外国人才的企业、中介机构

7.成都:给“蓉漂”一个归宿

成都又名“蓉城”,在民间以安逸著称的宜居城市。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强市,不断吸引聚集各类人才来成都创新创业,打造国际一流的人才汇聚之地、事业发展之地、价值实现之地,2017年7月成都出台《成都市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行动计划》,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革人才落户制度、实施人才安居工程、推行“蓉城人才绿卡”制度等12条措施,吸引着各类优秀人才纷至沓来、扎根蓉城。

据统计,从新政出台到2018年4月底,成都吸引超过17.6万名本科及以上学历青年人才来成都落户。截至目前,成都拥有各类人才460.76万人,占常住人口总量的29%,在蓉“两院”院士33人,在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33人,在蓉国家“万人计划”专家94人,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为了更好地吸引“蓉漂”前来创业发展,成都市通过“蓉漂人才日”系列活动打出“温情牌”,不仅发布成都人才白皮书、唱响蓉漂之歌、开通蓉漂地铁专列等,还参与全球联动,为各地的蓉漂们开展系列专场活动。成都通过积极营造让“蓉漂”成为时代风尚的社会氛围,深入大学生和青年群体的心中,成为很多青年扎根城市的首选。

8.中国香港:3名非本地人才+1名本地全职+2名本地实习生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从6月开始实施一项为期3年的“科技人才入境计划”,为到中国香港从事研发工作的海外和内地科技人才快速处理工作签证或进入许可证。

从事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网络安全、机械人技术、数据分析、金融科技或材料科学的香港科技园公司以及数码港的租户或培育公司,有资格申请配额,同时要符合聘用本地雇员的规定,即每聘用3名经计划来港的非本地科技人才,必须增1名本地全职雇员和2名本地实习生。

公司或机构可聘用更多本地全职雇员以代替聘用本地实习生,并且本地雇员必须从事与科技相关的工作,不包括行政文员这样的支援性岗位。公司或机构如不符合聘用本地人才的规定,会被予以“负面纪录”,新的配额申请也不会获得处理。

中国香港的科技人才引进计划,对引进的科技人才要求非常高,除了从事以上7大科技范畴的研发工作,还得有世界广泛认可的大学颁发的STEM学科学位。申请配额阶段,公司或机构要证明中国香港缺乏或不能轻易觅得具备相关技能、知识或经验的科技人才,以保障本地人士的就业机会,并限制每个公司或机构引进人数每年在100人以内。整个计划第一年引进人数也不超过1,000人。

可见,该计划对引进人才除了有机构、专业、学历、配额的各种限制,强调首先保障本地人的就业机会,要为本地人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培育更多本地科技人才,避免外地人与本地人抢夺就业机会,引发社会矛盾。

9. 海南:百万人才进海南

2018年5月13日,海南省委七届四次全会审议通过了《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2018-2025年)》,海南争取到2020年吸引各类人才20万左右,到2025年,实现“百万人才进海南”的目标。

行动计划指出,在教育、医疗、科技、文化等重点领域,海南省积极推动用人单位大力引进大师级人才、杰出人才及其团队、直接纳入省委联系服务重点专家范围;按人才层次和相应标准提供免租金、可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全职工作满一定年限分期赠予产权。

行动计划还明确,允许外籍和港澳台地区技术技能人员按规定在琼就业、永久居留。鼓励在国内高校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的留学生在琼就业创业,同时将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扩大高校留学生规模。还将开辟结汇换汇绿色通道,国(境)外人才在海南的合法收入可汇至国(境)外。并且,引进的各类人才自落户之日起在购房方面享受本地居民同等待遇,柔性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经认定也享受同等待遇。

这场“人才大战”是城市在集结优质的人才和资源,为快速变化的新时代所进行的准备和积蓄,以便在未来能激发城市的能量和潜力。但是,城市人才引进、发展和保留是一个全流程、循序渐进的整体过程。城市管理者在设计人才政策时,应当对产业发展和城市人才发展规划等因素进行更多的研究和思考,为人才创造理想的城市模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