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每一個農民都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我們一起迎雙節 長城網系列評論之三

9月23日,第一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如期而至。這一日是農曆秋分節氣。巧合的是,今年的中國農民豐收節又“撞”上了中秋節假期。

秋風起,百果香,人團圓。

6月21日,國新辦發佈會上公佈,經黨中央批准、國務院批覆,自2018年起將每年農曆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表示,“中國農民豐收節”有助於宣傳展示農耕文化的悠久厚重,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愿每一个农民都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來自視覺中國

誠然,我國是一個具有悠久農耕歷史的國度,農耕文明深植中華民族血脈,深刻、長遠地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並且塑造了我們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氣質和民族性格。

自古以來,歷朝歷代講究以民為本,民就是百姓。在封建時代,是農民耕作,生產糧食,繳納賦稅,維持著王朝運轉;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黨依靠農工階級,走農村包圍城市路線;在抗日戰爭時期,我黨開闢敵後抗日根據地,還是依託廣大農民;解放戰爭時期,廣大農民積極支援前線,三大戰役中的淮海戰役號稱是農民用小推車推出來的;建國後,經濟建設在曲折中前進,農民也還是主力軍;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大批農民放下鋤頭,走進城市,成為農民工,為城市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而在當下,中國有9億農民,農民是人數最多的群體。

可以說,這個龐大的群體,是支持我們國家高速發展,屹立於世界之林的基石。如今,這個群體有了自己的節日,是繼護士節、教師節、記者節之後的又一個行業性節日,這是值得9億農民慶祝的。

將豐收節設置為秋分之日,正是農民收穫的季節,經過春、夏的辛勤耕耘,農民盡情地享受豐收的喜悅,享受勞動的回饋,一分耕耘一份收穫,真諦不就蘊藏在日常生活中嗎?

這個節日,又該怎麼慶祝呢?從中央到地方對中國農民豐收節都做出了具體安排。中央層面,農業農村部推出了“5×100”:100個品牌農產品,100個特色村寨,100個鄉村文化活動,100個鄉村美食,100個鄉村旅遊線路。

在農業農村部指導下,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安排節日活動,以河北省為例,河北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慶祝活動於9月中旬至10月中旬在全省陸續開展,各市、縣分別以組織鄉村旅遊、農產品採摘、民俗表演、技能比賽、特色農產品展示、電商促銷、農民體育賽事、農事體驗等為切入點,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活動。

透過中國農民豐收節活動安排可以看出,在新時期,農業已經有了新模式、新內涵。鄉村旅遊、農村電商、民宿、採摘、農業觀光旅遊等等新業態方興未艾。與傳統的農業模式相比可謂天差地別。

這與當下時代的發展形勢密不可分。近些年來,互聯網科技的應用普及,影響、推動了各行各業的變革。經濟進入新常態,必須不斷推進農業供給側機構性改革,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

同時,我們的三農問題也不可迴避地面臨著一些新挑戰。城鎮化高歌猛進,農村人大量湧入城市,家鄉的田地又該如何處置?土地流轉該如何釋放土地規模效益,同時保障農民權益?農村不能成為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的荒園,又該如何吸引有知識、有頭腦的年輕人返鄉創業?······這一系列現實而又尖銳的問題都擺在面前,亟須破解。

每年的中央1號文件,都要對“三農”問題進行部署安排。今年,中央1號文件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今年全國兩會上,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也將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列入其中。鄉村振興刻不容緩,意義重大。

在如此形勢背景下,中國農民豐收節誕生,也說明黨中央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對廣大農民的深切關懷。以設置節日的方式,喚醒社會對農民的關注、尊重,讓社會更加關注“三農”問題,促進“三農”問題解決,不斷提升“三農”水平,讓農民也產生更多獲得感、幸福感,這也是我們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的初心。(蔡洪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