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甘肅最大水利工程60年風雨變遷,岷縣這個村子比較有看頭

岷縣中寨鎮洮河岸邊,有一個不大也不小的村落,名叫古城。

古城這名字應該比較有來頭,但莊裡人說不清楚,只是說,我們這裡那時候可比茶埠好多了。

茶埠是離這裡不遠,同樣在洮河岸邊曾經商貿發達的一個小鎮。

見證甘肅最大水利工程60年風雨變遷,岷縣這個村子比較有看頭

1958年引洮古城村遺址

洮河水或急或緩從古城村流過,或許有幾百萬年了,也許很久遠。

莊裡人說的“那時候”是指1958年之前,但古城村的出名和載入史冊,卻是從1958年開始。

見證甘肅最大水利工程60年風雨變遷,岷縣這個村子比較有看頭

那一年,中共甘肅省委正式決定把洮河引上黃土高原,當年的引洮工程取水口就在古城村,“大會戰”的誓師和典禮大會也在這個村舉行。

古城村紅火了差不多3年,當年的引洮工程由於財力、物力和技術等各方面的原因,最終被迫“下馬”。

見證甘肅最大水利工程60年風雨變遷,岷縣這個村子比較有看頭

1958年引洮古城村遺址

行走在古城村,遇見當年在引洮工地艱苦工作了三年多的張抗娃老人。

告訴他新世紀的引洮工程已經成功通水,並且要舉行“引洮圓夢紀念碑”揭碑儀式。

老人的眼睛透出了亮閃閃的“溼潤”。

見證甘肅最大水利工程60年風雨變遷,岷縣這個村子比較有看頭

洮河水,清冽的洮河水,承載了太多人的夢!


74歲的張抗娃老人心裡或許還是有遺憾的,古城村最終沒有成為引洮工程的“龍首”。

新世紀的引洮工程取水口選在了古城村下游幾十公里的九甸峽。

見證甘肅最大水利工程60年風雨變遷,岷縣這個村子比較有看頭

工程2006年11月22日開工,建設全長110.5公里的主幹渠1條,總長146.2公里的乾渠3條,總長256.5公里的支渠20條,總長47公里的城市供水專用管線以及鄉鎮、農村飲水管線2條。

2014年11月8日,隨著九甸峽右岸引洮取水閘門緩緩開啟,隴中旱塬人民期盼了半個多世紀的夢想終於變成現實。

見證甘肅最大水利工程60年風雨變遷,岷縣這個村子比較有看頭

在技術成熟、財力保障的今天,引洮依然十分艱難,在物質匱乏、技術落後的當年,引洮的難度可想而知。

已經通水的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如今是甘肅建成的最大水利工程。

1958年6月,16歲的張抗娃上了引洮工程。

見證甘肅最大水利工程60年風雨變遷,岷縣這個村子比較有看頭

工程主幹渠全長近1400公里,另有乾渠15條,總長3500公里,當年的決心是要把洮河水引上慶陽董志塬。

在這之前,張抗娃其實已經參與了工程建設。

開工典禮前的差不多一年裡,張抗娃一直幫助當年的工程勘測隊拉運儀器,由於技術原因,當年的引洮工程路線基本是繞山前行。

如今,矗立在村邊的當年的引洮“渠首”,歷經歲月洗禮,斑駁且長滿苔蘚,但仍給人一種強烈的直逼內心的歷史張力感。

見證甘肅最大水利工程60年風雨變遷,岷縣這個村子比較有看頭

張抗娃老人告訴我們,當年省裡來的專家最終確定在這裡建設“引洮上山”的樞紐工程——設計容量為3億多立方米壩高42米的古城水庫。

順著老人手指的方向望向洮河對岸,

依稀還能看到當年已經基本成型的洩洪道、導流槽和大壩壩體。

見證甘肅最大水利工程60年風雨變遷,岷縣這個村子比較有看頭

當年引洮工程引水口遺址。

老人說,當年的開工典禮就在莊子旁邊的大片空曠地裡舉行。

典禮前,從隴中各地來的民工已經進駐古城村,那時候幾乎家家戶戶都有民工入住,後面來的人就在山崖上挖洞,鋪上麥草權當宿舍。

後來,他們全村50多戶人家為工程“讓路”,全部搬到了村子旁邊的半山腰,再到後來,他們才陸陸續續搬下來。

有一戶人家甚至就搬到了取水口高大的水泥柱遺址下,還開闢出了土地種上了莊稼。

見證甘肅最大水利工程60年風雨變遷,岷縣這個村子比較有看頭

當年的引洮工地只有人聲鼎沸,絕沒有機聲隆隆,張抗娃老漢這樣告訴我們。

當年,來自定西、天水、平涼、蘭州等地近20個縣的十幾萬名幹部和民工佈設在引洮渠道沿線。

人們暢想的總乾渠水面寬40米,渠底寬16米,水深6米,裝載貨物的船隻可以自由航行,被稱為“山上的運河”。

見證甘肅最大水利工程60年風雨變遷,岷縣這個村子比較有看頭

事實上,當年的“人海戰術”還是有些效果,修成的部分壩體讓洮河改道,導流槽成為了如今洮河的“正道”。

張抗娃老漢引著我們站在洮河上聯通兩岸的橋上,老人指著不遠處說,當年引洮工程典禮就在河邊那片現在依然空曠的河灘地舉行。

見證甘肅最大水利工程60年風雨變遷,岷縣這個村子比較有看頭

來自各個工區的12000多人參加了1958年6月17日的那場典禮。

馬天慶,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曾任甘肅省政協委員,他1958年在引洮工地的日記曾在當時的《甘肅日報》發表。

日記中這樣記載:“古城今天顯得格外莊嚴而驕傲,有史以來它恐怕還沒有接待過這麼多的客人……莊嚴而又隆重的時刻終於到來了,在開山炸藥代替禮炮的巨響中,樂隊奏起了‘東方紅’的樂曲,整個會場沉浸在一種嚴肅而又愉快的氣氛中。”

見證甘肅最大水利工程60年風雨變遷,岷縣這個村子比較有看頭

站在橋上,張抗娃老漢回憶當天的開工典禮沒有馬天慶老人那麼的藝術化,他說印象最深的就是人山人海,紅旗招展,場地中央的民工坐的整整齊齊,周邊的崖上也都是人。

見證甘肅最大水利工程60年風雨變遷,岷縣這個村子比較有看頭

在以前的採訪中,一些老人曾經告訴我們,引洮工程開工時,人們的心氣的確很高,他們帶著工具,自備乾糧,上了工地。

一提把洮河水引過來,引到我們乾旱的隴中,引到定西來,農民們和聽到“大鍊鋼鐵”的反應是大不一樣的,因為“這裡太缺水!水呀,是很珍貴的!”

見證甘肅最大水利工程60年風雨變遷,岷縣這個村子比較有看頭

16歲的張抗娃在開工第二天就下到了古城村所在的大壩工地工作,大部分古城村的人和來自武山的民工一起開始修建大壩和大壩附屬建築。

參與勞作的人們被分到了各個中隊,名稱千奇百怪,但是極具時代特色,有“老虎隊”“東風隊”“羅成隊”,甚至還有婦女們組成的“鐵姑娘隊”。

領著我們穿行在洮河兩岸,張抗娃老漢一邊講述當年的勞動場景和艱苦,一邊頗有自豪地給我們介紹當年的成就:看,這就是當年修成的大壩,洮河在這裡打了個灣從左邊拐到了右邊;看,這就是當年修成的洩洪道……

見證甘肅最大水利工程60年風雨變遷,岷縣這個村子比較有看頭

在老人一遍又一遍的講述中,我們漸漸對當年的引洮樞紐有了一個清晰的輪廓。

可如今在這個輪廓上,當年的大壩已經建成了新農村,休憩一新的漂亮二層小樓正對著老人說的那個河灣,村民規劃在那裡養魚,莊子後面當年辛苦壘砌的壩體上還開墾出了梯田。

當年修成的洩洪道兩邊的水泥建築物依舊,但洩洪道里是生長茂盛的莊稼地。

見證甘肅最大水利工程60年風雨變遷,岷縣這個村子比較有看頭

半個多世紀後,站在這裡,年輕一代的我們很難想象如此大體量的工程,就是在人們肩挑背扛中完成的。

見證甘肅最大水利工程60年風雨變遷,岷縣這個村子比較有看頭

在老人深情地講述中,似乎沒有艱辛,我們感受到最強烈的就是那個時代人們對工程建成的榮耀和自豪。

見證甘肅最大水利工程60年風雨變遷,岷縣這個村子比較有看頭

採訪中,我們告訴老人,當年出動10多萬人敢把洮河往高山上引,想法與魄力沒錯,但具體做法與今天完全不同。

當年在半山劈平臺,見山就繞彎,雖然日夜辛苦,費盡周折,但還是半途而廢。看今天,能在山嶺上打隧道,穿山跨溝,省了多少事。

見證甘肅最大水利工程60年風雨變遷,岷縣這個村子比較有看頭

我們說,如今的引洮工程主幹渠總共全長110.5公里,其中隧洞就有18個佔到了96.35公里。短短的110公里,水已經通到了安定區的內官水廠,這對老人來說是不可想象的。

老人跟我們說,10多萬人那得是多少人啊,可是分配到引洮全線工地上也沒多少人。

見證甘肅最大水利工程60年風雨變遷,岷縣這個村子比較有看頭

我們說,現在引洮工地上就見不到多少人,有一種盾構機的機器,也叫掘進機,可以連挖掘帶輸轉渣料帶鋪裝洞壁一次成型。

見證甘肅最大水利工程60年風雨變遷,岷縣這個村子比較有看頭

老人跟我們說,他就是當年10多萬人中的一分子,戰鬥在引洮沿線,一鋼釺一鋼釺往下翹石塊,一鎬頭一鎬頭往下挖渠道。

老人們當年挖掘過的主渠道,被後來的人們充分利用,變成了洮河右岸通往各鄉鎮各村社的水泥路或是柏油道,當年人們的辛苦沒有被遺忘。

見證甘肅最大水利工程60年風雨變遷,岷縣這個村子比較有看頭

馬天慶在當年慰問引洮工地演出的日記中寫道:“今天我們已經來到了卓尼的娃爾溝,從中寨到這兒只有六十多華里路程,但由於兩邊都是高山峻嶺,洮河從兩山中間穿流而過,所以從古到今根本無路可走。現在為了引洮工程的需要,已經在著手修築一條公路,因為尚未修通,所以到目前唯一的交通運輸工具就是羊皮筏子了。”

見證甘肅最大水利工程60年風雨變遷,岷縣這個村子比較有看頭

馬天慶日記中的那條路沒有修通,開工3年多後,引洮工程限於當時的條件,被迫下馬。但張抗娃老漢,當年沿著這條沒有修通的路依然到了下游的九甸峽,和當時屬於靖遠工區的人一起勞動。

見證甘肅最大水利工程60年風雨變遷,岷縣這個村子比較有看頭

當年的九甸峽是全引洮工程最艱鉅的工段,“十里九甸峽,頭頂萬丈崖”,工地運用了比較奢侈的工程手段——炸藥。

張抗娃老人說,這個工地產生了當時最為有名的“一百單八將”勞動標兵,炸掉崖面只是一瞬間,但一個炸眼卻要挖幾個月時間,老人在這個工地也成為了標兵,但不是“一百單八將”中的標兵。

見證甘肅最大水利工程60年風雨變遷,岷縣這個村子比較有看頭

如今的九甸峽,是新世紀引洮工程一期工程水利樞紐所在地,樞紐工程以供水為主,發電為輔,電站運行服從調水。

這就是說,引洮供水工程以洮河九甸峽水利樞紐工程為水源,如果把引洮工程譽為一條巨龍,而九甸峽水利樞紐正是“巨龍之首”“源頭活水”,成為了決定引洮工程成敗的“龍頭工程”、核心項目。

見證甘肅最大水利工程60年風雨變遷,岷縣這個村子比較有看頭

採訪中,張抗娃老人說,他是最後一批離開引洮工程的人之一。

當時,絕大部分的人已經離開引洮工地,他們從九甸峽回到如今的岷縣西江鎮婆婆莊岷縣工區指揮部報道,負責人告訴他們,引洮工程暫時“緩了”,讓他們回家務農待命。

這一待命就是半個世紀。引洮成為老人記憶中永遠的回憶。

見證甘肅最大水利工程60年風雨變遷,岷縣這個村子比較有看頭

結束古城村的採訪,我們告訴老人,採訪組將沿著現如今是公路當年是計劃中的渠道順洮河而下前往下一站時,老人大手一揮說,對,就是這條路,一直可以到現在的庫區。

見證甘肅最大水利工程60年風雨變遷,岷縣這個村子比較有看頭

車已經駛出好遠,我們回首,老人依然站在當年“渠首”下向我們揮手。

那一刻,老人和老人身後斑駁依然矗立的“渠首”彷彿就是電影膠片,已然定格。


歡迎朋友圈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