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江:詩畫爲媒結碩果 「農業+」譜新篇章

梅江區加快農旅融合,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亮點、一村一產業”新農村建設新格局

白露時節,秋意漸濃,正是採茶的好時候。一場秋雨後,清涼山中的空氣顯得格外清新,縷縷雲煙繚繞。滿眼青翠的茶園裡,茶農們挎著籃子,用嫻熟的手法採摘茶樹上的嫩葉。

梅江:诗画为媒结硕果 “农业+”谱新篇章

“今年價格比往年提高了不少,大夥的茶葉也都不愁賣。”清涼山梓樹凹村的茶農梁先生臉上掛著豐收的喜悅。清涼山茶農的豐收景象,正是梅江區近年來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初步成效的一個生動寫照。

在發展好農業的同時,梅江區還結合當前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廣東省全域旅遊示範區的契機,大力推動農旅產業融合發展,實現村美民富,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動,打造“詩畫梅江 文明客都”。

新機遇

搭上“國”字號快車 千年名茶煥新活力

驅車經過九曲十八彎的山路後,記者一行抵達清涼山梓樹凹村,村民早已在村口等候。這裡村民最熱情的招待方式,就是泡一壺冒著熱氣的好茶。每年的9月,也正是清涼山白露茶的採摘時節。

沸水衝下,茶芽朵朵,似綠雲翻滾,上下起伏,姿態萬千。一杯茶過後,旅途的疲憊也消除了大半。

梅江:诗画为媒结硕果 “农业+”谱新篇章

西陽鎮清涼山是梅江區主要的產茶區,這裡也是梅州九大歷史名茶之首的清涼山茶的產地。同時,茶葉又是梅州市委、市政府著力打造的梅州“三寶”(金柚、臍橙、茶葉)產業之一。

目前,全區茶葉種植面積2.1萬畝,年產量1106噸,產值達4.4億元。其中,西陽鎮茶葉種植面積就佔了1.5萬畝,成為當前特色農業和效益農業的支柱產業,同時也是農民致富奔康的“綠色銀行”。

據史籍記載,清涼山茶栽種歷史已有近千年,其名始於唐宋,興於明清,盛於當代。並有“嘉應三月有春茶,只惜茶時不在家,但意今朝宮閣裡,一甌新水浸雲花”的茶詩記載。

梅江:诗画为媒结硕果 “农业+”谱新篇章

這裡的茶區海拔高,雲霧多,溼氣大,晝夜溫差大,漫射光強,山體屬石英岩、紫砂頁岩結構,土壤有磚紅壤和赤紅壤,極適宜茶樹生長。1860年汕頭開埠後,清涼山茶由此轉銷國外,在國內外特別是東南亞市場享有盛譽。

梅江區西陽鎮茶葉協會會長鄭文珊介紹,如今全鎮從事茶葉產業人數達5千多人,有1千多戶茶農直接從事茶葉種植,有100多家茶企、茶葉專業合作社從事茶葉加工、流通和產品研發。

據瞭解,目前清涼山茶葉有七成以上是通過家庭作坊生產的。“去年,梅江區清涼山茶成功申報了國家地理標誌之後,只要是屬於小作坊生產,現在都要經過廣東省質量監督食品檢驗站的嚴格質檢。”鄭文珊說,至目前,清涼山所有小作坊的茶葉均經過質檢後均為合格。

“以往有顧客會對我們的茶葉有質疑,現在完全不會擔心小作坊生產不出好茶葉了。”村民梁先生告訴記者,今年許多顧客在採茶季便早早來預定,清涼山茶的價格也比去年提高了100元/公斤。

據介紹,“梅江區清涼山茶”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獲批,在增加梅江區清涼山茶種植區的經濟收入的同時,也有利於促進茶葉經營產業化、質量標準化,進一步提高當地茶葉品牌產品的競爭力。

梅江區茶產業不僅讓本地農戶的幹勁增加,更吸引了不少在外經商的人回鄉投資。“我們通過現代茶園種植和管理、茶葉種質資源保護、新品種引進與繁育,以及茶葉新產品創新和開發等,重塑清涼山的茶品牌。”“家家發”茶園的主人楊植善說。

為增產提質,打好茶葉品牌的基礎,梅江區政府於2014年6月出臺了《梅江區扶持精緻高效農業發展獎勵辦法》,連續三年拿出200萬元對規模發展特色產業包括茶葉種植的茶企、合作社、茶農給予補助; 2017年,該區又出臺了《梅江區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獎勵扶持辦法》,以推動特色農業特別是茶葉產業的發展。三年來,該區新種植茶葉5000畝。

“同時,梅江區於2016年在全市率先成立了首家鎮級茶葉協會。下一步,我們計劃通過加強對茶區建設的引導和對茶農種植加工的指導,致力將清涼山茶葉產業打造成茶葉種植、加工、流通、消費和觀賞為一體的產業鏈,推動有機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梅江區農業局局長陳孫鵬說。

如今,清涼山上有不少在外工作的村民都選擇了回鄉生活,山上居住的人也漸漸多了起來。“家鄉環境美了,種茶收入高了,大家都願意回來種茶。”梁先生說。

新產業

推動農業“接二連三” 變美麗資源為美麗經濟

沿著寬敞整潔的水泥村道,走進西陽鎮雙黃村,整齊劃一、標準規範的的葡萄園格外引人注意。一排排葡萄架上爬滿了葡萄藤,葡萄架下,一串串沉甸甸的葡萄像掛在枝頭的藍寶石。

貧困戶丘延安在葡萄園裡來回穿梭,除草澆水,精心管理著葡萄園,因為這是他脫貧致富的希望。雙黃村是省定貧困村,現有貧困戶26戶共60人,其中五保貧困戶8戶9人、低保貧困戶10戶21人、一般貧困戶8戶30人。

“我剛來雙黃村時,看到村裡的雞腸小道,以及將近一半的荒廢水田,一時犯了難。”廣州市社會科學院派駐雙黃村的工作隊長李鍾志說,當時村裡沒有突出的農產品優勢,僅靠簡單的種養很難讓村民的錢袋子“鼓”起來。

“後來,我們便想到探索旅遊與農業產業相融合的方式,利用雙黃村離梅州城區五六公里的交通優勢,將發展葡萄種植作為精準脫貧產業項目。”李鍾志說。據瞭解,該項目總投資50萬元,規劃建設了12畝葡萄採摘園。

今年是葡萄採摘園運營的第一年,9月正是葡萄豐收的時節,聞訊來嚐鮮的遊人讓雙黃村變得格外熱鬧。遊客楊先生對記者說,他得知雙黃村葡萄園的葡萄成熟了,就趕過來嚐鮮,吃完覺得葡萄不錯,就推薦給了不少朋友。

除了現場體驗採摘樂趣外,遊人們還紛紛現場購買葡萄,將葡萄打包帶回家和親戚朋友一起分享。依託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區位優勢,葡萄園正成為雙黃村頗有特色的增收致富產業之一。

據雙黃村支部書記李新棋介紹,為幫助貧困戶實現穩定脫貧,雙黃村還充分利用該村的荒坡地、水田,將原來小、零、散的種植戶集中起來,種植名貴樹種和養殖金錢龜,並投入50萬元到本村企業——梅州市雙黃村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參與入股分紅,提高村集體和貧困戶經濟收入。

近年來,梅江區湧現出了一批以發展特色種養業、民俗產業、休閒農業為主導產業的專業村鎮,這是該區通過特色產業扶貧,圍繞“選準產業、打造龍頭、創新機制、完善體系”,引導農民通過發展特色產業增收致富的縮影。

探尋生態資源,發展農旅經濟,不得不提到素有梅城“後花園”之稱的黃坑村。走進金山街道黃坑村,小橋、農舍掩映林中,古蹟、宗祠隱於山間,山清水秀,風景宜人。

梅江:诗画为媒结硕果 “农业+”谱新篇章

“聽到村裡建設農場莊園,我們非常支持。”黃坑村民廖姨告訴記者,之前大家的經濟來源主要靠種植柚子,每家每戶一年大概3萬左右的收入,黃坑田園綜合體項目完成後,還能給大家帶來額外的收入。

據瞭解,黃坑田園綜合體規劃以生態、農業為基底,打造集生態、休閒、度假、商業、居住等功能於一體,親子度假、生態康養、農業觀光有機結合的新模式。

接下來,結合各鎮(街道)人文、自然景觀、資源等要素,梅江區將全力推進鎮級示範點建設,重點推進長沙上羅、西陽直坑等項目,發展農業+旅遊、農業+文化、農業+康養等產業,將“美麗資源”轉化成“美麗經濟”,實現農村產業“接二連三”,讓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

新動力

打好“理”字牌 實現村民共治共享

走進西陽鎮莆田村自然村塘美村,一陣花香撲鼻而來,村裡道路乾淨整潔。保潔員上門收垃圾,水泥村道變得平整,破舊的土屋煥發新顏……

這得益於村民理事會的成立。“村裡的事要先開會討論,再由理事會負責執行。”塘美村民理事會會長李小金說,理事會的成立,讓村民有了一個議事的平臺。村民有了動力,才會為美麗鄉村建設建言獻策、出錢出力。

“村民都有一個理念,只有通過大家共治共建,才能共享好環境。”李小金說,每當要修路、建路燈之時,理事會成員總是帶頭捐款,村民理事會的每一份成績都“寫”在村民的心頭,因而村民對村裡的事務也非常支持。

村民自治的傳統在塘美村由來已久。早在20多年前,塘美村通過召開村民討論會,開始實施上門收運垃圾這一新舉措,聘用村裡的貧困戶為保潔員,每個月由理事會負責發工資。“這在當時的梅州來說,也算是新鮮事。”今年80多歲的李偉華是理事會的老成員,說起這些年村裡的發展,一臉自豪。

如今,村民理事會作為社會管理創新、加強村民自治的一種新方式,正在梅江區悄然興起。梅江區在開展新農村建設中,注重激發群眾的熱情,通過成立村民理事會等強調自治,引導群眾積極地參與建設新農村。

西陽鎮直坑村在開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之時,便充分發揮村民理事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動群眾參與村道建設。原來,通往直坑村內的一條主路只有2米多寬,村裡還有不少的羊腸小道,只能容摩托車和行人通過,兩邊都是民房。

在這種情況下要擴路,在以前看來是不可能的。然而,在黨組織推動、黨員幹部帶頭做工作、村民理事會的協助下,西陽鎮直坑村完成了5條村道的硬底化建設,新裝115盞LED路燈和160米安全防護欄,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較大的改善。

直坑村支部書記李秋滿告訴記者,村民清楚情況,就會主動參與農村的建設,願意出力、出錢。事實上,在村委會提出“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動”的建議後,村民曾態度不一。為此,鎮、村幹部召集理事們,分頭行動。“遇到哪家哪戶有問題、有矛盾,黨員幹部便帶頭上門協調,一次不行我們就去兩次三次,直到問題解決。” 李秋滿說。

直坑村只是一個寫照。為助推鄉村振興,梅江區充分發揮村黨支部和村民理事會的作用,調動群眾的參與熱情,積極開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為項目建設騰出土地,全力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亮點、一村一產業”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新亮點。“我們將通過‘三園一體’建設,促進三產深度融合,以示範帶動,建設美麗鄉村,讓農副產業變禮品、民房變客房、農區變景區,推動鄉村旅遊蓬勃發展。”梅江區相關負責人介紹。

豐收鏡頭

走精細化之路 特色農業結出“致富果”

金秋九月,豐收季節,詩畫梅江瓜果飄香。在城北鎮紮上村的果園基地裡,果農們正在忙著採摘百香果、火龍果等果實。果園的主人梁凱興看著枝頭上果實累累,滿臉笑容掩飾不住。

據預計,這百畝果園今年產量大概有一萬斤左右。“下一步,我們計劃採用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經營管理模式,希望能輻射帶動周邊的500多戶農戶。”梁凱興表示,只有形成市場牽動龍頭、龍頭帶動基地、基地帶動農戶的良性互動循環,才能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直以來,城北鎮的發展與城市建設聯繫密切,與花果綠樹更分不開。為充分發揮農業優勢,梅江區通過招商引資,將農產品與加工業、旅遊業以及商貿物流業相結合,摸索出了一條“農業+”的發展之路。

“這裡有全市最大的標準化商品蘭花生產基地與出口基地,現有規模800多畝。”城北鎮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蘭花基地主要以出產金嘴、銀邊、企黑、白墨及高產值、高效益的春蘭、秋蘭名品為主,平均100畝蘭花一年可以產生約300萬元的收益,不僅內銷東北部地區,且大量外銷東南亞、日本和韓國等地。

梅江:诗画为媒结硕果 “农业+”谱新篇章

圍繞著城北現代農業休閒觀光區建設,梅江區還計劃打造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精品線路,積極整合特色農業旅遊資源,將蘭花基地、石斛養生館、南藥觀光園和櫻花谷等串珠成鏈,規劃建設成一個集種植經營、品嚐體驗、學習觀摩、旅遊觀光和休閒養生功能為一體的休閒農業綜合園區,實現生態與致富的有機結合。

新鮮的水果、盛開的繁花,清澈的湖泊、美麗的古村古剎……每逢節假日,城北鎮休閒觀光景區遊人如織。“過去,我們只有通過一些簡單的種植來獲得收入,由於技術落後,銷路也沒保障,一年到頭掙不到多少錢。現在附近有專業基地提供技術指導,又包收購。”紮上村一名劉姓村民由衷感慨,環境變好了,錢袋子也“鼓”起來,日子越來越有盼頭。

梅江區名片

原中央蘇區縣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國家園林城市

國家衛生城市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區

全國民政工作先進區

全國愛國擁軍模範單位

全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範縣

國家珍貴樹種培育示範縣

【來源】南方日報

【文】黃思華 曾仕謙 鍾偉才

【作者】 黃思華等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南方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