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得「匠心」,不忘「良知」

守得“匠心”,不忘“良知”

圖文無關

幾天前,發佈一篇關於筆桿子成長之路的文章,一位網友的留言可謂一劑清醒頭腦的猛藥,直言“放下良知就能思如泉湧”

此話看了很扎眼,但不乏反映出目前在寫材料方面存在的問題和這些問題帶給受眾的失望情感。一個是材料圍著領導轉。領導說怎麼寫就怎麼寫,領導說怎麼改就怎麼改。一篇材料,改來改去,費時費力,最後發現竟和一稿表意差不多。一個是材料圍繞政績轉。這個可能原本也沒有錯,反映工作的進展等情況,但在撰寫時,不能堅持實事求是,對數據、項目等故意誇大,說的天花亂墜,實際一片狼藉。這方面事例很多,前段時間網絡上盛傳的某某地區GDP不實就是典型案例。一個就是材料圍著章法轉。材料需要分幾個段落、需要怎麼去平衡,需要怎麼去突出。比如寫一份整改報告,若是隻寫了所做工作和存在問題,肯定是過不了,定會問你“下步打算去哪裡了?”,或者還會問你,“存在問題,不需要剖析原因嗎?”

還有一個是材料圍繞金句轉。寫材料的人總感覺自己代表的是某一級機關,寫出來的東西不能被看輕,百般羅列所謂的金句,句子讀起來確實朗朗上口,辭藻華麗,可是言之無物,大部分都是華麗的廢話。凡此種種,成為了寫材料中的潛規則。

一葉而知秋。從網友的留言看的出來,太多的人對這樣隱藏在文字裡面的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深惡痛絕。這樣的文風、話風更是深深傷害著大家的感情。一定要果斷的向這種作風開炮,好好擠一擠材料中的水分。怎麼擠?

第一、要當筆桿子,先要挺直腰桿子

腰桿子挺不起來,這個人一定有些駝背和行走時的扭曲。挺不起腰桿子的筆桿子,就不僅僅是個人形象上的不好看了。筆桿子大多知識豐富,掌握理論有一定根基,對問題的認識有一定的見解,一旦腰桿子挺不起來,危害巨大。馬克思曾經講過理論只要能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只有徹底的理論才能說服人。我們大多數人,沒有經歷過系統的學習,對於理論的掌握若明若暗,很容易受到一些“本本”“條條”的迷惑。所以,必須把對黨忠誠作為政治標準的硬槓槓,立起來;必須把寫材料當做蓋房子,用匠人初心來對待。

第二,有話則長,無話則短

簡而言之,就是一定要言簡意賅。公文最大的功用就是傳遞信息。喪失這個功用不能叫做公文。在昨天的帖子裡,我也提到了類似的問題。《道德經》5000字,《論語》 20000字,都不失為經典之作。古代人說學富五車,推算一下,也就10萬字左右,但這10萬字,都是濃縮的精華,很精練、很簡短,涵蓋的內容卻很豐富。所以,能用一句話說的,就不要擴充成幾句沒有實質性的話語,尤其要把那正確的廢話、漂亮的空話、嚴謹的套話、無用的大話、違心的假話,統統刪掉。比如,

10月10日,我司開展了一次黨的紀律專題教育,通過教育引導黨員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形成知法、敬法、畏法的工作生活自覺,使黨員在群眾中真正成為平時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的出來、危急關頭豁得出來的標杆,不斷增強廣大黨員“四個意識”、樹牢“四個自信”。

上面這段話,漂不漂亮?太漂亮了,用的都是被很多人稱之為金句的熱門詞彙和排比。寫的好不好?讀起來郎朗上口,太好的。

然並卵。那麼長一段話就一個事,開展了一次黨的紀律專題教育,但他闡述的這項活動的效果卻達到了:1.“形成知法、敬法、畏法的工作生活自覺”;2.“使黨員在群眾中真正成為平時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的出來、危急關頭豁得出來的標杆”;3.“不斷增強廣大黨員‘四個意識’、樹牢‘四個自信’”。

姑且不論一次專題教育能不能達到這麼些教育人、引導人並且形成了自覺的預期效果,僅從文字上看,就是在充字數。我覺得下面這樣比較好些:

10月10日,我司開展了一次黨的紀律專題教育,著力引導黨員知敬畏、明職責、守底線。

第三、堅持實事求是,不能肆意誇大

能不能堅持實事求是,很考驗一個人的定力。一方面,堅持了實事求是的作風,即使不用任何的材料,也能說出個一二三四。堅持實事求是你就會下基層密切聯繫群眾,在群眾之中實打實的瞭解情況、體察民情,找到破解問題的有效措施,這樣形成的東西也是有血有肉。另一個方面,在既成事實的數據、事例等上面不能動歪腦筋,不能抱著沒有人會去看、去查的僥倖心理,為了凸顯工作業績隨意誇大,也不能違背實際工作通過改動詞彙來凸顯工作。

比如上級要求對一項工作進行整改,並且明確了時間節點。有些單位可能壓根就沒有整改或者出人不出力整改不徹底,就開始動歪腦筋,稱制定了常態化整改措施。一說“常態化”肯定有人心中為之一動,“喲,挺重視,持續推進啊”。所以此間有真有假,還需要實打實的看一看,分辨下。

最後,還是倡導口頭講話彙報、無稿講話彙報、脫稿講話彙報,多些在接地氣中抓落實,少些在文字堆砌中磨時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