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思考質量的勤奮,只能碌碌無爲


有的人,996拼了老命,卻只能拿著一份將將夠用的薪水,動輒有失業的危險;

有的人,每天朝九晚五,週末還能跟朋友聚會,跟家人享受生活,生活美滋滋。

古話說:勤勞致富。這句話放在今天,需要更深刻的認識。

一、勤奮的定義

問題就在於,很多人對“勤奮”的定義有問題。在【五美】開心看來,一些人在工作中並不是“勤奮”,而是“瞎忙”。

每天的工作東一塊,西一塊,沒有系統和全局,也沒有任何規劃,忙忙叨叨一天過去了,也記不清自己幹了啥。

“沒事,反正下班了跟著大夥一起加班,誰也說不了我。”

聽上去像那麼回事,實質是為了掩藏“偽裝的懶惰”,我們常常把此類人稱作“劣質勤奮者”,這個說法很無情,但足夠準確。

“不期待成功,但願通過努力不留遺憾。”是劣質勤奮者普遍的心態。而這背後,本質是,為逃避真正的思考,願意做任何事情。

這樣的“勤勞”根本不可能致富,只能越忙活越窮。

二、如何避免成為一個劣質勤奮者?

其實無需全天學習和勤奮,只需要抓住兩個時段。

1990年,三位心理學家為了對小提琴名家進行研究專門前往西柏林中心的藝術大學。他們試圖通過大量數據,解答一個基礎問題:是什麼因素讓精英演奏家比中等演奏者更加優秀?

他們將研究對象分成兩組,一組是有可能成為大師的精英演奏者,一種是普通的演奏愛好者。通過研究,他們發現:

普通演奏者通常將工作分散到一天完成。一份將平均工作時間和每日活動小時對比的圖表顯示,普通演奏者圖表上的曲線是平滑的,工作時間與活動時間相近。

而精英演奏者則不同,他們將工作集中在兩個明顯時段完成。如果將他們工作時間與每日活動時間相對比的表格描繪出來,會發現兩個顯著峰值:一個早上,一個下午。

越是頂尖演奏者,峰值越明顯。而同樣,越頂尖的,在時間峰值之外,他們休息和放鬆的時間也要比所有人都多。

由此,最後結論是:一整天持續的勤奮,並不能決定成功,有節奏的努力,才能成功。

三、費力工作不等於刻苦工作。

上面的演奏家對比研究,反映了一個事實:懂得把控時間的人,技能更好,也更輕鬆。

這理論也被稱為:輕鬆的羅德獎學者悖論。

此理論倡導的核心是:刻苦工作和費力工作是不同的。

刻苦工作是一種經過深思熟慮的訓練,在你刻苦訓練時,會感到痛苦,但你每天並不需花太多時間去進行這項訓練,刻苦訓練給你的技能帶來可衡量的增長,它能為你帶來強烈的滿足感和動力。

因此,儘管艱苦訓練是艱難的,它並不會耗盡你所有的能量,而且它能和放鬆的日子相完美搭配。

而費力工作則恰恰相反,它令人耗盡所有能量的。你所度過的每一天都處於不正確的忙碌狀態,就像柏林學院的普通演奏者,感到疲勞且富有壓力。

而這種忙碌並不能為你帶來真正的成長,並且,你反倒會越來越焦慮。

而疲憊與焦慮,是成功路上的敵人。所以,你既要避免無意義的忙碌,又要避免耗費精力的疲憊感,因此,輕鬆的羅德獎學者悖論直指一個本質:

少做事,要麼不做,要做就報以絕對專注。既要確保效果,又要保存體能,避免疲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