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木月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二戰日本軍銜其實和西方區別不大,只是名稱有所不同。
平原游擊隊裡面的松井中隊長,等於我們的連長,部下100多人,大尉軍銜。
日軍士兵軍銜有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這和西方大同小異。
區別在於軍士。
士官軍銜有曹長、軍曹、伍長。
名字不同,其實職務也差不多。
伍長是西方的下士,軍曹是中士,曹長是上士。
另外,日軍還有準士官職務,類似於西方的准尉,屬於資深軍士,可以服役到45歲才退役。
《地道戰》中的山田中隊長,就是屁股中彈的那個傢伙,也是大尉,連長。日軍戰鬥力還是比較強的,數百八路軍能夠牽制日軍1箇中隊,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至於尉官和將軍,同西方連名字都一樣:大將、中將、少將;大尉、中尉、少尉。
區別在於校級軍官,但也只是名字不同:大佐、中佐、少佐,也就相等於西方的上校、中校、少校。
臺兒莊戰役中的磯谷廉介,第10師團長,中將軍銜。通常師團長的上級指揮官,也就是軍司令官,也是中將軍銜。在日本,想要成為大將是非常困難的。不但要有戰功,高職位,還有類似於中國的按資排輩。大將年齡基本都要在50歲以上,只有少數例外。
日本軍制和西方主要區別,在於沒有元帥。
日軍軍方最高軍銜是大將,也就是西方的上將。
而元帥也有,但只是一個頭銜,屬於榮譽軍銜,並沒有對應的實權。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投降時止,日本共授元帥31人,其中,陸軍17人,海軍13人。
日軍大體如此,少尉(小隊長,相當於排長),大尉(中隊長,連長),少佐(大隊長,團長兵力1000多人),大佐(聯隊長,旅長3000多人),少將(旅團長,旅長或者師長,兵力從5000多到1萬多人),中將(師團長或者軍司令官,軍長或者集團軍司令,師團兵力在1萬多人在3萬多人,軍的兵力沒有特例,從幾萬到幾十萬不等)
薩沙
日本在二戰時期的軍銜與國際慣例是基本接軌的,所謂特點就是自家修改了“校官”和“士官”兩階軍銜的稱謂,讓吃瓜群眾看起來很另類的樣子,其實差別不大。日本舊制天皇為陸海軍統帥,所以裕仁的軍銜是“陸海軍大元帥”,他有陸軍和海軍兩款制服,領章上除去三顆將星之外,還有一個金色菊花的皇室標誌,不細看很象四顆星。
(裕仁天皇的陸軍大元帥領章)
日本的“元帥”只是個榮譽軍銜,沒有特製的領章,一般授予資深及有功的大將,比如山本五十六被擊落身亡後就追授了“海軍元帥”。到日本投降時陸軍還有三個元帥在職,分別是南方軍總司令寺內壽一、第一總軍總司令杉山元和第二總軍總司令畑俊六。它設有“元帥府”,但只是最高軍事諮詢機構,類似於“顧問團”。
(畑俊六的元帥照)
日軍的將官分為大將、中將和少將三階,沒有“上將”和“准將”的級別,那就是大將對等於其它國家的上將而已。作為正式軍銜的最高等級,大將的授予是非常嚴格的,必須要資歷、戰功、職務都達到相當,並且還需要裕仁的認可,投降之前雖有600萬軍隊,現役大將卻寥寥無幾。
所以二戰日軍的方面軍司令、軍司令官、師團長基本都是中將軍銜,岡村寧次在就任華北方面軍司令官時獲授大將,是因為裕仁的重視,還是比較特例的。
(東條英機升為大將)
最特殊的稱謂出現在校官一級,日本人別出心裁將其稱呼為“佐官”,即大佐、中佐和少佐,其實與國際慣例相同,換個字而已。大佐最常見的對應職務是步兵聯隊長和師團參謀長,中佐最常見的對應職務是特種兵(騎工炮輜)聯隊長,少佐一般是聯隊級副職或大隊級正職。
尉官無甚特點,大尉、中尉、少尉和准尉四級,日軍步兵中隊長的標配是大尉,小隊長的標配是少尉;中尉則為步兵中隊副職或特種兵中隊正職。准尉又稱為“準士官”,一般是見習小隊長。
(日軍尉官)
日軍的士官稱謂比較亂,分別是曹長、軍曹和伍長,其實就是上士、中士和下士,曹長和軍曹一般擔任分隊長(班)。士官在基層部隊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日常管理士兵、戰時軍官傷亡時接替指揮等。
普通士兵分為上等兵、一等兵和二等兵,其中二等兵就是剛入伍的新兵,其它國家大多稱為“列兵”。
上述除大元帥和元帥外,共分為將、佐、尉、士官、士兵五等十六級,日軍內部的等級是非常森嚴的。
(這其實不過是個關東軍一等兵)
度度狼gg
19世紀50年代,美國海軍艦炮轟擊鹿兒島,英、美、法、荷聯合艦隊向下關炮擊等,使日本蒙受了恥辱,決心效法歐美,改良兵制,建立起中央直轄的陸軍和海軍兩個軍種。
因此,日本海軍和陸軍,建立起了西歐式的軍銜制度,規定大元帥為最高軍銜,為陸海軍統帥,憲法規定天皇為陸海軍統帥,授予大元帥軍銜。
元帥府,為最高的軍事諮詢機關,元帥府配備元帥若干人,由日本天皇就陸軍、海軍大將中選任,頒賜元帥封號,擔任軍事顧問及檢閱陸軍、海軍等任務。
元帥,在日本軍隊陸軍和海軍中,並非正式軍銜,只是由天皇從大將中賜予的封號,更多的只是象徵意義和榮譽,並無元帥的實權。
二戰期間,一些戰歿的大將,譬如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海軍大將,以及古賀峰一海軍大將死後,都被追授海軍元帥軍銜。
軍銜軍官有將官、佐官、尉官三個級別,將官軍銜有大將、中將、少將;佐官軍銜有大佐、中佐、少佐;尉官軍銜有大尉、中尉、少尉。
士官軍銜有準士官、曹長、軍曹、伍長。
士兵軍銜有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其中,二戰時期,日本軍隊實行徵兵制,大將相當於西歐國家的上將,佐官相當於西歐國家的校官,大佐相當西歐國家的上校。
戰後,1950年,日本重建武裝力量,實行的是募兵制,與二戰時期的徵兵制有所區別。
根據戰後和平憲法,日本不再有正式的武裝力量,但保留有陸上和海上自衛隊,對軍銜也進行了調整,現行軍銜有將、佐、尉、曹、士五個等級。
其中,將官軍銜有將一、將二、將補;佐官軍銜有一佐、二佐、三佐;尉官軍銜有一尉、二尉、三尉、准尉;軍曹軍銜有曹長、一曹、二曹、三曹;士官軍銜有士長、一士、二士、三士。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圖片均下載網絡,特此聲明。
國平軍史
看了下面人的解答,看起來複制,粘帖的人很多,只側重於日軍軍銜對應中國軍隊的什麼官職。就沒說清楚日軍軍銜的特點在那裡。
應該來說,日軍軍銜有兩個現在忽視的特點或者叫缺點。第一是兵種獨大,第二是指揮混亂。
先說第一個,很長一段時間內,甚至是戰爭末期,日軍軍隊出現了一個非常奇怪的地方。那就是軍隊最高指揮官的出身大多是步兵科出身。
這在現在人看來,是沒什麼奇怪的地方。但如果按照日軍內部,那就是非常重要的問題了。
首先,日軍稱呼一個將軍的時候,不是我們現在人說的陸軍大將、中將等等,而是會點出將軍的學科出身。比如說後來追晉的日本陸航的中圜(找不出那個繁體字,就隨便打了個圜字)盛孝 ,他的晉升職務就可以看出問題了。完整地說是,陸軍航空兵中將,中圜盛孝被中國軍隊擊斃。而不是說陸軍中將被擊斃。日本人認為他是陸軍航空兵的一員,是獨立於日本陸軍的。而不是完全屬於日本陸軍的。這一點,日本海軍也類似。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步兵大佐命令炮兵部隊開炮,那這個大佐,應該說的是告訴某某炮兵大尉,馬上開炮。而不是中國人認為的告訴炮兵立刻開炮。關於這二者關係,下文解釋。
也正是因為這樣,在1943年,日軍調整了複雜的軍銜稱呼,直接改稱為姓名加軍銜。比如山本大佐,田口大尉。
第二就是指揮混亂了。託第一條的福,日本陸軍中,出現了極為怪異的軍銜指揮問題。在日軍中,同級別的將軍,還可能指揮不了同是陸軍的部隊。也就是說,一個不是陸軍的中將,還不被允許指揮步兵部隊。
毒殺李士群的柴山兼四郎,他是輜重兵出身,為了獲取更高的職務,他在整個抗戰中,做得本專業出身的工作非常少。再比如自殺的日本元帥杉山元,他是航空兵科出身的人,在抗戰中,他卻沒能幹陸軍的航空總監的位子。反而淨幹戰場指揮官和政治指導的工作。因為這樣的原因,其實日軍一些上下軍銜是不能相互指揮的。
最後,總結下日軍內部的等級的劃分。在1943年前,日軍軍銜分為四級,筆者倒是認為應該叫階級。其中,將官到佐官叫做長官,士官是大尉到少尉一級,准尉到陸軍二等兵就是普通士兵。而在普通士兵之外,還有專業士兵,這一級是兵種士兵,比如陸軍航空兵一等兵。
這還只是粗略的來說。如果細分,估計日軍也不知道自己是那個級別的。
到了1943年後,日軍統一了內部的兵種稱呼。改為三級,分為士官,士兵和兵,士官包括少尉到大將這一階層。准尉以下到伍長是士兵。兵就是各個兵種的集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