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時代,人人都需要懂的個人品牌和未來財富的關係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需要懂的个人品牌和未来财富的关系

1.

一個男人最大的噩夢,就是發現隔壁老王突然一夜暴富”。這是巴菲特大佬的一句名言。在互聯網媒介如此發達的信息社會,大家普遍有一種財富焦慮,摸不清楚未來自己會在這個社會如何擁有財富,守護財富,創造財富。其實,不光是有錢人產生了焦慮,無產階級也開始談消費降級了。

關於,財富焦慮,我的理解是,未來的大勢變幻莫測,滄海一粟的我們無法精確預知未來財富的分配形式和機會,但是有一點是確定的,未來你的財富多寡一定和你的個人品牌有深度的正向關係。

2.

截至 2016 年末,美國有超過5300 萬自由職業者,相當於每 3 個美國職場人中,就有 1 個是自由職業者。預計到2020年,自由職業者人數將佔總勞動力總數的43%。未來,可能出現的商業模式是:大平臺+小團隊。而大平臺,大家所知道的BAT,滴滴,小米,美團等大廠,目前在中國已經形成了壟斷;小團隊的模式也會自我重建,進行結構優化和效率提升,形成個人品牌屬性的小型工作室。這些,將會是未來商業形態的主流。

類似於豬八戒網、自由人等平臺會分化出很多更加垂直的小平臺。在這樣一個自由職業者越來越多的趨勢下,打造個人品牌就顯得越來越必要。

3.

個人信用體系已經越來越透明化和商業化。很多人都想利用金融槓桿來錢生錢,那麼現在很多人在用的工具就是支付寶的芝麻信用。

這個信用體系已經開始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種場景,買房貸款,租房、借充電寶,騎摩拜單車等經濟行為,都在和你的個人信用綁定。所以,隨著大數據的場景運營越來越成熟,金融機構、商業服務公司將越來越看重用一個人的信用,而不是看一個人的固定資產。以後可能你的個人品牌越強大,你的貸款額度越大,享受的生活服務便利也會越多。

4.

互聯網媒介的興起,為個人品牌的運營提供了大量低成本的傳播載體。微博、微信公眾號、簡書、抖音、直播、音樂……現在這個社會不存在懷才不遇,如果有,那麼說明你還不夠優秀或者不夠自信。技術和效率的提升,讓低成本的傳播工具唾手可得。

有人分享價值,有人連接價值,有人創造價值,你是鏈條上的哪一個角色?

你覺得哪一個角色可以產生複利效應?

5.

未來的社群經濟,會大行其道,你能產生多少價值,取決於你擁有多少社交貨幣。社群中的成員很容易形成忠誠度和信任感,當然也會形成口碑傳播,將社群的話題或者產品進行推廣分享,這在很大程度上節約了推廣成本,同樣,口口相傳的真實性和到達率也更加高效。而這裡面最有商業價值的是社群首領,但不一定是群主。

在我看來,一個社群不單單指的是特定的一個微信群,它是一種垂直細分領域的虛擬組織,是一個買方市場的集合體。如果你是這個細分領域的KOL,你會擁有越來越多的話語權和定價權,你可以主導這個圈層的遊戲規則和利潤分配。徐志斌老師講的《小群效應》也闡釋過類似的觀點。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需要懂的个人品牌和未来财富的关系

6.

互聯網大的商業機會逐年縮小,大平臺的壟斷,流量紅利衰竭,讓很多人告別了機會主義的致富機會,而可怕的是,通貨膨脹還在繼續。未來的幾十年,就需要找到一個可以抵抗通貨膨脹的軟實力(房產、股票投資不太適合很多普通人),這個軟實力就是“個人品牌”。它會隨著時間,產生複利效應,讓你的圈層和價值產生增值,良性循環,從而掌握自己的“印鈔權”。

作者:@張澳,小米科技 音樂部新媒體負責人,專欄作者,獨立音樂人

題圖來自 Pexels,基於 CC0 協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