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東林赤子|陳祥偉:把文章寫在龍江林業生態建設大地上

“30年來,陳教授不間斷地參與到墾區防護林體系的建設中,他直接指導、設計建造的示範防護林以及由此輻射推廣的墾區防護林有上百萬畝,保護耕地、牧場3000多萬畝。最保守的估計,每年可增收糧食10億斤,牧草增產300萬斤。”黑龍江北大荒農墾集團總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郭寶松對記者說。

郭寶鬆口中的陳教授就是30年如一日,矢志構建黑龍江省“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的東北林業大學林學院教授陳祥偉。

致敬東林赤子|陳祥偉:把文章寫在龍江林業生態建設大地上

致敬東林赤子|陳祥偉:把文章寫在龍江林業生態建設大地上

初心不改,治理風沙是一輩子的事業

1966年,陳祥偉出生在吉林省撫松縣林區,舉目千傾樹,萬里聽松濤,在林海長大的他對森林有著與生俱來的熱愛。1982年,年僅16歲的他就成為了東北林學院林學系本科生。“在林區長大,對林業有著簡單而又樸素的情懷,填報志願的時候就選擇了這個專業。”陳祥偉說。

儘管是系裡年齡最小的學生,陳祥偉的綜合素質卻十分突出。過去了30多年,80多歲的林學系教師丁寶永對陳祥偉當年的印象依舊深刻,“學習積極,重視實踐,愛寫文章,鑽研問題”。

陳祥偉原以為科學研究就是在實驗室做實驗,科學家就是搞理論發論文,直到他上了《防護林學》這門課。“通過這門課,我才知道東北西部風災、旱災、沙災、鹽鹼等生態環境問題多麼嚴峻,也才理解了老先生們教導的文章要寫在山林間、實驗室要建在大地上這句話。”

觸目驚心的東北西部實地調研經歷令陳祥偉永生難忘。“大風吹過,草地連同地皮像卷地毯一樣捲了起來,播種的種子早吹得無影無蹤;乾旱的6月份,只能眼睜睜看著莊稼枯萎、樹木變黃;沙進人退,流沙堆與小學校的屋頂一樣高,一個小學生上到五年級的時候,學校都搬遷了三次;草木不生、毫無生機的鹽鹼地讓人有一種無能為力的絕望。”

“東北西部的生態現狀刺激了我,那個時候我就想林業不就是運用所學的理論與技術,解決現實問題,搞好生態建設造福人類麼?用現在的話說,這就是當年的初心。”師輩老先生們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的作風也潛移默化地感染了陳祥偉,“選擇了向生態問題進軍,學的時候就要學好,乾的時候更要幹好,幹上了就是一輩子。”

談到為什麼選擇了水土保持與荒漠化治理這個科研方向時,陳祥偉講了上述話,他是這麼說的,幾十年間他也是這麼做的。

因害設防,環境治理要講究科學、遵循規律

28歲,陳祥偉已經成了東北林學院最年輕的副教授。教學之餘,每年的4月中旬到10月中旬,陳祥偉就深入到東北西部的墾區、林場、荒地,觀風沙、測鹽鹼、苦尋良策治乾旱。他與墾區農民、林場職工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幹在一起,“治理荒漠化、治理風沙鹽鹼,就像醫生給病人診斷一樣,得見到病人望聞問切之後,才能確診,對症施治。”陳祥偉這位“醫生”到東北西部出診的習慣保持了30多年。

通過“調研——實驗——研究——示範——推廣”,漸漸地,陳祥偉摸索出一套“選種——栽植——結構——優化”的“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

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生態問題和地理條件,在這個地區可以栽植楊樹林,在別的地方就不能栽植楊樹而是栽植樟子松之類,在這個地區可以單純地靠防護林解決問題,在其他地區就需要喬灌草多體系結合。因地制宜、因害設防、適地適樹,選擇對的種子和栽植方式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植樹造林建防護體系有很多限制因素,如何克服這些限制因素,提高植物栽植成活率?比如,在地表水蒸發量大的地區,陳祥偉深化推廣了“石田造林法”“深埋造林法”;在不長莊稼的慄鈣土地區,陳祥偉提出了利用機械的方法打破鈣積層;鹽鹼地區情況複雜多變,同一片鹽鹼地不同的區塊PH值不同,陳偉祥創造性地提出了“點狀栽植法”,以點帶面……

建造防護林體系,並不是樹栽的越多越好,植樹面積越大越好,得講究科學、遵循自然規律。在建造防護林體系的過程中,如何實現群落結構空間配置的最優化?以陳祥偉提出的“疏透結構窄林帶”建造法為例,三行喬木配以兩行灌木,有效防風距離達到了樹高的35倍以上,真正做到了防護林佔地少、效果好、效益高。防護林建成了並不等於防護任務完成了,防護林群落的穩定性也需要維護,保證防護林群落可持續生長下去。

已經存在的防護林帶結構不合理如何調整?防護功能衰退的成熟林如何優化?低效防護林如何調結構?解決這些問題就涉及到防護林的結構和功能優化了,“原先是多行栽植的,可以裁掉幾行,再種上別的植物,單純防護林的可以改造成混交林……”

家國情懷,改善環境要兼顧民生福祉

如果說“選種——栽植——結構——優化”的生態防護林體系展現的是技術手段,那麼“生態經濟型”體現的就是陳祥偉建造防護林的思想和情懷了。“黑龍江是祖國的糧倉,建造防護林就是防風固沙護耕地,要為國家保障好這個糧倉;解決生態問題不能只著眼於環境本身,更要兼顧人民群眾的幸福和效益,滿足民生需求。”

30年前陳祥偉參與治理的齊齊哈爾水師營鄉沙地如今已綠樹成蔭,當地政府在那裡設立了森林公園;在農墾地區建造的防護林,每年糧食增收、草場增產等創造的經濟價值是一個天文數字;在陳祥偉的防護林體系中,他選用了大量經濟型植物:嫁接紅梅、榛子類、沙果類、李子類等喬木,樹莓、忍冬、漿果類等灌木,東風菜、桔梗、防風、老山芹、小葉芹等草類,單是這類經濟類植物為百姓帶來的經濟效益就已十分客觀。

30年來,陳祥偉直接參與、設計建造的示範推廣防護林達到了數十萬畝,輻射推廣的防護林面積無法計算,防護林涉及了平原防護林、水土保持林、山地水源涵養林、鹽鹼地生態林、礦區植被恢復林、土壤改良林……

當有人稱呼他為“生態衛士”“造林教授”“治沙專家”時,陳祥偉頗不認同,“我所做的事業是每一個林業人都在做的,我走過的路是師輩老先生帶領我走過來的,每一片林都是我的老師、我和同事們等等所有人前赴後繼共同努力的結果,不要把成績算在我一個人頭上,咱們搞科研的要嚴謹,不要吹大牛。”

謙虛低調的陳祥偉,科研產出卻不低調。30年間,他參與、主持的圍繞生態環境治理與修復的科研項目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林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兩次,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多次,研究成果在大小興安嶺、長白山東部山地以及平原區推廣應用近40家企業單位。他培養的近20名博士,60多名碩士如今也追尋著他的足跡,投入到生態文明建設的大潮中去,“環境的改善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幾代人的努力,初心不改、師道傳承,林業人肩負的生態使命需要每一代林業人牢記、踐行。”

陳祥偉教授設計的生態經濟型農田防護林

陳祥偉教授設計的農田防護林更新示範

致敬東林赤子|陳祥偉:把文章寫在龍江林業生態建設大地上

致敬東林赤子|陳祥偉:把文章寫在龍江林業生態建設大地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