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萬億元資金會有多少主動買股票?

4月27日,央行、銀監會、證監會等聯合印發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這份編號銀髮〔2018〕106號的文件,被稱為“資管新規”。

與原來的徵求意見稿相比,本次文件空窗期延後一年半,過渡到2020年底才執行,與原先的2019年6月底相比大幅度推後一年半時間,被市場認為是顯著利好。受此影響,港股強勢上漲,金融股受到追捧。

但是,這份文件真正有分量的意義在於明確不允許銀行理財再“剛性兌付”,禁止銀行保本保收益,如果產品兌付困難,銀行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對付,否則,吃瓜群眾可以舉報,舉報將獲得獎勵。

這意味著銀行業的理財規模將受到顯著衝擊。目前,銀行業的表外理財規模有22萬億元,有券商分析,假如其中的20%資金進入股市,就意味著有4.4萬億元資金將進入市場買股票,對股市的深遠影響不可小覷。

但是,中國的全部理財市場規模高達100萬億元。其中除了銀行表外的22萬億元外,還有信託公司受託管理的22萬億、公私募基金合計的23萬億、證券公司與基金的資管計劃30萬億元、保險資管計劃的2.5萬億元。雖然這些年監管部門嚴格限制,禁止資產管理計劃保底保收益,但信託公司的、公私募的、券商和基金的資管計劃,又有多少是變相保底保收益的呢?如果這百萬億元規模中的10%資金不得已自己進入股市,那買股票的規模就將達到10萬億元!

不過,資管新規的影響仍不止如此。最近20年,中國的理財市場發展迅猛,除了公私募基金規模擴張外,最主要的就是銀行業的理財異軍突起,這得益於銀行資產規模的龐大、銀行信譽的良好,很多大銀行採用資金池等做法變相將短期資金長期化,從而大大提升了市場資金成本。在全社會存款利息只有2-3%的情況下,銀行貨幣基金的理財收益卻可以達到4-5%,銀行很多理財產品直接錨定一年期貸款利率水平再加成,從而變相提高了社會募資成本,這才是銀行業給自己掘的墳墓。

在《中國崛起的奧秘:財富論》一書中,傅海棠先生曾從多個角度論述了信用貨幣時代,資金並不緊缺——當全社會的幾乎所有資金都來自於銀行信用派生時,社會貨幣總量的多寡就只取決於央行設定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只要放鬆準備金水平,提高銀行貸款槓桿,社會資金就可以幾何級數放大。這就意味著資金的擴張成本極其低廉——當貨幣不緊缺,何以要提高利率呢?

利息是資金的報酬,利率是資金的價格。價格的漲跌,僅受供求關係影響

。如果擴大供給,滿足需求,資金的價格理應不斷下降。當人類社會從硬通貨時代走入信用貨幣時代,就意味著資金的供給無上限,貨幣再也不是緊缺品。所以,貨幣的價格理應長期向下——1981年之後,美聯儲利息已經持續下降37年,誰還敢再夢想年息20%的時代?

所以,如果央行主動降低保證金率或者主動提高商業銀行的槓桿率,利率的水平理應長時間向下。在信用貨幣時代,我們再也不用指望利率能高到中國1993-1994年那種水平了——25年前,中國的三年期存款收益率一度高達每年25%!

最近十多年,為什麼中國的信貸利率一直居高不下?從根本原因上說,就是銀行、信託等機構的剛性兌付,擾亂了市場秩序,讓有錢人自以為可以有機會獲得更多的利息,在社會上出現了食利一族。從而間接促成了高利率。

假設,中國的金融機構真的能嚴格執行資管新規,從上到下再也找不到剛性兌付的理財產品,這就意味著所有的有錢人都必須面對資產可能損失的現實。那時候,同樣是每年可能損失5%,就有更多資金願意長期持有股票而不再是理財產品。

一旦越來越多的資金湧入資本市場,股票價格將顯著上升,股票回報率將逐漸降低,平均市盈率水平也將逐步上升,從而使得資金成本進一步回落。總會有一天,中國的一年期貸款利率降低到3%以下,從而使得股票33倍市盈率就有投資價值。

這就是資管新規的長遠影響。

中國的財富總量龐大得無以復加,隨著中國經濟的進一步增長,中國的理財市場規模註定將是世界第一。數百萬億元的資金將尋求增值途徑。這些資金湧入樓市,就造成了樓市20年來只漲不跌漲幅驚人。這些資金承擔一點風險,就造成了P2P2亂象、網貸亂象、虛擬幣亂象,規模動輒數十億上百億元。如果資管新規得以實施,數百萬億元的資金湧入股市,會造成怎樣的股市狂歡,且拭目以待!

1998年,中國第一次加強金融監管,出臺的監管文件深刻影響了隨後20年的中國金融市場。包括銀證保的監管機構出臺,包括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出爐,包括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革,包括券商業的全面整頓,都是從那時候開始的。

如今,20年後,中國金融業再次發生了深刻變革。銀行與保險的監管機構合併、央行職能的提升、金融穩定委員會的成立,都是大背景。在這樣的背景下,資管新規出爐,顯然將影響未來20年的中國金融市場。

一切,只是剛剛開始。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的資本市場,將迎來又一個春天。

100萬億元資金會有多少主動買股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