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無疆ZZ
教授傅斯年:是子路是顏回是天下強者,為自由為正義為時代青年
有人說:人生一世,風骨為重,風骨源於骨氣,骨氣出自骨頭,一個被抽掉了骨頭的知識分子,焉來風骨?沒有獨立人格、自由精神組合的國度,永遠是脆弱的。獨立人格、自由精神就是風骨。 民國時代的大學教授傅斯年便是這樣一位堅持獨立和自由精神,不畏權勢,敢講真話的人。“雖千萬人,吾往矣。”胡適說傅斯年“無淪在什麼地方,總是一個力量。”
才華橫溢 人格獨立 精神自由
傅斯年(1896年~1950年),山東聊城人。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學術領導人。曾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國立臺灣大學校長。他所提出的“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的原則對學術界影響深遠。 傅斯年才華橫溢,桀驁不馴,一生不入任何黨,拒不做官。國民黨許多文武官員在面見蔣介石時,都是畢恭畢敬站著說話,而傅斯年敢翹著二郎腿,叼著菸斗跟蔣介石講話。
受蔣介石包容欣賞 參政而不從政
蔣介石對傅斯年的恃才自傲,也不放在心上。相反,因為傅斯年崇高的學術地位,深厚的愛國熱情,以及旗幟鮮明的反俄色彩,讓蔣介石對他欣賞有加,十分包容,一心想把他拉入政府。但傅斯年堅持自己的宗旨“參政而不從政”。
1946年初,蔣介石要補充一個國府委員,直接點名要傅斯年。陳布雷瞭解傅斯年的志向與秉性,擔心傅斯年不會答應。蔣介石求才心切,要求大家力勸。任憑說客說破了天,傅斯年依舊堅決不肯加入政府。 蔣介石見傅斯年如此堅決,便轉而想動員胡適進入政府做官,希望傅斯年能以師生之誼說服胡適,結果傅斯年也同樣反對。他在給胡適的信中說:一旦加入政府,就沒有了說話的自由,也就失去了說話的分量。
信任蔣委員長 但彈劾孔、宋
傅斯年為人性格耿直,嫉惡如仇,而且文章見解深入,眼光銳利獨到,即使在抗日戰爭期間踏入政壇,成為國民參政會參政員,仍不改其志,甚至彈劾行政院長孔祥熙。 蔣介石為平息此事,特意請他吃飯,並說,“你既然信任我,那麼就應該信任我所用的人。”傅斯年回答:“委員長我是信任的,至於說因為信任你,也就該信任你所任用的人,那麼砍掉我的腦袋,我也不能這樣說。”在傅斯年的窮追猛打之下,蔣介石不得不下令免去孔祥熙的職務,改由宋子文出任行政院長。
1947年,傅斯年又炮轟時任行政院長宋子文,將宋子文也轟下臺,故被時人稱為“傅大炮。”
軍警鎮壓 出面保護學生
1945年12月間,西南聯大學生因反內戰活動,與雲南昆明軍警發生流血衝突。時任北大代理校長的傅斯年趕過去,見到雲南省警備司令關麟徵,劈頭便說:從前我們是朋友,可是現在我們是仇敵。學生就像我的孩子,你殺害了他們,我還能沉默嗎?
訪問延安
1945年,傅斯年、黃炎培、章伯鈞一行六人,乘專機到達延安,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中共領導人親自到機場迎接。毛澤東單獨拿出一個晚上與傅斯年進行交談。
與同行的學者不同,傅斯年對延安有著極為獨特的觀感和洞見。
傅斯年與毛澤東漫步到禮堂,看到密密麻麻、各地獻給毛澤東的錦旗時,他說了一句:“堂哉皇哉!”
反對臺灣反蔣倒蔣
傅斯年到臺灣任國立臺灣大學校長後,對臺灣的反蔣倒蔣活動一直深惡痛絕,對學生髮現有真憑實據亦不寬容,每有發現均嚴懲不貸,其態度與他處理西南聯大學潮時並無二致。
但他同時也認為,如沒有真憑實據,當局不能肆意進入校園在師生中搜查,更堅決反對隨意指責他人。
猝然去世 蔣介石親臨致祭
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參加省參議會第五次會議,突然倒在了議會廳。蔣介石聞訊後,立即派行政院長陳誠前去指揮搶救,動員臺灣所有名醫,不惜任何代價搶救傅斯年。他本人則守候在電話旁,焦急等待陳誠每半小時的彙報。傅斯年因腦溢血去世,享年僅54歲。
傅斯年逝世後,蔣介石親臨追悼會致祭,參加追悼會者5000餘人,哀榮至極。
國民黨元老於右任親寫輓聯:“是子路,是顏回,是天下強者;為自由,為正義,為時代青年。”
一往文學
“歸骨于田橫之島,天下英雄屬一流;浮海說三千弟子,人間再無傅孟真!”
傅斯年,字孟真,山東聊城人,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古典文學專家。1909年就讀於天津府立中學,1913年考入北大預科,1916年升入北大。五四運動爆發,他因受民主科學新思潮影響,他積極參加學生運動,擔任遊行總指揮,成為時代弄潮兒和風雲人物。先到英德留學, 1926年回國後,任教於中山大學。從1928年開始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抗戰爆發後,出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兼任西南聯大教授。抗戰勝利後,曾代理北京大學校長。1949年赴臺,任臺灣大學校長,1950年冬,因病在臺灣去世。
嶽南在《南渡北歸》一書中說:“1949年1月20日,傅斯年正式就任臺灣大學校長。時臺大中文系教授黃得時仰慕傅的聲名,請其寫幾個字作為留念。尚以齊魯之士自居和自豪的傅斯年,揮毫寫下了“歸骨于田橫之島”短幅相贈。眾人見之,頓生悽愴之感……”
傅斯年是胡適的得意弟子,胡適人稱“民國孔夫子”,因此人們順勢給傅斯年戴了一頂“民國孟夫子”的高帽。然而,這頂高帽並非浮誇和吹捧。就學問而言,傅斯年單以開創“史料學派”一個貢獻,就足以留名後世;單以“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就足以石破天驚,堪稱史學大家。而且,傅斯年又是最傑出的學術組織家,海峽兩岸頂尖的學術機構,從中央研究院到臺灣大學的創建,傅斯年居功至偉。
胡適說:“他(傅斯年)能做最細密的繡花針功夫,他又有最大膽的大刀闊斧本領。他是最能做學問的學人,同時又是最能辦事、最有組織才幹的天生領袖人物。”有人評價傅斯年,說他:“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學問、最有志氣、最有血性和最有修養的偉大知識分子中的一個典範。”
在去臺灣前後,傅斯年牽頭組織了“搶救大陸學人”計劃,由蔣介石親自派的飛機,冒著炮火飛抵北平,停留在北平南苑機場等待被“搶救者”登機。按照計劃,以下幾類人在搶救之列:一是大陸各大專院校的負責人;二是原中央研究院院士;三是因政治原因限令離開的高級知識分子;四是在國內外學術上有傑出貢獻者。
隨後,按照計劃,一份名單經由傅斯年擬定出爐,他們分別是:胡適、張伯苓、陳寅恪、毛子水、錢思亮、英千里、張佛泉、梅貽琦、李書華、袁同禮、楊武之、湯用彤、陳垣等一大批當時在國內外享有崇高聲譽和做出傑出成就的學人。
傅斯年動員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去臺一度傳為佳話。傅斯年與陳寅恪多年同事,交情甚厚,當時,傅斯年已經到達臺灣,他多次致電陳寅恪,請他赴臺,承諾只要陳寅恪答應,立刻派專機來接,故五六十年代一直有“國民黨派專機要接陳寅恪去臺灣,陳寅恪堅決不去”的說法,連曾任廣東省委書記的陶鑄在會議上也有此一說。此事,亦可見傅斯年對待學術、對待人才的執著與渴求。
帝國的臉譜
傅斯年(1896年3月26日—1950年12月20日),字孟真,山東聊城人,著名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專家和教育家,是胡適的學生,曾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國立臺灣大學校長,他提出的“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學術原則影響深遠。
傅斯年1916年升入北京大學文科、本科國文門,1918年開始受民主與科學思潮的影響,參與學生運動,逐步成為北京大學的學生領袖,五四運動爆發時成為遊行總指揮,因反對學生運動中的暴力傾向,不久後退出學運復歸書齋。之後考取“庚子賠款”的官費留學生,遠赴歐洲留學,先後在愛丁堡大學、倫敦大學研究院、柏林大學研究院學習,1926年回國從事教育工作。
傅斯年是民國時期一位特立獨行的知識分子,他的身上更多體現的是中國傳統文人的風骨,一生信奉自由主義,既反對蔣介石政府,也不贊同中國布爾什維克化,有人評價他是“亂世一書生”,倒也十分中肯。從他一生的行事風格而言,應該說他是一位保留著中國傳統知識分子作為的文人,純真熱情而又理想化,這種色彩與他生活的那個時代有點格格不入。
龍支子
傅斯年是中國近代史上不可忽視的人物,作為被稱為“民國孔夫子”的胡適的得意弟子,傅斯年堪稱“民國孟夫子”,和乃師、顧頡剛一同併成為北平城“三大老闆”。
傅斯年學政兼通,以史學所為根據地,與北大歷史學系聯成一氣,提出“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開創中國史學的盛世,被譽為“學術帥才”。
另一方面,他又是五四運動早起的總指揮,組織能力極強,是蔣介石的“諍臣”,直言不諱,先後扳倒了孔祥熙和宋子文,又稱“傅大炮”,具有很強的民族責任感。
傅斯年是一個複雜的人物,在延安窯洞,他曾對毛澤東說:“我只是陳勝、吳廣,你才是項羽、劉邦”,卻不願意與共產黨合作。他是傑出的學術事業領導者,但又被批判為“學閥作風”。他先後創辦史語所和臺灣大學,時稱“歸骨于田橫之島,天下英雄屬一流;浮海說三千弟子,人間再無傅孟真”。
青年史學家
在臺灣迎接美國貴賓的候機室,陳誠與百官諸將都站著只有蔣介石與臺灣大學校長傅斯年對坐!傅斯年首先是個博學學者愛國的文人不屈附於權貴的教育家!只有自尊自律的修養,沒有倪衡式的狂放楊修式傲物。現在有人熱衷說劉文典踢蔣介石,魯迅薪水高在京輕鬆買四合院!可你可能不知道傅斯年去世前忍著寒流等著穿夫人織的毛褲呢,但是手頭緊沒錢買毛褲,他的大舅哥是蔣經國的親家臺灣國防部長俞大維!
一葉小舟風雨渡
不敢留在大陸,追隨蔣介石的人,絕大多數不是好人,特別是知識分子!象漢奸文人胡適,資本家的泛走狗梁實秋之類。傅是好人,例外了!
安平144796971
傅斯年,最瞭解中國歷史,並且實際應用的唯一人也,作為領導,把中央研究院考古所,幾乎全部帶走,無一人遭到不幸,反觀留下的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