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的藝術瑰寶巴洛克繪畫盛宴

情奔放、運動強烈、裝飾華麗而自成一體……

17世紀風行於歐洲的巴洛克藝術,如同一顆“變形的珍珠”成為西方藝術史上濃墨重彩的獨立一筆。

科爾《洪水退去》

科爾被認為是最著名的浪漫主義風景畫畫家。他對光、色彩和氛圍表現的研究是無與倫比的,其海景畫尤為知名。科爾的藝術創作生涯可謂一帆風順,沒有過大起大落,但是他對那種自然險境的描寫卻讓人感覺其似乎曾經經歷過無數的苦難與折磨,要不怎能繪製出這樣深刻的風景畫面。只是因為年輕時,他的作品就得到了美術界和藝術愛好者的廣泛認同,但優越的生活並沒能讓他開朗起來,相反,他少有朋友,常常獨自旅行,把自己與外面的世界隔絕開來。他的晚期作品更加註重表現團塊的總體光色效果,畫面結構更加靈活,暗示著動勢和空間。

《洪水退去》是科爾根據聖經故事創作的系列作品中的一幅,表現了邪惡還沒有被完全消除時的世界。這幅畫受到了教會的大量好評,也因此為教會所推崇和保護,如今被完整的收藏在塔特博物館裡。洪水退去應該是一片狼藉,但科爾並沒有故意去展示那種洪水衝過之後的淒涼、混亂的畫面,而是以一種清新的筆觸向人們表達一種對自然的信念,告訴人們邪惡的東西就會被衝散和帶走,所以我們更應該堅守我們自己內心裡的道德底線。

17世紀的藝術瑰寶巴洛克繪畫盛宴

科爾 畫布、油彩 規格:121 X 90. 8釐米 創作時間:1892年 目前收藏地:意大利塔特博物館

科爾《白樺叢》

列維坦於1861年誕生於立陶宛的基巴拉特村,父親是鐵路職員,家庭生活十分貧困。因為是猶太人,又受到民族壓迫和歧視,造成了他抑鬱寡歡的內向性格。1873年,在列維坦的努力下,他被錄取為莫斯科繪畫雕刻建築學校的學生。因此其作品具有學院派共同的特點,即基礎紮實,功底很深。

作為一名巡迴展覽派畫家,他對藝術的求索精神令人歎服,他不斷地探求人生的哲理,使其風景畫不單具有時代氣息,還有生活的特徵。但是後人對列維坦的畫其實存在很多的不同意見,有人這樣評價列維坦的畫:“列維坦的畫不復雜,甚至很簡單,很粗放,有時似乎是漫不經心的寥寥數筆,乍看上去,色塊顯得有點板滯。然而,大師也許不需要那種淺表的協調感,他是用靈魂去感受大自然的美麗。”我想這樣的評價無疑是對列維坦風格的瞻仰,但是事實上,他的畫並不呈現出一種簡單而且呆滯的表情,而是豐富多彩的。

《白樺叢》是列維坦一幅比較重要的代表其風格的畫作,該畫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其寧靜、溫馨、柔和的光線。整個白樺林都包圍在那暖暖的陽光之中,使人說不出的愜意和投入,彷彿要置身於童話世界。這種光線的繪製手法是列維坦吸收法國正在興起的印象主義外光畫法而創作的一種新的嘗試,因此在光線的運用上明顯與以前的作品有很大的區別。

17世紀的藝術瑰寶巴洛克繪畫盛宴

列維坦布 油畫規格:123X72釐米 創作時間:1888 年 目前收藏地:不詳

沃特豪斯《夏洛特夫人》

沃特豪斯為拉斐爾前派畫家,出生於意大利,其父為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畫家,母親、姨媽對藝術也有較深的造詣。他早年在學院派的教育中,受到了19世紀下半葉荷蘭畫家塔德瑪和弗拉德里克•列頓的影響,對東方神秘文化和宗教、風俗顯露出極大的興趣,因此,雖然其屬於拉斐爾前派畫家,但是與其他同派畫家又有很大的不同之處,直到後來受伯恩•瓊斯、但丁•羅塞蒂等人影響,才逐漸擁有了拉斐爾前派的重要風格特點。

他的繪畫構成以雅緻見長,極富浪漫主義的特質。從古希臘、羅馬的古典神話中獲取滋養,創作出具有中世紀夢幻般神秘感和宗教情緒的作品。沃特豪斯的繪畫應該說是雖然取材多樣,但也反映了拉斐爾前派的許多重要特點,為拉斐爾學派增加了新的元素,也使其自己最終能夠享譽整個歐洲。

《夏洛特夫人》是沃特豪斯眾爹描繪少女的畫中一幅非常有名的作品,取材於圓桌騎士傳奇。在這個故事中,騎士斯洛特驍勇善戰,獲得了許多女孩的芳心,其中夏洛特是一個非常欣賞斯洛特的年輕女子。她瘋狂暗戀著心中的英雄,但是卻不敢向其表達,因此整日鬱鬱寡歡,多愁善感,無論何種情形下都帶有一種憂鬱的傷感。畫面中,夏洛特坐在一隻經過裝飾的小船上,而小船行駛在一片茂密的森林沼澤地裡,小船上鋪著紅色的毯子,她屈膝面向船頭而坐,在小船的正前面供著3只香燭,不知道夏洛特又在期盼著什麼。畫面雖然色調並不憂鬱,但是給人一種說不清的憐惜之情,體現了畫家練刻的藝術渲染功底。

17世紀的藝術瑰寶巴洛克繪畫盛宴

沃特豪斯 材質不詳 規格:153X200釐米 創作時間:1888年 目前收藏地:不詳

列賓《伏爾加河上的縴夫》

列賓是俄國19世紀後期的批判現實主義繪畫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出生在俄國邊境省份哈爾科夫省的楚古耶夫鎮,父親是一個屯墾軍軍官。全家人在屯墾地耕作,生活貧困而艱難。但是,忠實履行軍人天職的父親使年幼的孩子們受到了深刻的影響。列賓的繪畫興趣是在他的表哥影響下產生的,後來列賓積攢了一些錢來到彼得堡,先跟聖像畫家布納科夫學習,後來考入美術學院。經過6.年學習,以優異成績獲大金質獎而赴意大利和法國留學。

《伏爾加河上的縴夫》是列賓的成名之作,在橫幅的畫面上,一隊蓬首垢面、衣衫襤褸的縴夫拉著貨船,在酷日下向前掙扎,荒蕪的沙灘上只有半埋在沙裡的幾個破筐。縴夫們的步子那樣沉重,人們彷彿聽到低沉的《伏爾加船伕曲》從遠處傳來。這幅畫表現了沙皇統治下人民的苦難生活,揭示了勞動人民所受的野蠻剝削,同時也表現了蘊藏在他們身上的力量。為了創作這幅畫,列賓住到了伏爾加河畔,和縴夫們交朋友,對縴夫生活作了長時間的觀察,最後才完成了這幅傑作。背景運用的顏色昏暗迷朦,空間空曠奇特,給人以惆悵、孤苦、無助之感,切實深入到縴夫的心靈深處,亦是畫家心境的真實寫照。這對畫旨的體現,情感的烘托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因此本畫的構圖、線條、筆力等繪畫技巧都是相當成功的。

17世紀的藝術瑰寶巴洛克繪畫盛宴

列賓 油畫 規格:281X131釐米 創作時間:1873年 目前收藏地:俄羅斯博物館

拉圖爾《油燈前的瑪達萊納》

拉圖爾全名泰奧多爾•凡汀•拉圖爾,出生于格勒洛布。對於拉圖爾的繪畫風格,後世對其的評價存在較大的爭議,因為他生活的時代基本上與印象派的幾位大師重

合,如馬奈、莫奈、德加。而且,拉圖爾與他們幾位也是摯友。因此,很多人把拉圖爾也看做是印象派的大師之一。然而實際上,拉圖爾的風格似乎更傾向於一種後浪漫主義。

他喜歡置身於一種無限的想象中,無論是否寫實,拉圖爾總是把他所描述的東西置於一種天馬行空的想象當中。拉圖爾一生多才多藝,他酷愛音樂、喜歡花卉,這對他的藝術創作起到了一種巨大的影響,在他人生的一段時期裡,他幾乎只畫花卉。

《油燈前的瑪達萊納》是拉圖爾的代表之作,描繪的是妓女瑪達萊納堅信上帝,不為多種誘惑所動,最終被上帝拯救,脫離了賣笑生涯。圖中瑪達萊納沉陷於沉思之中,她手撫骷髏,面對油燈和《聖經》,專注於內心的懺悔。拉圖爾在描繪這幅畫時,運用的是自己獨創的“夜間畫”,通過這種畫法,拉圖爾並不在於表現聖經題材的本身,而在於藉以表現其夜光的效果。《油燈前的瑪達萊納》以“夜間畫”,造成了一種宗教的神秘感,產生了不可想象的宗教效果。

17世紀的藝術瑰寶巴洛克繪畫盛宴

拉圖爾 布、油彩 規格:128X94釐米 創作時間:約1635-1640 目前收藏地:巴黎盧浮宮

希施金《在馬爾特菲娜女伯爵的森林裡》

希施金是俄羅斯一位繪畫題材比較單一的繪畫大師。他生於維亞茨基州葉拉布加一個小商家庭,由於從小生活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邊,因此註定了他對森林的深厚的感情。他把他的一生都奉獻給了森林,創造出很多有關於森林的題材。希施金的森林風景畫雖然畫的題材比較單一,但是對於森林的描繪,他並不是用純粹的一種手法去完成的。由於他曾經考入繪畫雕刻建築專科學校,經過學院派的教育,造就了其深厚的理論功底。他的畫莊嚴、壯麗、雄偉,很有氣魄。

《在馬爾特菲娜女伯爵的森林裡》是希施金眾多森林題材中的一幅,希施金對森林的理解遠遠超越了一種物化的境界,而是帶有很崇拜的心理,把森林繪製成有人格的人,一個代表民族精神的象徵,因此後人在評價希施金的森林風景畫時說“無論是獨株,還是叢林都帶有史詩般的性質”。是的,希施金的森林風景畫融入了太多的個人感情,滲透著他一生中對森林的探索和理解。《在馬爾特菲娜女伯爵的森林裡》描繪的是一片森林的局部,整個畫面色調較之他本人的其他畫要相對灰暗一些,也許是與森林所折射的陽光有一定的關係,林中高大的樹木與在其中的矮小的老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人為其結構的準確把握深感嘆服。

17世紀的藝術瑰寶巴洛克繪畫盛宴

希施金 畫布、油彩 規格:108X81釐米 創作時間:1891年 目前收藏地:不詳

米萊斯《奧菲麗亞》

米萊斯是拉斐爾前派兄弟會的發起人和創始人之一,這一學派是由米萊斯同羅塞蒂、亨特共同建造的。那時的批評家怎會預見到,在這群20歲的年輕人中間,孕育了英國藝術史上最重要的變革之一,並且一種新的美學觀點將傳遍整個歐洲。他們追求的理念就是“讓藝術為正義和真理服務”,並且按這一理念繪製了眾多具有時代特點的畫作。他們選擇了比較古怪的畫風,主要是由於受到宗教復興的影響,但拉斐爾前派的靈感不總是受宗教信仰激發,他們表現出了一種獨立性和發展趨勢上的多樣性。

《奧菲麗亞》取自於莎士比亞的作品裡的人物。奧菲麗亞是哈姆雷特的情侶,在繪畫技巧方面似乎用沒有經過處理的、鮮明的白色底,有些地方沒有過渡的並列色彩。為了突出雜色陰影而放棄太深的陰影,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現實主義不光要通過景物的嚴格再現,還應該通過肖像來表現。所以畫面上可以看到畫派成員或他們的朋友的臉,而且他們的姿勢都是打破常俗的。

亨特曾以奧菲麗亞為原型,畫了《瓦倫丁從普羅丟斯手中救回西爾維亞》(出自莎士比亞的戲劇《維羅那的二紳士》),米萊斯的奧菲麗亞也是她。最後,她成了羅賽蒂畫筆下的比阿特麗採(《神曲》中但丁的愛人)和其他不計其數的畫作中的模特。

17世紀的藝術瑰寶巴洛克繪畫盛宴

米萊斯 油畫 規格:111.8X76.2釐米 創作時間:1851〜1852年 目前收藏地:不詳

羅塞蒂《白日夢》

羅塞蒂同樣也是拉斐爾前派兄弟會的發起人和創始人之一,作為19世紀英國拉斐爾前派重要代表畫家,羅塞蒂與同時代的其他幾位畫家不同,他的風格逐漸向一種唯美主義轉變。同時,他多才多藝,不單在繪畫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他的詩歌也具有獨特的風格,深受後來者的好評。但是羅塞蒂的一生充滿著悲劇色彩,這都深深地影響了其繪畫和詩歌的創作,這也與拉斐爾前派兄弟會的風格非常相似。由於他一生的命運多厄,所以他把他的一生都寄託在宗教事業上,因此拉斐爾前派兄弟會主張繪畫應起到宗教道德教育作用,題材應以聖經故事及富於基督教思想的文學作品為主,忠實地反映主題,描繪對象。

《白日夢》是羅塞蒂的一幅很有名的繪畫作品。畫面很唯美,充滿著藝術的憂鬱感,但綠色的畫面形成了該畫的主色調,中間很少有其他的色彩,但是並不顯得單調,反而給人一種很純的簡約美,似乎也很好的印證了花的主題。因為夢總是比較單一的色彩,儘管可能有很多的情節,但畢竟是虛幻的夢境,一般是比較蒼白的,而作者採用了綠色的主旋律,以增加了浪漫的藝術氣息。畫的正中是一個很唯美的女孩子,她的手裡放著一本書,可是好像沒有翻動過,因為她己經完全沉醉在一個虛幻的夢境中,她的思緒飄揚在無邊的世界裡,連手裡的書快要滑落了都不知道。

17世紀的藝術瑰寶巴洛克繪畫盛宴

丁•加布里爾•羅塞蒂 布面、油彩 規格:159X93釐米 創作時間:1880年 目前收藏地:法國巴黎盧浮宮

庫爾貝《碎石工》

作為19世紀中期現實主義繪畫的創始人,庫爾貝認為繪畫本質上是種具體的藝術,只能描繪現實的和存在著的事物。他在自己的作品和宣言中,確立了以生活的真實作為創作依據的原則,堅決反對因襲、虛偽的官方藝術。《碎石工》就是以兩個貧苦的勞動者為主要描繪的對象,這在以往的西歐繪畫中是罕見的。

《碎石工》描繪的是兩個碎石工人在幹活時候的情景,畫面的比例非常勻稱,兩個工人各自佔了畫面的一半,一個工人吃力地搬著石頭,另一名工人半跪著膝蓋,用力地握著一把開山斧,正在敲著地面上的石頭,可以清楚地看到地上的大石頭碎成一小塊一小塊的形狀。該畫畫面線條非常清晰,每一筆一畫都帶有很大的素描色彩。

由於該畫是放映社會生活現狀的主題,法國評論家認為:“沒有庫爾貝,就沒有馬奈;沒有馬奈,便沒有印象主義。”庫爾貝在發現生活中平凡的美和樸實外,光技巧方面就給予以後的青年畫家們重要的影響。

17世紀的藝術瑰寶巴洛克繪畫盛宴

庫爾貝 畫布、油彩 規格:151.5X169釐米 創作時間:1849年 目前收藏地:不詳

庫爾貝《畫室》

居斯塔夫•庫爾貝,1819年生於法國的奧爾南,自幼天賦聰穎、相貌出眾,既高傲自大、自命不凡,又熱情奔放、慷慨大方,從中學時代起就成為同齡朋友們心悅誠服的領袖。1841年,他的父親送他到巴黎念大學,要他學習法律,但他卻立志做一名畫家,在皇家美術學院和貝桑松美術學院學習。當他23歲時就已掌握了自己風格的主要因素。

《畫室》是庫爾貝的代表作之一,是一件在油畫處理上最複雜也最成功的作品。畫面中央是他自己在畫一幅風景畫,旁邊是一個裸體的模特兒,左邊是一批名士的生活場面,右邊是他的一些朋友的肖像。畫面的構圖給人一種天真和溫暖的感覺,色彩的統一以含有各種不同顏色的棕調為基礎。後面的那一大塊牆壁,就其玫瑰色、青色和棕色調的無限柔和而論,給人一種清新歡快的感覺。畫面上的裸女是庫爾貝以最擅長的繪畫手法所描繪出來的。

從這幅畫的畫面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出庫爾貝擺脫現實的束縛,投入自我讚美的那種精神。他完成這幅名作僅用了6周時間。庫爾貝把勞苦的農民和其他勞動者看作英雄,在畫面中塑造出真實的形象,並對這種貧困而平凡的生活加以歌頌。

17世紀的藝術瑰寶巴洛克繪畫盛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