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晚年時,是否為玄武門之變中殺害的哥哥弟弟後悔過?

天宇的文史情懷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率領親信發動玄武門政變,殺死皇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

李建成死的時候三十八歲,五個兒子都被處死。李元吉死時只有二十四歲,五個兒子也一樣被處死。不久,李世民又下令除去李建成、李元吉二人的屬籍。

李世民登基之後,對兩個兄弟的態度有所緩和,追封李建成為息王,諡號為“隱”。同時追封李元吉為海陵郡王,諡號為“剌”。同時,又按照一定的禮節,為二人重新舉行了葬禮。《舊唐書》中說,舉行葬禮的那一天,唐太宗李世民親自到宜秋門,“哭之甚哀”。

此前,在玄武門政變的當天,李世民就曾經在父皇李淵面前放聲大哭。手足相殘的悲劇,李世民自己其實也是於心不忍的。但是,當時的局面並不是他完全能夠控制的,政變的成敗,不單單是他個人的事,也決定著他的眾多親信部將的生死榮辱。

《舊唐書》記載,到了貞觀十六年的六月,唐太宗李世民下詔,恢復隱王李建成的皇太子地位,稱為“隱太子”。改封海陵剌王李元吉為巢剌王。兩個人的諡號不變,仍然是“隱”和“剌”,都屬於惡諡,但是,比起此前開除二人的宗籍來,已經是大大的緩和了,重新承認了他們在皇族中的位置。

同時,因為兩個人的兒子都被殺光了,李世民讓自己的兩個兒子過繼給二人為嗣,其中趙王李福成為李建成的嗣子,曹王李明成為李元吉的嗣子。

這樣的舉動,比起貞觀初期的態度更進一步,但象徵的意味要比實際的意味大得多,也不意味著李世民是為自己當初的舉動後悔了。更大的可能,李世民要給世人一個寬容、仁慈的印象,而且他非常重視歷史的評價,希望後人對於他在玄武門政變的冷酷,能有更全面的評價。

此後的貞觀十七年,李世民自己的三個兒子先後出事,謀反、爭太子位,差一點兒又搞出一個玄武門政變。到了這時,大概李世民多少會有一點悔意了。

這是於左的觀點,歡迎朋友們評論。


於左

恕我直言,李唐政權中的許多人,根本就不是什麼注重手足之情的人,這既是歷代帝王世家的共性,也與其具有部分胡族血統有關。我曾多次提到,唐代的權力更迭,很多時候都伴隨著殘酷的流血犧牲。我個人覺得,李世民並沒有後悔。

宣武門之變,充分展示了李世民殘忍的一面

李世民在宣武門之變中殺兄誅弟,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世民都在這場鬥爭中殞命。其中,李建成是被李世民親手射殺的,而齊王李元吉則是被尉遲恭當著李淵的面弄死的。在李世民的授意下,尉遲恭等人對李淵進行了逼宮,最終得以順利繼承皇位。

可以說,如果不是李淵識時務,連他這條老命都得一併報廢了。試想,一個不念及父親感受,能對自己親兄弟下死手的人,能有什麼悔意?與權力和皇位相比,在李世民的眼中,這些人的性命都算不得什麼。

兄弟喋血之後,李世民依然對競爭者的後人趕盡殺絕

李世民有多恨,並非常人可以想見的。他不僅在宣武門之變中殺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而且還將兩人的子嗣全部處死,以絕後患。可以說,為了維護自己的皇位,李世民已經是六親不認,毫不顧及一絲一毫的親情。

更為甚者,李建成和李元吉家中的女眷,還多被用於充實李世民的後宮。這是什麼概念?就是不僅殺了人家男人,還霸佔了對方的女人。其中,最為有名的便是李元吉的王妃楊氏,因年輕漂亮,而被李世民封為了妃子。

試想,一個能兄弟媳婦同床共枕的人,會後悔殺掉自己的兄弟麼?

晚年恢復了李建成、李元吉的皇室身份,不過是故作仁慈的粉飾之舉

有答友提出,李世民晚年時,曾對死去的李建成、李元吉進行了追認,從宗法上恢復了兩人的皇室身份,並將自己的兒子“過繼”給李建成、李世民,以繼承封位。這種做法,看起來算是“皇恩浩蕩”了。

可是,當初被李世民誅殺的那十名侄子,卻真的是刀下冤魂。而且,這種“恢復”又有和意義呢?說白了,還是想向世人展現一下自己寬仁的胸懷。

所以,我認為李世民直到臨死時,都未曾後悔過自己當初的行為。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儘管李世民在權力爭奪時對手足不念情面,卻算得上是一位明君。最為後人,又有何過於苛責之處呢?


我是老臘肉碣石樵子,希望與大家在交流中相互學習!以上是我的一點看法,歡迎大家補充。


碣石樵子

玄武門之變以後,唐太宗就開始考慮自己哥哥弟弟的歷史定位問題。 貞觀二年,李世民追封其大哥原太子李建成為息王,諡號為“隱”:其弟原齊王李元吉為海陵王,諡號為“刺”:這兩個帶有貶義性的稱呼反映了貞觀之初李世民還是很有一些勝利者的姿態的。

貞觀十六年 隨著唐太宗李世民的漸漸老去,其子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為爭奪儲位開始了明爭暗鬥,這讓唐太宗李世民苦惱不已,他開始漸漸明白了父皇唐高祖李淵的心態,明白了父皇當年為了他和大哥的太子之爭甚至想到了分裂國家,甚至想通過讓李世民到洛陽,來化解兄弟之間對儲位的爭奪。李世民於是在貞觀十六年追贈李建成為太子,史稱隱太子。又追封李元吉為巢王。並且過繼給李元吉一個兒子。應該說,李世民後來因為自己身後的太子之爭還是多少有些悔意的。

小王解史,關注我,帶您走進不一樣的歷史


小王解史

後悔倒不至於,但是愧疚應該有的。那麼,為什麼說李世民不會後悔,只可能是愧疚呢?下面,就聽我細細道來。


玄武門之變是必然

現代有一部分史學家認為,玄武門之變與其說是李世民與李建成的鬥爭,倒不如說是李世民與他老爸李淵的鬥爭。李淵作為唐朝的開國皇帝,後來看到李世民的天策府勢大難制,已成尾大不掉之勢,所以才扶植李建成來壓制李世民的勢力。


李世民之所以發動玄武門之變,除了他自己想當皇帝之外,更多也是他手下的能臣武將的意願。作為新興的勳貴階層,他們只有抓住李世民這個救生圈,才能確保他們的利益得到鞏固和延續,一旦李建成成為皇帝,那麼李世民手下的能臣武將必將受到清洗。

自從李世民成立天策府,招納了大批的能臣武將之後,這批人的利益就和李世民的利益緊密的聯結到了一起。與其說是李世民主導的玄武門之變,倒不如說是李世民在手下人的半脅迫狀態下發動的。此時的李世民已經是騎虎難下,所以玄武門之變是必然,李世民也看到了這一點,

所以說到後悔,我想李世民是絕對不至於的,因為這是歷史大勢。


李世民心生愧疚

雖然李世民為了自己的皇位和手下勳貴階層的利益,悍然的發動了玄武門之變,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大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但是他對他們倆確實也是抱有愧疚之情的。畢竟是自己血脈相連的親兄弟,打斷骨頭還連著筋,特別是晚年的李世民,他的愧疚之情表現得尤其的突出和明顯。

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前幾年是剝奪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皇室身份的,可是後來又恢復了他們的皇室身份,而且還重新承認了李建成的太子身份,將李建成諡為“隱太子”。而且晚年的李世民還將自己的兩個兒子分別過繼給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也算是延續了他們倆人的香火。

晚年的李世民,疾病纏身,到了晚上常常睡不著覺,想到自己年輕時在玄武門之變中親手殺死了大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也常常會從夢中驚醒。李世民在晚年,對李建成的祭祀也變得比以前頻繁了起來,想必心中對大哥還是有很深的愧疚之情吧。


我的結語

自古最是無情帝王家,生在帝王家享受了榮華富貴,也就註定了要揹負殺戮,背叛和手足相殘。所以說,從這種層面來說,上天對每個人也是公平的。

各位親愛的網友,你們覺得呢?


老魏聊歷史

我覺得一定有點後悔,但是那時候確實是無奈的選擇。傳說有次李世民做夢,夢見了他爹李淵,他對李淵說我是不是不該殺死自己的兄弟啊,也可以用其他的方式吧。李淵說:是我的錯啊,如果不是我猶豫不決,也不會造成你們兄弟相殘。本來早點轉立你為太子就好了。你執政仁慈,也不會傷害你兄弟。

李世民的兒子太子李承乾,有次也發動叛亂,李世民問你為什麼這樣做?李承乾說你可以殺自己的兄弟,我也可以發動政變。李世民被說的啞口無言。


春風得憶3

李世民從來沒有後悔過殺死兄弟,畢竟那是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但是一輩子玄武門之變都是他內心深處揮之不去的巨大陰影。


集賢院居士

李世民晚年經常會作噩夢睡不著,應該是心靈有愧的影響。

奪皇位這件事應該是不後悔的,只是應該會後悔手段手段太過了點,不應該都殺了,而且而自己的兒子們起了壞榜樣,為奪儲君太子之位,不顧兄弟親情,陰謀、殺戮、叛亂。


一些史事八卦

我認為李世民對玄武門之變殺害哥哥弟弟和他們的兒子永遠不會後悔,因為不這樣做他就不會成為皇帝,就不會施展平生的抱負,也不會子孫成為皇帝了。但李世民自始至終都會內疚和受到良心的審判,因為他的行為有背於道德,簡直是禽獸不如。


彩雲東昇

後悔應該有一點,但是大唐王朝經過他的治理這麼強盛,更多的應該是自信,天下英雄捨我其誰。

但在太子李承乾造反之後,後悔應該表現得多起來,明顯起來。可能在他的內心,他覺得他給他的後代子孫樹立了一個不好的榜樣,讓他們以為皇位可以通過爭奪而得到,增加了皇位繼承的不穩定性和流血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