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新寧兼任人民網董事長 最新演講把脈媒體融合

卢新宁兼任人民网董事长 最新演讲把脉媒体融合

人民網(603000)9月14日晚間公告,公司董事會選舉盧新寧擔任董事長。盧新寧曾任人民日報評論部主任,2014年12月升任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現任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人民網董事長。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分享一篇盧新寧的最新演講,希望你能在閱讀之後有所收穫~

卢新宁兼任人民网董事长 最新演讲把脉媒体融合

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盧新寧在2018媒體融合發展論壇發表主旨演講(資料圖)

9月10日,2018媒體融合發展論壇在深圳召開,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盧新寧出席論壇並發表主旨演講。

演講全文如下: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

很高興在金秋時節與大家重聚鵬城。

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在波瀾壯闊的40年曆史進程中,深圳這座改革之城有著特殊的意義,我們所在的蛇口,更是打響了改革開放的“開山炮”。在這樣一塊熱土,探討融合發展、謀劃改革創新,具有深刻的時代寓意。

這兩天論壇上好幾位領導都提到一個數字,就是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佈的中國網民數量超過8億的數字。同時,還有一個數字是98.3%的人用手機上網。而皮尤研究中心也有一個最新的發佈,說是受訪者中超過七成的青少年,早上睡覺起來第一件事就是拿手機、看手機。今天的我們確實站在了第四次傳播革命的風口浪尖,即便把前三次傳播革命的所有成果加在一起,把文字的發明、印刷術的發明和電訊技術的發明這三次傳播革命的所有成果都算上,也不會比今天的互聯網給人類社會帶來的變革更大。有學者做過這樣一種研究,說一種新的傳播介質要普及到5000萬人,收音機用了38年,電視用了13年,互聯網用了4年,微博用了14個月,而微信只用了10個月。這些數字提醒我們,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可以說顛覆了所有最有想象力的預言家的想象。

值得欣慰的是,一如當年深圳蛇口的改革先行者,這些年來,主流媒體及媒體人以敢闖敢試的不懈努力,響應中央的號召、迎接時代的挑戰。自2014年中央提出融合發展戰略,到今年,媒體融合已經進入第五個年頭。放眼世界,面對全媒體時代的嚴峻挑戰,沒有哪個國家能像中國這樣由最高層親自佈局,沒有哪個國家像中國這樣把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因此也沒有哪個國家的媒體轉型能像中國這樣勇猛精進、風生水起。回顧五年的實踐,從推進產品融合、渠道融合,到推動平臺融合、生態融合,主流媒體爬坡過坎、改革創新,我們今天攜手又走到了一個關鍵的節點,這就是要向著中央要求的“融為一體、合而為一”來邁進。

如何做到“合而為一”?不久前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給我們指出了方法論,他說要“在基礎性、戰略性工作上下功夫,在關鍵處、要害處下功夫,在工作質量和水平上下功夫”。把握這“三個下功夫”,我們才能順應時代的大潮,把我們的媒體融合推向更加深入。

首先,推動媒體融合“合而為一”,要在基礎性、戰略性工作上下功夫。

我們感到對媒體融合來說,技術是“硬件”,離開了這個基礎設施,就談不到融合;制度是“軟件”,離開了這一操作系統,也搞不好融合。建好這個軟件和硬件,是我們媒體融合的基礎性、戰略性工程。

從硬件上來看,我們感到應該有一套服務內容生產的技術,特別是對媒體來說,就是要創造技術的“應用場景”。新興傳播技術是媒體融合的發動機和加速器,但是對我們媒體而言,技術創新不是我們的長項,而是馬化騰董事長這樣的頂尖互聯網技術企業的長項。對我們來說,更重要的是要把握技術的“制空權”,善於把最新的技術用於內容生產和傳播。這些年來,按照人民日報編委會的整體佈局,從成立媒體技術公司到建立“中央廚房”,從搭建“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到推出“人民日報創作大腦”,人民日報不斷加快“技術驅動”的步伐。與此同時,我們也跟一些互聯網企業攜手,剛才嘉賓致辭說到了我們和騰訊做的“人民視頻”,實際上在此前我們還和騰訊一起做了媒體雲。我們還一起探討能不能共同籌建國家媒體技術實驗室。在這次論壇上,我們和搜狗公司在技術層面達成戰略合作,也是為融合發展進行“技術賦能”。我們還將響應中央號召,在下一步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中,推動中央廚房、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與各個融媒體中心進行技術合作,共享資源。

從軟件上看,我們應該有一套融通網上網下的機制,主要目的是要激發“制度效能”。我們經常說媒體融合不是“轉基因”工程,也不是“雜交稻”,而是要從管理體制、組織架構、用人機制、激勵手段上,促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格局。這些年,人民日報不斷調整自己的機制,報網端三塊在打通,策採編發的流程在重構,我們用人機制也更加靈活了。此前,人民日報新媒體中心向社會招運營總監,人民網兩百萬年薪招賢納士,也是希望向社會傳遞我們人民日報“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決心。

第二,推動媒體融合“合而為一”,要在關鍵處、要害處下功夫。

幾年來,我們國家的媒體融合發展確實是有聲有色、有目共睹,但是也存在著“融而不合”“小融小合”“似融似合”的現象。我們感到,融合發展最重要的還是要抓住內容優勢,突破一些瓶頸。

首先要突破“覆蓋多影響小”的瓶頸。這幾年,在陣地意識的激勵下,各級各類的主流媒體主動挺進新戰場,打造全媒體矩陣,重構了傳播格局。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三大家加到一起,央媒客戶端下載量已經突破10個億,這真的是一個很大的數量,而第三方研究機構的微信公號的排名,人民日報、央視新聞、新華社、人民網連續三年穩居前四。這是很好的成績單,但是我們也看到,覆蓋率不等於傳播力。我們可以仔細研究一下新媒體平臺上的我們的日活,看看我們和讀者之間、粉絲之間的互動,就會發現,我們和商業平臺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所以,我們央媒幾大家碰到一起經常說,不要自己互相比,不要人民日報和新華社比,和央視比,我們還是要和商業平臺來比,看看覆蓋率到底應該如何變成影響力?今天上午在致辭環節,庹震總編輯也講到了,要進行內容供給側改革。這是非常重要的方向,我們要努力在我們費盡心思搭建的渠道和平臺上,提供可持續的優質內容,導入充滿正能量的“流量”,不斷創造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產品。

第二個瓶頸,我們要突破“有爆款無用戶”的瓶頸。媒體融合讓傳統主流媒體產能不斷釋放,你看看網上那些“億級”的現象級產品,我們的軍裝照H5,還有央視、新華社的很多產品,都是主流媒體人自己策劃做的。但是你仔細觀察也能看到,現象級的傳播能帶來流量,卻不一定能沉澱下用戶,更不要說把用戶變成客戶。我們感到,產品層面的成功融合案例,這只是媒體融合發展的一個小火花,只有從產品思維遞進到用戶思維,真正和受眾形成“有效連接”,我們才達到了融合發展的目的。融合發展的目的是什麼?其實主要就是媒體與人的有效連接。總書記說了,“宣傳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到哪兒重點就應該在哪兒”。融合發展的關鍵,是要與人、與用戶之間建立有效連接。我們感到,這種有效連接,必須把握平臺媒體化和媒體平臺化的趨勢。實事求是地說,在做平臺和做生態上,主流媒體雖有所探索、也效果初顯,但差距不小。人民日報正在嘗試用“平臺+內容生產者”的模式去連接更多的用戶,我們上線不久的“人民號”就吸引了大概5000家的主流媒體、黨政機關,還有一些優質的自媒體進駐我們的平臺。我們試圖打造一個體現主流價值的內容生態。

最後一個就是推動媒體融合“合而為一”,需要在工作質量和水平上下功夫。

推進媒體融合,除了在新聞生產環節上發力以外,我們還需要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標準。我覺得媒體融合走過五年,已經到了這個節點,可以對自己有質量要求了。我們希望能夠建立一些標準,以此形成提升質量和水平的牽引力,來提高我們融合發展的整體水位。

第一個標準,我們需要確立內容生產的價值標準,讓價值觀成為決定性的引領。今天上午各位領導的致辭裡也都提到了,技術也好,制度也好,產品也好,歸根到底是為了價值觀的表達。這些年,互聯網的發展重塑了傳媒的格局,但是像算法推薦、聚合平臺,也帶來了一些負面的溢出效應,背後深層的問題都是價值觀。主流媒體理應在融合發展中確立價值標準,堅持以真材實料的信息含量、真情實感的情感含量、真知灼見的觀點含量,來改變互聯網上的三大矛盾:快速傳播與傳播失真之間的矛盾、觀點表達與觀點極化之間的矛盾、傳遞情感與情緒泛化之間的矛盾。我們現在正在研究開發“黨媒算法”,就是希望能尋找有價值觀的用戶推薦。我們在多個互聯網平臺上線了“黨媒推薦”這個頻道,也是為了拓展主旋律的出口,力圖實現價值引領與技術驅動的統一。

第二個標準是確立效果檢驗的實踐標準,用效果檢驗我們的理念和立場。融合發展做得好不好,關鍵看效果。點擊量有多少個0,那個效果就是前面的那個1。總書記從效果的角度對新聞輿論工作和宣傳思想工作提出過要求,他講過增強“四力”的要求,就是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這就是一種實踐標準,是一個效果導向。我們感到,對於媒體來說,政治立場要用傳播效果來檢驗。如果只有數量而沒有質量,只有覆蓋面、可見度,看起來很美,卻沒有到達率和打開率;如果只是自說自話、自娛自樂,不僅不能帶來正能量,還會產生負效應。入耳入心的有效傳播,才能增強輿論引導能力、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真正地達到媒體融合要達到的目標。

各位領導、各位同仁,

在我們會場的不遠處,有一尊袁庚先生的雕像,面向大海、闊步前行,讓人想起這位充滿激情的理想主義者、這位中國改革開放標誌性人物的一句話——“向前走,莫回頭”。2016年袁老99歲高齡去世時,招商局集團董事長李建紅在我們評論版撰寫了一篇紀念文章,讓我印象深刻。他說袁庚身上“渴求成功、不怕困難、自我激勵”的激情,是每一個改革者都應該有的精神追求。其實招商集團也是靠著這種激情,一路成長為央企龍頭企業,把蛇口模式帶向了整個世界。在那篇紀念文章的最後,李建紅董事長還曾這樣感慨,他說“改革者的激情薪火相傳,改革之路才能越走越寬”。我覺得這句話講得特別好。今天我們相聚一堂,討論推進媒體融合的自我革命話題,也正需要用這種改革的激情,來推進我們融合發展的步伐,向前走,莫回頭,在全媒體輿論場,讓我們主流媒體、主流輿論的聲音更加響亮。

謝謝大家!

人民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