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塊關於布的藝術,都是匠心的點滴繪製

每一块关于布的艺术,都是匠心的点滴绘制

每一块关于布的艺术,都是匠心的点滴绘制

也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時常會聽見“匠心”二字。

可到底何為“匠心”?

前兩天,路過一家小麵館,招牌上竟赫然寫著“匠心精神”。不禁思考,現在連一家小麵館都要將自己標榜為“匠心精神”了嗎?這個詞似乎開始變得氾濫,各種有的沒的,有趣的無趣的,全部都開始以匠心這個名頭來造勢。

這個夏季,t+帶著對“匠心”二字的無限疑問與好奇,決定用行動去發現和挖掘隱藏在城市裡每一份實實在在的匠心,去努力的找尋關於這個詞最合適的解答。

正如李宗盛在《致匠心》裡所說:“世界再嘈雜,匠人的內心,絕對必須是安靜、安定的。面對大自然贈予的素材,我得先成就它,它才有可能成就我。”

想必最近大家都有所聞被刷屏的宮廷大戲《延禧攻略》,劇中不僅帶火了帝后cp、絳唇妝等,女主魏瓔珞所在的絲織坊裡各種精美的中國傳統絲織品也跟著火了一把,不禁感嘆中國傳統工藝的精湛與迷人之處。

每一块关于布的艺术,都是匠心的点滴绘制

今天,t+的首篇匠心繫列,就走進中國傳統布藝,去探索那些你不知道的關於布的秘密。

親身感受一次匠心之旅

Found MUJI日本的布演講及工坊活動

每一块关于布的艺术,都是匠心的点滴绘制

有時候緣分是一個奇妙的東西,就在我們決定去尋找每一份匠心的時候,正好碰上了最近正在成都展出的無印良品“Found MUJI再發現 再創造”展,無印良品帶著那份獨屬於自己的生活態度,發現隱藏在生活中的美好細節,帶我們一同去感受了藏在生活背後那段溫暖的匠人精神。與我們的“匠心”主題剛好契合。

每一块关于布的艺术,都是匠心的点滴绘制

在上週六的下午,我們有幸參加了Found MUJI主題活動中國篇——製作布捲包。由紡織藝術工作者胡明那老師帶領大家一起使用手織布,縫製布捲包。

每一块关于布的艺术,都是匠心的点滴绘制

布捲包所使用的布來自貴州傳統藍染。胡明那老師說,選用貴州藍染是因為無論是從顏色還是布得質地手感上都很適合此次布捲包的製作。藍染是一種古老的印染工藝,工藝中又有蠟纈、絞纈、夾纈等花紋的印染。想製作一件藍染,要花上至少20年的時間練習,才能出現特有的顏色。

每一块关于布的艺术,都是匠心的点滴绘制

在通過親手製作布捲包的過程中,去了解中國這個多民族國家中的織品,每一寸布用手指輕輕掠過,一針一線親手縫製,針線穿過布的瞬間就能體會到這些民族手工織物的魅力。

每一块关于布的艺术,都是匠心的点滴绘制

參加完製作布捲包活動之後,我們去聆聽了來自日本紡織設計師,無印良品諮詢顧問須藤玲子女士“Found MUJI日本的布”的演講。

每一块关于布的艺术,都是匠心的点滴绘制

須藤玲子女士分享了她和無印良品的面料設計團隊,從日本沖繩一直到山形縣走訪了多處日本面料的原產地,和多家工廠中製作面料的人們交流學習,親眼觀察製作過程。講述在沒有電腦科技的時代,如何設計出這樣複雜技法,又如何描繪、編織以及渲染出美麗的圖案。還探討了傳統布料創作對現代布料的影響,人與面料之間的聯繫。

每一块关于布的艺术,都是匠心的点滴绘制

演講當中須藤玲子女士提到了刺繡蕾絲、嵌花針織、割絨提花編織、高密度編織、天鵝絨、手捺染、針刺棉、注染、提花編織等日本9地的布料。

令人印象最深刻是須藤玲子女士為我們分享她今年舉辦的裝置藝術展覽,以 300 面鯉魚旗所打造的特別企劃展,並邀來知名藝術家鬼頭健吾將美術館外觀重新妝點,運用布、燈光與投影等不同媒介,打造成五彩繽紛的奇異幻境。

每一块关于布的艺术,都是匠心的点滴绘制

須藤玲子在分享中提到了 Found MUJI 的一些判斷和考量——適合加入 Found MUJI 的產品需要滿足“蘊含生活智慧和精髓的物品”以及“可商品化”,而同時,“尊重傳統工藝,並不是遵循那個年代的框架,或者重新把一塊幾百年前的布給做出來,而是以現代的思維去體驗和感受,讓它適應現代,帶來新生”。

當現場觀眾問到自己的創作靈感從何而來,須藤玲子回答是“感受性”。“從生活的瑣碎當中磨練敏銳的感受性”。相信這對我們來說能有所啟發,迴歸到生活中,才能發現最本質的美,就像是Found MUJI的主旨一樣。

Found MUJI不斷磨練尋找好物品的眼光,發現這些好物品被遺忘或難以看見的真正價值,保留它們的精髓再琢磨至能融入現代生活,通過引入我們的現代生活方式以及與創作者的互動,努力按照現代生活方式對這些好物品進行改良。它們不斷的重複原點,重複未來。磨鍊著尋找好物件的獨特眼光,發現物件難以看見的真正價值,保留其精髓後再恰當的融入到現代生活裡。

每一块关于布的艺术,都是匠心的点滴绘制

在成都遠洋太古裡的這次“Found MUJI 再發現 再創造”展覽從 7 月 20 日開持續到 8 月 5 日,還沒有來的朋友記得有機會去現場參觀哦~去體會屬於無印良品的那一份匠心。

展覽地址:成都遠洋太古裡 廣東會館 (成都市錦江區中紗帽街8號)

在無印良品感受完日本布的文化,沉下心來仔細思考,其實我國的布藝同樣精彩,值得我們一探究竟。

在傳承中不斷前行

中國布藝的發展

中國的布藝,可謂是中國民間工藝中一朵瑰麗的奇葩。中國古代的民間布藝主要用於服裝,鞋帽,床帳,掛包,揹包和其他小件的裝飾等。它是以布為原料,集民間剪紙,刺繡,製作工藝為一體的綜合藝術。

每一块关于布的艺术,都是匠心的点滴绘制

說到傳統布藝,不得不從古代民間的縫紉刺繡說起,《延禧攻略》中出現的蘇州緙絲、手推繡、打籽繡、點翠等都屬於中國民間傳統布藝種類。

那時勤勞智慧的中國婦女們將自己美好的情感都注入在針線縫製之中,每一件手工製品都有屬於自己特殊的寓意,可謂是“圖必有意,意必吉祥”。

每一块关于布的艺术,都是匠心的点滴绘制

中國的布藝,無論是傳統工藝傳承至今的手工織物,還是如今應用在各大時裝週的高級成衣....它都在不斷地秉承傳統,堅守匠心,同時也與時俱進。

繽紛多彩的國家寶藏

中國布藝的種類

中國的布藝繽紛多彩,每一種都是國家的寶藏,而每個地方也都有各具特色的布藝。

蘇州緙絲:屬於中國傳統布藝種類中絲綢藝術品的精華。是中國絲織業中最傳統的一種挑經顯緯,極具欣賞裝飾性絲織品。在《延禧攻略》中蘇州緙絲被真實應用,真切的去感受這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珍貴。

每一块关于布的艺术,都是匠心的点滴绘制

宋元以來蘇州緙絲一直是皇家御用織物之一,常用以織造帝后服飾、御真(御容像)和摹緙名人書畫。常有“一寸緙絲一寸金”和“織中之聖”的盛名。

往往這些古老的手工藝術,最能體現匠心所在。緙絲的織造工具是一臺木機,幾十個裝有各色緯線的竹形小梭子和一把竹製的撥子。織造時,藝人坐在木機前,按預先設計勾繪在經面上的圖案,不停地換著梭子來回穿梭織緯,然後用撥子把緯線排緊。織造一幅作品,往往需要換數以萬計的梭子,其花時之長,功夫之深,織造之精。

每一块关于布的艺术,都是匠心的点滴绘制

汶川羌族刺繡:羌族是一個極富睿智的民族,更是一個崇尚美的民族。美與藝術起源於勞動,也正由於人們在勞動中創造了那些具有初步形式美的客觀對象,羌繡的色彩鮮豔,精美絕倫,不但顯示了羌族婦女的聰明才智,更表達了羌族人民崇尚美的願望。

每一块关于布的艺术,都是匠心的点滴绘制

羌繡主要分佈在汶川縣的兩鎮四鄉(綿虒鎮、威州鎮、龍溪鄉、克枯鄉、雁門鄉、草坡鄉)刺繡的針法除多采用挑花外,尚有納花、纖花、鏈子扣和平繡等幾種。

每一块关于布的艺术,都是匠心的点滴绘制

這些裝飾性很強的花紋圖案,無論是在羌族群眾的腰帶、衣裙、圍腰、鞋帶上,或是在婦女的頭帕、袖口、衣襟甚至襪底上都隨處可見。豐富多變的圖案承載著遠古羌人的文化精神生活。

西雙版納傣族織錦:傣族織錦,是流傳在傣族地區的傳統手工織錦技藝。

每一块关于布的艺术,都是匠心的点滴绘制

唐代有傣錦向朝廷進貢的記錄。傣族織錦多是單色面,用緯線起花,織造時傣族婦女將花紋組織用一根根細繩系在“紋板”(花本)上,用手擋腳蹬的動作使經線形成上下兩層後開始投緯,如此反覆循環便可織成傣錦。

每一块关于布的艺术,都是匠心的点滴绘制

傣族織錦的工具主要有木織機、紡線機、木槽等。傣錦多以白色或淺色為底色,以動物、植物、建築、人物等為題材。所織孔雀、駿馬、龍、鳳、象、麒麟,特別是鳳凰展翅、大象、馬、塔等圖案,分別代表著吉祥、力量和豐收;寶塔、寺院、竹樓,寄寓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中國布藝代代相傳,時至今日,我們依然能在現代布藝的應用中發現傳統的技藝與設計。這些傾注了人們無盡的智慧,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的每一塊布,彷彿都在向我們訴說:瞧,這就是匠心吧。

#今日互動話題

“推薦一個你想了解的手工藝”

留言區和t+分享下吧

每一块关于布的艺术,都是匠心的点滴绘制

“人如其名,男人到底”

圖片來自無印良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