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古國——虎國,卜辭中有它的蹤跡,曾爲青銅王國

虎國,商代甲骨卜辭中稱為“虎方”,地望不可考,據推測大致範圍當在長江以南,是一個以“虎”為圖騰的原始部落,後來發展成方國。看到“虎”字,可以聯想到“虞”,古文獻中“虞”即“吳”,“吳”是獵人狩獵時奔跑、呼叫等一系列動作,“虞”是獵人披上虎皮的結果。不知道早期吳越之地有沒有受到過虎國文化的影響。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江西新幹縣大洋洲商墓出土了一批造型精美器型高大、器身飾有各種“虎”形象的青銅器,從而一個神秘的不見任何史載的以“虎”來命名的方國露出水面。從出土的青銅器來看,當時虎國的冶鑄技術已經達到了高度水準。經過綜合分析得出結論,這批帶“虎”青銅器的造型特色既有跟中原文化相似的地方,又有屬於自己的地方風格,這說明虎國是一個獨立存在有別於華夏族的異族方國,而到了商朝時期,由於戰爭或其他因素,已逐漸向中原文化融合。

商代古國——虎國,卜辭中有它的蹤跡,曾為青銅王國

虎國與江南地區原始先民的拜虎傳統、以虎為信仰的文化現象密切相連。有一種說法認為原始先民的狩獵精神就是來源於猛虎,先民們上山覓食,碰到猛虎,猛虎本身就是個狩獵高手,是森林王國中的強者,其勇猛威武的形象、驍勇好鬥的精神深深震撼了先民們,先民們見了老虎,從害怕到敬畏,再到祟拜;從無意識到有意識,從猛虎的捕獵行為中學習和借鑑以獲取強大的力量,從而改善人類的生存能力。或許這就是“虎國”的由來。

商代古國——虎國,卜辭中有它的蹤跡,曾為青銅王國

商朝從商湯建國以來,一直在搞對外擴張,到了商武丁時期,這種情況達到了鼎盛,武丁夫婦東征西討,南征北戰,對外臣服了大量的外族方國或部落,商朝的勢力範圍已經非常之廣。其中商王伐虎國大約也發生在這一時期。據甲骨卜辭有一組“貞,令望乘暨舉途虎方,十一月;舉其途虎方,告於大甲,十一月;舉其途虎方,告於丁,十一月;舉其途虎方,告於祖乙,十一月”的記載,大意是十一月,商王決定征伐虎國,令貞人向商朝的先祖們進行占卜禱告,以求吉凶。一般要進行占卜的有兩種因素,一種是國家元首要對周邊進行視察或訪問,這種情況多見於臣服於商王室的方國或屬於本國的領土;另一種情況是出於軍國需要,這種情況多見於商王室要討伐哪個不聽話的方國或部落。這裡屬於後一種。從這組卜辭中可以看出,貞人一遍遍不厭其煩的告問商王的先祖們,以求先祖顯靈告之,說明商王對這次征伐非常重視,虎國實力的強大可見一斑。應該說虎國早已在長江以南地區由落後的部落發展成方國,建城築郭,創造文字,開採青銅,鑄鍊銅器,形成了一套頗具規模的政權體系,在當時的南方算得上是一個大國,並且對商朝形成了一定的威脅。只有在這樣的情況下,商武丁才會興師動眾的去征伐。但是這次證討虎方,據推測商朝失利,故而在以後的卜辭中,虎方一詞再未出現。

商代古國——虎國,卜辭中有它的蹤跡,曾為青銅王國

商代古國——虎國,卜辭中有它的蹤跡,曾為青銅王國

伏鳥雙尾銅虎

虎國在周朝時還存在,據湖北孝感縣出土西周“中方鼎”,其銘文顯示:“唯王令南宮伐虎方之年,王令中先省南國。”據證實,此鼎系周昭王時期的器物,銘文意思是周王令南宮大將帥師討伐虎方,與此同時,周王也展開了一次盛大的南巡活動。這就是《史記-周本紀》中記載的:“昭王南巡”一事。南宮伐虎國結果如何,不得而知,我們只知道周昭王“南巡不還”,死在異鄉。虎國雖然不見史載,但虎氏卻很早就已形成,據說現在也有虎姓人。

更多方國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