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豆根有毒,怎麼用才安全?

致中至和


山豆根是豆科植物越南槐的乾燥根莖,又叫廣豆根,苦豆根,山大豆根,中醫認為,山豆根性味苦寒,歸肺,胃經,能清熱解毒,利咽消腫,能治療咽喉腫痛,凡是熱毒蘊結的咽喉腫痛都可以用,而且對牙齦腫痛,溼熱黃疸,肺熱咳嗽,癰腫瘡毒等均有治療效果。山豆根這味藥最早記載於«開寶本草»,"主解諸藥毒,止痛,消皰腫毒",而山豆根的毒性,最早記載於1985版的«中國藥典»,«中藥學»教材中也有記載,山豆根有毒,過量服用容易引起嘔吐,腹瀉,胸悶,心悸等副作用,所以用量建議在3-6克之間,不建議大劑量使用,脾胃虛寒的病人不要用山豆根。

現代中藥藥理學研究證明,山豆根主要含生物鹼,黃酮,皂苷等有效成分,而毒性主要是由生物鹼中的金雀花鹼,苦參鹼引起的。山豆根可以影響神經系統,造成頭痛嘔吐,共濟失調,語言不清,視物模糊,或有大汗淋漓,血壓下降等表現,還有一些胃腸道的反應,腹痛,噁心嘔吐,身體發冷等,雖然山豆根有毒性,但其也可以保肝,抗癌,我們要做到既利用山豆根的價值,又避免了它的毒性。

還是要規範化使用中藥,其一,嚴格控制劑量,一般使用在三到六克之間,不超過六克,那毒性反應就會下降。其二,嚴格按照辯證論治的原則使用山豆根,寒症患者禁止使用,而且要避免與大黃一起使用,否則會造成毒性反應。使用中藥,就要儘量增效減毒,最大限度發揮它的功用,避免毒副作用。


藥事健康


山豆根,別名:廣豆根、苦豆根、胡豆蓮等,為山豆科越南槐的根和根莖;苦,寒,有毒。有清熱解毒,消腫利咽之功效。可用於火毒蘊結,乳蛾喉痺,咽喉腫痛,齒齦腫痛,口舌生瘡。《本草求真》將山豆根列為“解咽喉腫痛第一要藥”,其臨床療效確切。

山豆根總鹼的毒性很大,毒性反應以胃腸道反應為主,另外還有神經系統不良反應、心血管系統不良反應,嚴重中毒時,可發生肺水腫、呼吸衰竭而死亡。其煎煮時間越長,毒性也就越強。《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版)建議用量為3~6克,用10 克以上出現毒性反應明顯增加。

由於山豆根與北豆根容易混淆,北豆根毒性比山豆根小,如將山豆根做北豆根使用容易造成嚴重不良後果。另外,民間驗方用山豆根單味藥煎水治療咽喉疼痛,一旦超量容易出現毒副作用。

含山豆根的中成藥:喉風散、桂林西瓜霜、喉疾靈膠囊、鼻咽靈片、綠袍散、傷科寧噴劑、清咽潤喉丸、複方木雞顆粒、秋燥感冒顆粒等。

山豆根用藥注意事項

1、虛火喉痺及脾胃虛寒洩瀉者禁服。

2、避免與神曲、大黃配伍。

3、服藥後忌酒。

4、不可長期或超量服用。


逸仙藥師


山豆根有毒乃其大苦大寒之性而言,苦寒易傷人陽氣而已。而藥物治病正用其偏性糾偏有何不可也。別說山豆根就人參而言用不對症同樣大毒致命。中醫自古有大毒治病中病即止,又有何不可。在臨床有是病用是藥藥有病受又何傷人也。關鍵在於該用不該用,用量調整才最為重中之重,過不在人而在用藥之人之所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