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歷史,人能夠從中取得教訓嗎?

人們常常問這樣一個問題:讀歷史,人能夠從中取得教訓嗎?

讀歷史,人能夠從中取得教訓嗎?

面對這一問題,見仁見智,歷史學家柏楊是如何看待的呢?

一、人,不是“獨幕劇”

人類與其他動物的最大不同是:人類發明了文字,能夠把自己的生活記錄下來,成為歷史。有了歷史的記載,我們短短的一生一世,才不致是一場沒有背景、沒有劇本,不知道前因後果的荒唐的“獨幕劇”(柏楊語)。

讀歷史,人能夠從中取得教訓嗎?

就在我們驚心動魄閱讀歷史的同時,面對當前的人事、景物、撫今思昔,有時不得不擊節稱讚,有時又不免低頭沉思,無限感慨。於是,這些歷史,就不再是舞臺上的往事陳跡,而是活生生地和我們血肉相連,讓我們產生深入瞭解、透視、分析和批判議論的興趣。

讀歷史,人能夠從中取得教訓嗎?

柏楊

二、歷史的功能,不同於“使用手冊”

研究歷史幾十年,“讀歷史,讀者究竟能不能從中取得教訓”的問題,一直縈繞在柏楊先生心頭,1998年7月,他在中國臺北出版的《柏楊曰》第一集序中曾說:

“歷史的教訓,因為人類的健忘和野心家的篡改,而微乎其微……”

在2006年出版的大陸新版序言裡,柏楊給出了最終答案。他說:

“現在我補充,原因是經驗無法傳承,事非經過不知難。”

人性古今一致、中外不分,可是每一個人的生存基因中都同樣有非常頑強的自我毀滅因子,既無法從歷史借鏡,也很不容易自我剋制。

讀歷史,人能夠從中取得教訓嗎?

 柏楊先生認為,儘管歷史的借鏡固然微弱,但,人類的歷史實在是世界進化的卷標,讓你知道我們從怎麼樣的原點出發,歷經的路程以及終將要奔赴的方向。如果沒有歷史,人類的生存就茫茫無所歸依,所有生存中的顛簸、匍匐、掙扎、奮鬥都是洶湧波濤中的一葉扁舟,沒有舵手,也沒有彼岸。從這個角度認知,歷史的功能就不同於“使用手冊”,它不可能告訴你如何開機、如何操作、如何修復、如何換新零件……但,卻是整個世界的文明生產製作不可或缺的原創力。

讀歷史,人能夠從中取得教訓嗎?

三、中國歷史,是一艘驚動四海的“航母”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有綿長豐富的歷史,在整個世界文明發展的進程中,她不只是汪洋大海中的一葉扁舟,簡直是一艘驚動四海的航空母艦。人類能不能振衰起弊,和中國歷史能不能創造新猷(yóu) 息息相關(即:一起創造新的未來)。

可是,中國歷史上封建制度太長,暴君暴行接連不斷。人民唯一能期待的就是遇到“明君”“以德化民”,這實在是天大的騙術。可憐,我們善良的人民幾千年來都眼巴巴地在被剮、被殺、被黥、被刖、被磔……之餘,叩首仰望“明君”由天而降。

讀歷史,人能夠從中取得教訓嗎?

四、不為君王唱讚美歌,而只為蒼生說人話

柏楊先生撰寫的《柏楊曰》,是他對傳統歷史不同角度的分析和批判,除了鍛鍊自己誠實面對自己國家的歷史之外,也要設法使讀歷史的人擺脫以往士大夫附庸權貴,為執掌大權的皇帝老爺張目、護短,甚至為他們的酷虐暴行提供最沒有良心的合理化理論的習行。

讀歷史,人能夠從中取得教訓嗎?

86歲的柏楊先生回首幾十年的歷史研究,他自評道:我擺脫傳統文化的包袱,不為君王唱讚美歌,而只為蒼生說人話。不為君王唱讚美歌,而只為蒼生、為一個“人”的立場和尊嚴,說“人”話,從“以人為本”的角度來重新審視歷史。

讀歷史,人能夠從中取得教訓嗎?

概括起來,柏楊先生認為:歷史,可借鑑性很小,歷史不是“使用手冊”,卻是整個世界的文明生產製作不可或缺的原創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