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進能出!學術界的這頂「鐵帽子」,被教育部摘掉了!

近日,教育部出臺新規,引發輿論關注——

能進能出!學術界的這頂“鐵帽子”,被教育部摘掉了!

“長江學者”必須講授一門本科生課程,聘期結束不得再使用學術性、榮譽性稱號,突出政治和師德要求,建立退出機制等。可以說,是全方位規範了“長江學者”制度。

能進能出!學術界的這頂“鐵帽子”,被教育部摘掉了!

長江學者是什麼?許多人可能一下子說不上來,但在中國學術圈卻是響噹噹的名頭。1998年,教育部與李嘉誠基金會共同設立並實施了“長江學者獎勵計劃”,旨在培養造就高水平學科帶頭人,帶動中國重點建設學科趕超或保持國際先進水平。因為其權威,“長江學者”成了學術界的一大榮譽。一旦某學者戴上“長江”榮譽帽,不僅是對其學術成果的高度肯定,更預示著他將來的學術道路更加坦蕩。

然而當下,“長江學者”正在偏離設立的初衷。由於其只進不出和監管不嚴,一些學者在成為“長江學者”後,開始在“功勞簿”上睡大覺,甚至在師風師德上自甘墮落。今年多起校園性醜聞都涉及到了“長江學者”,還有68人由於違規擔任校領導、不能按時到崗、違規轉校導致獎金停發。改革“長江學者”制度,讓其迴歸鼓勵科研的本源,勢在必行。

能進能出!學術界的這頂“鐵帽子”,被教育部摘掉了!

從最頂級的“長江學者”榮譽開始改革,也有助於學界破除對於“頭銜”的盲目崇拜。近年來全社會對科研重視空前,各大科研院所和高校紛紛開出優渥條件招攬學術人才。標準水漲船高,一些招聘條件也逐漸走上歧路。

譬如學者是否“知名”,認定就像一堂“地理課”,是頭頂“長江”,還是手握“黃河”;是身懷“楚天”,還是腳踏“泰山”……當“帽子”成了科研人員通行學術界的“硬通貨”,追求形式就會大於探求實質。因此,許多科研人員把大量時間用在了申請稱號上,白白浪費了科研資源,產生權力尋租、拉幫結派等不良風氣。

學術水平終究要靠成果說話。毋庸置疑,學者的成就需要一些頭銜予以肯定,但有了“頭銜”既是榮譽也是鞭策,不代表有了“老本”,可以坐吃山空。比起之前的榮譽,我們更應當關注後續的學術創新。做了學科帶頭人,就應當帶動學科發展;做了“青年千人”,就應當成為“青椒”的表率。唯成果,不唯頭銜,健全退出機制,讓人才能上能下,才能激發活力,讓創新的源泉充分湧流。

能進能出!學術界的這頂“鐵帽子”,被教育部摘掉了!

近一段時間,學術領域的改革動作不斷,可以預見將來還會有更多舉措。不斷優化機制,改革體制,用正確的標準引導科研人員迴歸初心,讓人才評價“脫虛向實”,我們的科教興國之路才能走得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