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國防軍和革命衛隊的關係是怎樣的?你怎麼看?

漢東省常務副省長


伊朗國防軍是伊朗建立共和國後從巴列維政權接收過來並加以沿用的國家正規軍,建國之初因為覺得“舊成分”太多、“不夠可靠”,進行了多次大規模清洗,導致戰鬥力削弱和士氣低落,其海軍、空軍一度受到極大影響,比如空軍,最優秀的飛行員曾經因為被反覆“審查”而無法升空作戰,導致當時十分先進(實話說現在也相當先進)的伊朗空軍一度在兩伊戰爭中被實力和底蘊差得多的伊拉克空軍壓制,海軍一度也給搞得出不了海。好在共和國成立後不久薩達姆就幫了個倒忙,伊拉克軍隊的大規模入侵促使新當局迫於嚴酷的戰局和生存危機調整了政策,緩和了對國防軍、尤其中高級軍官和技術骨幹的審查、清洗,令這支在中東算是訓練有素的軍隊在相當程度上恢復了戰鬥力,空軍在兩伊空戰中奪回了部分主動權,海軍好歹也能出海並且和美國打了兩仗,雖然敗了但受重傷的護衛艦“薩巴蘭”號居然掙扎回了母港,這在清洗之初是不可想象的。

伊朗陸軍歷史悠久,基礎雄厚,在王國時代既遵循古老波斯帝國軍事貴族集團傳統,又從俄羅斯引進了哥薩克體系,巴列維時期裝備了配有120毫米線膛炮的英式“伊朗獅”坦克和美製M-60坦克,裝甲實力在中東僅次於以色列,海軍配備了裝有南斯拉夫制導彈的英式驅逐艦、護衛艦,還差點獲得8000噸的4艘美製“基德”大型驅逐艦,空軍則配備了F-4、F-5等美製戰鬥機,甚至是美國以外唯一裝備F-14戰鬥機的,在政體改變前實力不容小覷。清洗後雖元氣大傷,但通過戰爭證明了自己的忠實可靠,戰鬥力在人員穩定的情況下趨於回升,但伊朗軍工科技能力有限,又長期遭禁運,當年連中國都豔羨的新式武器經過幾十年不免趨於過時和老化,新的投入只能修修補補,“有所為有所不為”,在諸如潛艇、導彈等方面進步較大,坦克和地面裝備已嫌落伍,空軍的F-14只能拆東牆補西牆,所謂“新式戰機”則幾乎都是F-5的各種“拉皮”且無法批量生產,進口渠道也並不順暢;至於海軍水面艦艇,則只好造幾艘輕護並命名為“驅逐艦”來過癮了。

儘管不再被懷疑不忠誠,但伊朗國防軍仍然是偏世俗、偏專業性的軍隊,伊朗這個二元政體的特殊國家,是並不敢輕易讓它擔負更具敏感性的海外干預使命的。

革命衛隊是二元政體中“神派”直接掌握的武裝,有獨立的司令部和指揮、編制體系,也有自己單獨的陸、海、空三軍,起家始於兩伊戰爭中阿巴丹戰役中“摩托車踩地雷”和“人海攻勢”。由於“根紅苗正”,這支武裝在伊朗政治生活中發揮的作用更大,且經常扮演“秀肌肉”和代表強硬派向溫和派施壓的角色。

就其裝備和訓練而言,革命衛隊更強調“精神力量”,而忽視、甚至蔑視技術戰術的作用,陸軍主要靠人海戰術和“不怕犧牲”,海空軍則更只有小艇和小飛機,真實戰鬥力是令人懷疑的。但它“準軍事部隊”的特質和政治上的可靠,讓它很適合擔負在“什葉派地帶”進行海外干預的角色,敘利亞內戰中伊朗革命衛隊幾乎公開大規模介入干預,而在其它一些中東教派衝突中,也可不時看到他們的影子。


陶短房




首先,伊朗的奇特的軍隊制度實質是來源於伊朗政治的動盪。伊朗是政教合一的國家,其最高領袖是軍隊總司令,擁有對軍隊的絕對控制權。但是伊朗的國防軍是政治動盪後的遺產,屬於陳舊的軍隊武裝,其忠誠和武力並不受統治者的信賴。但是又不能強制解散,導致其他問題發生。所以,建立一支忠心服從驍勇善戰的武裝力量成了當務之急。由此,伊朗的革命衛隊誕生了。



所以,伊朗的軍隊制度問題實質上是由特定時期由政治上動盪所延伸出的。並且此後的伊朗革命衛隊漸漸由簡單的直屬武裝力量發展為海空、空軍、陸軍、陸戰隊等多重先進的軍事武裝,並且相對處於優越的先進地位,而伊朗國防軍則相對落後些,但仍然保持著人數和武器數量上的平衡。



而與國際的猜測不同,伊朗雖然對兩種正規軍的重視程度不同,但兩者並無大的衝突和矛盾,因為兩者都是伊朗軍事力量的體現,也都歸屬於伊朗的最高領袖管轄。其

特徵更像是革命衛隊與國防軍的相互制約和相互補充,只是一個重視、一個重點培養罷了。



所以,關於伊朗的兩支軍隊的關係問題,實質上仍然是伊朗政治的側重問題。而無論那種情況,兩者都是伊朗抵禦外敵最犀利和有效的武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