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書記」的養鵝致富經——記關嶺德新村黨支部書記楊國華

楊國華,曾經在城裡幹著一份穩定的工作,拿著“五險一金”,是家人朋友眼裡端上“鐵飯碗”的人。

2013年,楊國華接到了來自家鄉人的邀請,希望他回到關嶺自治縣斷橋鎮德新村參加村幹部競選。楊國華與家人商量後,決定辭掉現有工作回鄉參選。當年11月,他經過競選全票當選德新村黨支部書記。


“鵝書記”的養鵝致富經——記關嶺德新村黨支部書記楊國華


這些年,在楊國華的帶領下,德新村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偏遠山村,實現了村集體經濟由零到20餘萬元的突破,德新村成了關嶺自治縣的產業示範村。2018年7月,楊國華被授予“全省優秀黨組織書記”稱號。同時,分別被安順市委組織部及關嶺縣委組織部授予優秀黨務工作者稱號。

上任之前,土生土長的楊國華對德新村的基本情況早就瞭然於胸,無集體經濟、無產業項目、無企業幫扶的“三無”現象讓全村貧困群眾脫貧無門路。雖然德新村擁有亞熱帶氣候的優勢,但是山高土薄、土地零散,村民依舊是守著自家那“一畝三分地”發展家庭農業,各項產業都是“小打小鬧”。面對困難,楊國華暗下決心:“既然組織和群眾肯信任我,讓我回來,那我就一定要幹出個樣子,不能讓大家失望。”楊國華每天騎著摩托車一個山頭一個山頭的轉,一個組一個組的瞭解生產狀況,希望能夠找到一條適合德新村的發展路子。

“鵝書記”的養鵝致富經——記關嶺德新村黨支部書記楊國華

因自然原因,德新村的灰鵝肉嫩味美,深受周邊消費者的歡迎,2015年,縣城的一位商家到村裡收購了大量本地灰鵝,楊國華深受啟發,決定帶領村民擴大養殖規模。“灰鵝太能吃,養下來根本賺不到多少錢”,“風險太大,一場病就能虧個底朝天。”動員會上,因為之前養灰鵝虧了本,村民的質疑聲不斷,響應的人寥寥無幾。“與其喊破喉嚨,不如做出樣子。”作為黨支部書記的楊國華第一個站出來打頭。

從外出考察到貸款購買鵝苗及孵化設備,經過不斷學習摸索,讓他從“門外漢”變成了養鵝“土專家”,一年下來,楊國華家灰鵝的數量從50只增加到200多隻。村民們看到了成效,紛紛主動上門來請他指導養鵝。楊國華在家裡為村民開設了“培訓班”,義務講解養殖技術,併為10戶貧困計生家庭爭取到養殖發展資金10萬元,一年後,村裡大大小小的養殖戶增加到50餘戶,養殖規模達500餘隻,其中3戶貧困戶還因養鵝實現脫貧。思想統一以後,楊國華立即成立“村社一體”合作社,經過討論和市場調研,最終將特色產業灰鵝養殖納入“一村一品”發展任務,同時,依託德新村溫熱的氣候優勢擴大精品水果蜂糖李以及精品蔬菜西葫蘆、西紅柿等發展規模,力爭達到多種產業全面開花、齊頭並進的發展格局。


“鵝書記”的養鵝致富經——記關嶺德新村黨支部書記楊國華


藍圖繪好了,錢從哪來,技術誰提供?為籌集發展資金,楊國華主動將自己家的200多隻灰鵝入股,並同其餘4名村幹部貸款10萬元入股,先給群眾吃下“定心丸”。路燈會、院壩會上天天講政策,田坎上、農戶家日日算“明白賬”,功夫不負有心人,短短2個月的時間裡,全村貧困戶通過“惠農脫貧貸”貸款入股資金202.5萬元。因自己在養鵝的過程中就因為缺技術吃了不少虧,走了不少彎路,因此,楊國華深知技術應用是養殖成敗的關鍵,所以組建德新村“能人協會”勢在必行。

“楊支書前後到我家做思想工作不下五次,我是黨員,有義務承擔起帶頭人的擔子。”村民盧家沛說。加入能人協會後,盧家沛又扮演起“說客”的角色,與村支兩委挨家挨戶做其他技術戶的思想工作。在共同努力下,從最初只有楊國華一人的能人協會最終發展到13人,養殖、種植、管理、銷售等方面的“土專家”“田秀才”一應俱全,技術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有了資金和技術,德新村各項產業快速推進。


“鵝書記”的養鵝致富經——記關嶺德新村黨支部書記楊國華


目前,村集體合作社灰鵝養殖場面積達4000餘平方米,擁有種鵝700餘羽,溫床溫控等孵化設備一應俱全,一年來銷售脫溫鵝苗3000餘隻。種植精品水果蜂糖李90餘畝、沃柑90畝,種植西紅柿、西葫蘆、辣椒等蔬菜350畝。同時,為了將低品質蔬菜充分利用起來,德新村還在蔬菜基地附近發展黑豬生態養殖,現有存欄豬80餘頭。村集體經濟實現壯大的同時,群眾也通過務工、土地流轉的方式實現增收。2018年以來,合作社的用工人數就達到3000餘人次,共發放務工費40萬餘元,戶均增收800餘元。2018年年底,村合作社還要給全村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分紅,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下一步,村裡還將實施項目投資500萬元的農旅觀光園,進一步完善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基本農田,增加群眾收入渠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