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军衔有什么特点?

本木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二战日本军衔其实和西方区别不大,只是名称有所不同。

平原游击队里面的松井中队长,等于我们的连长,部下100多人,大尉军衔。


日军士兵军衔有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这和西方大同小异。

区别在于军士。

士官军衔有曹长、军曹、伍长。

名字不同,其实职务也差不多。

伍长是西方的下士,军曹是中士,曹长是上士。

另外,日军还有准士官职务,类似于西方的准尉,属于资深军士,可以服役到45岁才退役。

《地道战》中的山田中队长,就是屁股中弹的那个家伙,也是大尉,连长。日军战斗力还是比较强的,数百八路军能够牵制日军1个中队,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至于尉官和将军,同西方连名字都一样:大将、中将、少将;大尉、中尉、少尉。

区别在于校级军官,但也只是名字不同:大佐、中佐、少佐,也就相等于西方的上校、中校、少校。

台儿庄战役中的矶谷廉介,第10师团长,中将军衔。通常师团长的上级指挥官,也就是军司令官,也是中将军衔。在日本,想要成为大将是非常困难的。不但要有战功,高职位,还有类似于中国的按资排辈。大将年龄基本都要在50岁以上,只有少数例外。


日本军制和西方主要区别,在于没有元帅。

日军军方最高军衔是大将,也就是西方的上将。

而元帅也有,但只是一个头衔,属于荣誉军衔,并没有对应的实权。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投降时止,日本共授元帅31人,其中,陆军17人,海军13人。


日军大体如此,少尉(小队长,相当于排长),大尉(中队长,连长),少佐(大队长,团长兵力1000多人),大佐(联队长,旅长3000多人),少将(旅团长,旅长或者师长,兵力从5000多到1万多人),中将(师团长或者军司令官,军长或者集团军司令,师团兵力在1万多人在3万多人,军的兵力没有特例,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


萨沙


日本在二战时期的军衔与国际惯例是基本接轨的,所谓特点就是自家修改了“校官”和“士官”两阶军衔的称谓,让吃瓜群众看起来很另类的样子,其实差别不大。日本旧制天皇为陆海军统帅,所以裕仁的军衔是“陆海军大元帅”,他有陆军和海军两款制服,领章上除去三颗将星之外,还有一个金色菊花的皇室标志,不细看很象四颗星。



(裕仁天皇的陆军大元帅领章)

日本的“元帅”只是个荣誉军衔,没有特制的领章,一般授予资深及有功的大将,比如山本五十六被击落身亡后就追授了“海军元帅”。到日本投降时陆军还有三个元帅在职,分别是南方军总司令寺内寿一、第一总军总司令杉山元和第二总军总司令畑俊六。它设有“元帅府”,但只是最高军事咨询机构,类似于“顾问团”。

(畑俊六的元帅照)

日军的将官分为大将、中将和少将三阶,没有“上将”和“准将”的级别,那就是大将对等于其它国家的上将而已。作为正式军衔的最高等级,大将的授予是非常严格的,必须要资历、战功、职务都达到相当,并且还需要裕仁的认可,投降之前虽有600万军队,现役大将却寥寥无几。

所以二战日军的方面军司令、军司令官、师团长基本都是中将军衔,冈村宁次在就任华北方面军司令官时获授大将,是因为裕仁的重视,还是比较特例的。



(东条英机升为大将)

最特殊的称谓出现在校官一级,日本人别出心裁将其称呼为“佐官”,即大佐、中佐和少佐,其实与国际惯例相同,换个字而已。大佐最常见的对应职务是步兵联队长和师团参谋长,中佐最常见的对应职务是特种兵(骑工炮辎)联队长,少佐一般是联队级副职或大队级正职。

尉官无甚特点,大尉、中尉、少尉和准尉四级,日军步兵中队长的标配是大尉,小队长的标配是少尉;中尉则为步兵中队副职或特种兵中队正职。准尉又称为“准士官”,一般是见习小队长。

(日军尉官)

日军的士官称谓比较乱,分别是曹长、军曹和伍长,其实就是上士、中士和下士,曹长和军曹一般担任分队长(班)。士官在基层部队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日常管理士兵、战时军官伤亡时接替指挥等。

普通士兵分为上等兵、一等兵和二等兵,其中二等兵就是刚入伍的新兵,其它国家大多称为“列兵”。

上述除大元帅和元帅外,共分为将、佐、尉、士官、士兵五等十六级,日军内部的等级是非常森严的。

(这其实不过是个关东军一等兵)


度度狼gg


19世纪50年代,美国海军舰炮轰击鹿儿岛,英、美、法、荷联合舰队向下关炮击等,使日本蒙受了耻辱,决心效法欧美,改良兵制,建立起中央直辖的陆军和海军两个军种。

因此,日本海军和陆军,建立起了西欧式的军衔制度,规定大元帅为最高军衔,为陆海军统帅,宪法规定天皇为陆海军统帅,授予大元帅军衔。

元帅府,为最高的军事咨询机关,元帅府配备元帅若干人,由日本天皇就陆军、海军大将中选任,颁赐元帅封号,担任军事顾问及检阅陆军、海军等任务。

元帅,在日本军队陆军和海军中,并非正式军衔,只是由天皇从大将中赐予的封号,更多的只是象征意义和荣誉,并无元帅的实权。

二战期间,一些战殁的大将,譬如联合舰队司令官山本五十六海军大将,以及古贺峰一海军大将死后,都被追授海军元帅军衔。


军衔军官有将官、佐官、尉官三个级别,将官军衔有大将、中将、少将;佐官军衔有大佐、中佐、少佐;尉官军衔有大尉、中尉、少尉。

士官军衔有准士官、曹长、军曹、伍长。

士兵军衔有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其中,二战时期,日本军队实行征兵制,大将相当于西欧国家的上将,佐官相当于西欧国家的校官,大佐相当西欧国家的上校。


战后,1950年,日本重建武装力量,实行的是募兵制,与二战时期的征兵制有所区别。

根据战后和平宪法,日本不再有正式的武装力量,但保留有陆上和海上自卫队,对军衔也进行了调整,现行军衔有将、佐、尉、曹、士五个等级。

其中,将官军衔有将一、将二、将补;佐官军衔有一佐、二佐、三佐;尉官军衔有一尉、二尉、三尉、准尉;军曹军衔有曹长、一曹、二曹、三曹;士官军衔有士长、一士、二士、三士。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图片均下载网络,特此声明。


国平军史


看了下面人的解答,看起来复制,粘帖的人很多,只侧重于日军军衔对应中国军队的什么官职。就没说清楚日军军衔的特点在那里。

应该来说,日军军衔有两个现在忽视的特点或者叫缺点。第一是兵种独大,第二是指挥混乱。

先说第一个,很长一段时间内,甚至是战争末期,日军军队出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地方。那就是军队最高指挥官的出身大多是步兵科出身。

这在现在人看来,是没什么奇怪的地方。但如果按照日军内部,那就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了。

首先,日军称呼一个将军的时候,不是我们现在人说的陆军大将、中将等等,而是会点出将军的学科出身。比如说后来追晋的日本陆航的中圜(找不出那个繁体字,就随便打了个圜字)盛孝 ,他的晋升职务就可以看出问题了。完整地说是,陆军航空兵中将,中圜盛孝被中国军队击毙。而不是说陆军中将被击毙。日本人认为他是陆军航空兵的一员,是独立于日本陆军的。而不是完全属于日本陆军的。这一点,日本海军也类似。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步兵大佐命令炮兵部队开炮,那这个大佐,应该说的是告诉某某炮兵大尉,马上开炮。而不是中国人认为的告诉炮兵立刻开炮。关于这二者关系,下文解释。

也正是因为这样,在1943年,日军调整了复杂的军衔称呼,直接改称为姓名加军衔。比如山本大佐,田口大尉。

第二就是指挥混乱了。托第一条的福,日本陆军中,出现了极为怪异的军衔指挥问题。在日军中,同级别的将军,还可能指挥不了同是陆军的部队。也就是说,一个不是陆军的中将,还不被允许指挥步兵部队。

毒杀李士群的柴山兼四郎,他是辎重兵出身,为了获取更高的职务,他在整个抗战中,做得本专业出身的工作非常少。再比如自杀的日本元帅杉山元,他是航空兵科出身的人,在抗战中,他却没能干陆军的航空总监的位子。反而净干战场指挥官和政治指导的工作。因为这样的原因,其实日军一些上下军衔是不能相互指挥的。

最后,总结下日军内部的等级的划分。在1943年前,日军军衔分为四级,笔者倒是认为应该叫阶级。其中,将官到佐官叫做长官,士官是大尉到少尉一级,准尉到陆军二等兵就是普通士兵。而在普通士兵之外,还有专业士兵,这一级是兵种士兵,比如陆军航空兵一等兵。

这还只是粗略的来说。如果细分,估计日军也不知道自己是那个级别的。

到了1943年后,日军统一了内部的兵种称呼。改为三级,分为士官,士兵和兵,士官包括少尉到大将这一阶层。准尉以下到伍长是士兵。兵就是各个兵种的集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