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豆曝出欠薪又裁員 微型電動車真的沒戲了?

近期,北京知豆智信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知豆智信)員工爆料,從5月份開始已經整整三個月沒有收到工資。8月初,還傳出知豆撤銷北京辦的通知,北京辦的員工要麼到浙江寧海總部報到,要麼主動離職。

按照知豆汽車之前在員工內部發布的撤辦通知,裁撤之後,位於北京市海淀區五道口的北京知豆汽車銷售有限公司的員工將遷移至公司註冊地北京東城區金寶街辦公。而知豆智信的所有員工則要全部遷移至知豆總部所在地浙江寧海。


知豆曝出欠薪又裁員 微型電動車真的沒戲了?



這已經不是知豆第一次傳出欠薪裁員的消息。此前網上也曾有包括蘭州、寧波基地的員工在網上爆料稱公司也存在欠薪情況,還出現了集體討薪的狀況。知豆汽車寧波基地的員工稱 4 個月未領到工資,同時工廠存在大面積裁員的情況 。

知豆領頭人鮑文光一直強調知豆要專注微型車,把細分市場做透的戰略思路讓知豆一度成為了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尤其是微型車市場的冠軍。但他也從不避諱知豆十多年一直是處於虧損。

如今被爆出欠薪裁員,知豆的路還還能走多遠?

從無知到獨立發展


鮑文光曾說,知豆進入電動汽車行業到2017年獲得資質的12年曆程,可以用無知、認識、焦急、出口、迴歸、黑戶、小三、二婚、自主資質這些詞彙來概括。

知豆電動汽車有限公司成立於2006年,最初的公司名稱是寧波新大洋電動汽車科技有限公司。最早的母公司是新大洋機電集團,該公司主要從事的集模具、塑件、電動車用無刷電機及控制器的研發、生產銷售等業務。

最開始知豆團隊選擇用卡丁車改裝,後來還嘗試過在QQ、奧拓等小型車進行改裝,並沒有取得太大成功。2007年,知豆獲得了意大利菲亞特汽車公司退休的巴齊的加盟,將近5年後,量產車型知豆終於面世。

最初的知豆還是“新大洋知豆”,那時新大洋還沒有合法的整車生產資質。據鮑文光透露,最初決定造車的時候,並不知道國家對汽車生產是有管控的。2010年左右車造出來,這個時候已經投入了幾個億,必須要找出口。

一方面是申報資質,另一方面決定出走海外,當時,“知豆”電動汽車通過了歐盟 E-Mark 等標準認證,開始出口歐洲陸續銷售了數千輛。

2013年底,鮑文光選擇與眾泰汽車合作,藉助眾泰的資質開始在國內生產和銷售眾泰知豆電動汽車。但到了2015年,知豆和眾泰合作關係破裂。

2015年年初,吉利、新大洋集團、金沙江三方成立新能源合資公司——“知豆電動汽車有限公司”,吉利持股45%為第一大股東,鮑文光的新大洋持股約佔30%,為第二大股東。同年知豆D1、D2等車型上市。

2016年6月,吉利集團減持知豆股份,放棄了對知豆的控股。後來知豆獲得了發改委和工信部的核準的純電動乘用車生產資質。

這表示知豆已經可以獨立發展。

微型電動車冠軍


鮑文光在多個場合多次強調,知豆的定位一直非常清晰,就是“城市微行電動車”,針對家庭第二輛汽車市場。

“定位很重要,我們所有戰略都圍繞微型,所謂戰略包括產品、技術、所有商業的輔助手段,這個很重要”。包括知豆投入的出行領域,也是專注於“微出行(“毛細血管的出行”)的車。

他很清醒的指出,雖然5座的車和7座的車都有市場,但知豆在新能源行業還是一個新兵,還是在某一個領域裡面先把它打穿、打透,相對於那些有資源有背景的國營企業,新進入的企業資源和資金十分有限,必須聚焦去打。

當時的市場環境下,這種聚焦戰略是十分合時宜的。當年純電動車真正屬於新事物,包括動力電池在內的核心三電成本太高,導致電動車的成本和售價高企,在私人消費市場毫無競爭力。

但是微型電動車憑藉4-5萬的低價,小巧的身形,家用充電等多項便利優勢,不僅在大城市獲得家庭代步市場的青睞,還在三四線城市大行其道。

2015年1月,新大洋知豆的首款車型知豆D1在蘭州工廠下線,這是新大洋與吉利合作後的首款車。同年的6月23日,知豆D2正式上市,其官方指導價格為15.88萬。去除當時國家、地方、車企的補貼和減免購置稅的政策後,其最終價格為4.98萬,續航里程可以達到160公里。

當時有報道數據顯示,2015年知豆的微型電動車累計銷量就突破了3萬輛。這在當時的市場環境下,可謂一枝獨秀。

2015年-2017年間的新能源汽車市場A00級微型電動車風頭最盛,幾年間市場上出現的微型車包括奇瑞EQ、奇瑞QQ、江鈴E100、康迪熊貓、眾泰芝麻E30、眾泰雲100、E200、風神E30、奔奔mini EV、北汽EC系列等等。

這一現象在2017年更是達到頂峰,A00級微型電動車的銷量超過了其他所有車型的銷量總和。其中知豆總銷量排名第二,2017年度銷量超過4.2萬輛。

與此同時,知豆電動車公司的規模也在快速擴張,建立了濟南、蘭州、寧海三大基地,還在國內外建設了5大研發中心。

到了2018年年中,微型電動車迅猛的增長勢頭卻直轉之下,知豆也深受影響。

2018年6月A00級純電動乘用車銷量為16726輛,同比去年6月的22161輛減少25%,環比5月的44926輛下降高達63%。

可以看出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細分市場結構發生明顯調整。6月間A00級微型車的佔比從5月的62%下降到33%,市場正在向高續航、大中型車傾斜。

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則是國家對新能源補貼政策調整,尤其是對續航里程低的小微型電動車補貼大幅下調所致。

原來續航低於150公里以下的微型電動車的2萬元補貼被直接取消,續航在150公里-200公里的車型國家補貼減少了2.1萬。

2018年的新政從6月12日開始執行,眾車企在上半年主要做兩件事,一是清庫存,二是新車升級和續航提升。這也直接導致了車輛成本和價格的上漲。

這都導致微型電動車憑低價橫行市場的優勢消失殆盡,6月份成了微型電動車的拐點。

有數據顯示,知豆電動車6月銷量降到最低點的數十輛,到了7月這一數據降到了個位數。而在之前4、5月份,知豆的銷量均在4000輛以上。不只是知豆,包括微型電動車市場銷量冠軍在5月售出12624輛,到了6月,銷量僅為個位數。

知豆在針對2018年推出的知豆D3上市,工況續航提升到了210-310公里,但隨之價格也隨之上漲到8.98萬-10.98萬。

要知道,2018年比亞迪、奇瑞、北汽新能源、威馬們推出的緊湊型純電動車型續航在300公里以上,價格也下探到了8萬級別。知豆D3的微型車如何與之競爭?

年初知豆深圳市場的一位經銷人士曾透露,今年知豆的新車進貨價大幅上漲,終端售價也漲價,已經決定不再做知豆的產品。D3車型在終端反應也不好,主要是售價太高,沒有競爭力。

2017年的時候,鮑文光曾公開表示,知豆自成立以來連續 12 年虧損,2017年的年銷量達到五萬輛左右時候,才達到了盈虧平衡點。他當時樂觀的預計2018年將會實現盈利,不料卻迎來了一場寒冬。

有人士表示,政策的頻繁調整,會給新能源市場帶來大震盪,主機廠的產品規劃和排產計劃都被打亂,新能源是一個長期投資的行業,短期政策調整對企業影響很大。

但知豆對市場調整的預期明顯把握不足,D3產品的推出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

2018年5月左右,知豆申報了一款小型純電動SUV車型—知豆D5,開始向其他細分領域拓展。

從上述曝出的消息來看,知豆的資金緊缺是顯而易見的,但其背後畢竟還有新大洋、吉利集團、寧海銀石投資基金和金沙江投資等幾家實力雄厚的股東。另外知豆已經具備了多年的市場經驗和成熟產品,加上稀缺的生產資質資源,應該不會一敗塗地。

只是,憑藉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政策快速成長的知豆,也必須快速學會適應政策紅利消失後的市場規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