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在東北有些玉米是露天碼放的?

亖亖亖1234


為什麼東北地區的玉米有些是露天碼放的?

寶哥: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東北人,對你問這個問題,也感到很奇怪!這有啥 可好奇的,我們家這裡玉米秋收以後都是露天碼放的。


像我們黑龍江地區玉米收割一般都是我在每年的10月中下旬,大面積種植都是機收。在當地枯霜下了以後,在等上幾天讓玉米在杆上繼續降水,然後各戶開始找收割機開收割玉米。

第一個原因地方大有堆放場地

我們這一般都是有堆放場地,離屯子不遠的大甸上,或者是各家有院子大的就拉家裡堆放,堆放時是一小四輪玉米棒卸完,另一車挨著卸車,碼堆不會太高;地方小點的就稍微厚點,這樣的秋收結束後再倒一次堆,降水防止裡面發黴。


第二個原因單戶種植面積大

這幾年機械化水平提高了,農戶轉包的種植面積大了,種100畝以上玉米的農戶都很普遍,再有大戶200-300畝地的種植量,這麼多玉米就沒法像以前那樣碼玉米站子了。


當地收購商糧企多,各種水分都可以收購

當地大型糧企和各個鄉鎮還有小烘乾塔秋季都開始收購烘乾潮糧,像我們這樣堆放的玉米水分一般都在30水左右,這樣的都符合他們的收購標準範圍。

種植面積大、堆放有場地、不會發黴、有能烘乾潮糧的收購商,這幾個原因吧!所以東北玉米堆放的比較常見。


金田寶哥


眾所周知,東北是我國的主要產糧區,地廣且肥沃,玉米播種面積大,而且可以說是實現了規模化、機械化種植的,絕大多數農戶平均耕地面積都比較多,在東北聽到哪家農戶有個十垧八垧地,都很正常,而一垧地換算成小畝(666.7平)是15畝,等同於一公頃。可想而知,東北農戶的玉米收貨時得有多大的量。



因為產量大,地方也大,再加上玉米收穫後的寒冷冰凍天氣,使得早些年東北產區的農戶在玉米收穫之後,很多選擇堆放在地上,比如大家經常聽說的“地趴糧”。

但近年來,玉米單產的提高,以及東北玉米麵積的增加,使得玉米產量總體上達到了很高的水平,而再加上氣溫的問題,使得地趴糧的問題逐漸顯現,突出表現在糧質的下降,從而在出售的時候也賣不到更好的價格。



為此,很多地區的農民逐漸改變原來的儲糧習慣,並且有些地方政府也給予了扶持,比如現在在東北很常見的“玉米樓子”,這樣使得玉米在農戶家保存的時候,由於通風等更好,降低了因為溫度升高使得玉米發熱、黴變等出現的風險。

但,有些地方還是存在著“地趴糧”的情況,習慣使然也好,省事兒也好。在玉米價格市場化形成機制已經成為主導的今天,建議東北的農民朋友除了爭取玉米的產量很多收一些,還要保管好,量、質齊飛,才能有更好的收益。


糧小咖


東北玉米為什麼存放在外面

清水塘在2011-2014年在大連呆過三年,在這幾年確實是發現,那邊的農民在10月收穫玉米之後都會把玉米放在外面保存,一般都是放在院子裡,或者是裝在框子裡放在屋頂上。

在當時看到他們這樣操作後,自己也是比較好奇,還特意問過他們,大致的原因如下:

一是存放玉米時是有序擺放的,有很好的通風效果。在東北存放玉米的時候,玉米都是按照一定的順序擺放的,都注意了通風效果。在前期可以有充足的時間進行風乾。

二是東北在冬天時候是乾旱天氣,本人在大連過了三個冬天,現在回想好像確實沒有雨天,只有下雪天。因為沒有雨,所以就不用擔心玉米會被雨淋。

三是東北冬天氣溫低。收穫的玉米在前期放在院子裡經過通風晾曬都已經幹了,在入冬後氣溫比較低,都在零度以下,細菌黴菌之類的難以繁殖,可以說外面就是一個天然的大冷庫,還用擔心玉米放在冷庫裡面會發黴嗎?簡單的例子就是把殺了的雞鴨可以直接放外面,經過一晚就被冷凍起來了,後面就一直這樣硬邦邦的了。

所以,在東北冬天時候玉米一直存放外面的,而且不會有任何的影響。

大家說說,是這麼回事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