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給水工程團的「喜」「憂」「思」

新華社銀川9月22日電 題:給水工程團的“喜”“憂”“思” 新華社記者琚振華 楊慶民 關開亮 “2012年為閩寧鎮打的那口井,保證了一萬人飲用,幾百人敲鑼打鼓跑來看出水儀式!”9月21日,40歲的西部戰區陸軍某給水工程團鑽井技師、有著22年軍齡的二級軍士長滿坦自豪地邀請記者,“走,我帶你去看!” “左拐!”“右拐!”“掉頭!”“上高速!”“走省道!”……坐在副駕駛的滿坦把小他20歲的列兵駕駛員逼急了,愣是沒找到水井。 最終在老鄉潘忠海的帶領下,七拐八彎才來到略顯破舊的水井泵房,滿坦一邊抹汗一邊笑道:“這也不能怪我,要怪就怪這閩寧鎮的變化實在太快,平房變樓房,鄉道變高速,6年時間換了新天地!” 走進泵房,卻見滿坦慢慢收起笑容,看著滿眼的灰塵,他略顯猶豫地問了一句:這井水,還喝麼? “早就不喝了,通自來水都好多年了!”潘忠海笑呵呵地答道。 (小標題)喜——“那時雖苦,但每個人都散發著由內而外的自豪感” 多年以後,滿坦對第一次走進寧夏西吉縣平峰鎮金塘村的每一個細節,都記憶猶新。 2009年夏天,滿坦和27名鑽井一連的兄弟乘著卡車來到村口,從蹣跚學步的孩子到拄著柺杖的老者,都充滿期待地圍了上來。在他們背後,幾口枯井早已不再溼潤。 由於村道太窄,容不下寬大的卡車,村民張學武便拆了自家的圍牆,讓裝備借道院子前往打井點。張學武有2對雙胞胎4個兒子,1頭牛2只羊1窩兔子是他幾乎全部的家當。 “井打到180米深時,並沒有按預期出水,我們很失落。”滿坦說,“這時張學武端過來一盆兔子肉。” 滿坦十幾年的老搭檔、地質技師王寧波介紹說,大家都清楚張學武的牛和羊是拿來賣錢給孩子攢學費的,那窩兔子是他們全家一年的葷菜,所以沒有一個人動筷子。 “結果張學武就坐在工地上看我們,說不吃完他就不走!” 5天后,當240米深的井底冒出汩汩甘泉水時,整個金塘村沸騰了。喝了一輩子鹹水的村民第一次喝上淡水,個個驚呼“甜水!甜水!甜水!” 寧夏的發展,水是關鍵;給水團的使命,水是核心。 滿坦所在的給水工程團成立於1974年,44年來始終以找水打井、服務寧夏人民為己任,先後實施了“百井扶貧”“百井富民”“百井抗旱”等民生工程,為寧夏各族群眾打井390口,有效解決76萬偏遠群眾飲用水問題,榮立集體一等功、二等功各2次。 “那時雖苦,但每個人都散發著由內而外的自豪感。”滿坦說。 (小標題)憂——“打井數量銳減的背後,折射的是寧夏社會的巨大發展” 潘忠海一家原來住在固原市西吉縣蔣臺鄉,曾被聯合國糧食計劃署認定是世界上最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區之一。十多年前,懷揣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他們在政府的幫扶下搬出大山。 走在閩寧鎮街頭,紅磚赤瓦、燕尾山牆,猶如走入閩南的小城鎮。20多年來,這裡農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由500元增長到2017年的11976元。 “寧夏經濟社會發展進步,水源治理水平不斷提高,其結果就是打井需求大幅減少。”團政治處幹事李其玖介紹說,1996至1997年他們團打了147口供水井,但黨的十八大後的5年總共才給寧夏老百姓打了22口。 針對官兵“淡出舞臺中央”的失落感,該團開展“我們打井少了,群眾生活好了”主題教育活動。“打井數量銳減的背後,折射的是寧夏社會的巨大發展。”團政治處主任韓瑜說,為民服務無處不在,打井並不是唯一手段。 據瞭解,該團與銀川市西夏區月牙湖移民新村建立幫扶關係,進行基層組織、文化融合、村容整治多維度協作;與貧困學生結對子,為考上大學的學生頒發“給水兵獎學金”;近5年出動兵力5000多人次投身“美麗寧夏”建設,義務植樹40多萬棵…… (小標題)思——“給水團≠打井團,圍繞戰場聚焦實戰是新時代給水部隊的必然選擇” 水是“生命線”,是保障軍隊作戰的重要的物質基礎。 1935年10月7日,中央紅軍越過六盤山主峰,痛擊國民黨七師十九團後,第二天卻在營地離奇死亡300多人。 50多年後的1989年,該給水工程團地質工程師王學印、王森林在六盤山進行水質勘探調查時,偶然得知這樁多年未破的離奇命案。經過反覆測量,並與石油化工科研單位檢測比對,兩人證明事發地的水中確實含有劇毒物質氰化鉀和氰化鈉。 由此可見,有效實施野戰給水保障,對提高軍隊的戰鬥力和生存能力至關重要。 “給水保障是工程兵八大專業之一,打井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團長李少華說。團總工程師穆真明始終認為,給水兵的根本職責就是服務戰場、保障打仗。由他首創的“給水條件圖”包含了水井、河流、泉眼的所有信息,是給水部隊的作戰地圖。近年來,他們先後完成了31萬平方公里重點區域的給水條件圖。 “我們團足跡遍佈寧、陝、甘、青、新、蒙、藏、魯、豫9省份,在全國陸地面積近一半的土地上進行水源偵查、數據採集並進行採水、輸水和淨化訓練,是當前最重要的使命任務。”李少華說,“給水團≠打井團,在軍隊改革的關鍵時期,圍繞戰場聚焦實戰是新時代給水部隊的必然選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