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天到入地:iRobot的降維進化之路

by 楊學成

今天去往波士頓128號公路北段,拜訪了機器人鼻祖級公司iRobot。很遺憾不讓進到裡面參觀,只在大廳稍作停留:

從上天到入地:iRobot的降維進化之路

這家公司成立於1990年,是由麻省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能實驗室(CSAIL)教授、現代機器人之父羅德尼·布魯克斯(Rodney Brooks)帶領兩位得意門生聯合創辦的,一位是海倫·格雷娜(Helen Greiner),現在已經離開自己創業;另一位是科林·安格爾(Colin Angle),是現在iRobot的實際掌舵者。

羅德尼的機器人研究思路在上個世紀80、90年代非常反傳統,他研究的是仿生類機器人,舉例來說,螞蟻的大腦並不強大,但可以翻越諸多障礙物,並在複雜地形中進行路徑規劃。所以,羅德尼的研究思路是利用簡單的邏輯思維讓很小體積的機器人完成許多複雜的動作。

這一研究思路啟發了當時剛念麻省理工大學本科的科林,這個天才學生利用8字節處理器、256字節計算能力的組合,模仿螞蟻完成了本科畢業設計作品Genghis,獲得了當年MIT本科畢業設計獎。

1991年,Genghis經過優化之後成為一款太空探索機器人,這也是iRobot成立後的第一款產品。Genghis的誕生從根本上修正了美國宇航局的火星探測思路,成功促成了1997年的火星探測,並被美國宇航局授予團隊成就獎。

隨後,iRobot開發出類似於微型小坦克的戰術移動機器人PackBot。2001年,震驚世界的9.11恐怖襲擊發生後,PackBot第一時間進入世貿大廈搜尋倖存者。PackBot還被派往伊拉克和阿富汗戰場,肩負起探測、搜尋、處理炸彈的危險任務。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發生後,PackBot深入核電站檢測核輻射,將水龍帶拉入核電站內部高溫區,幫助引導冷卻水流向。

除了軍事領域,iRobot設計的機器人在行業應用上同樣屢建奇功。曾研發過多款特種機器人、油井機器人、清潔機器人等。iRobot研發的水下機器人Seaglider是世界上第一款能夠連續9個月進行水下作業的機器人。2010年,Seaglider幫助監測墨西哥灣石油洩露事故,完成了3800千米的水下監測。此外,iRobot還是安防、醫療機器人領域的佼佼者。

2002年,iRobot迎來了重大轉型,開始面向家用市場推出掃地機器人Roomba,讓自己的戰略進一步「降維」,從軍工、工業降維到了家用市場,背後的原因主要是為上市商業化運作進行業務鋪墊。幸運的是,To G和To B這兩個領域的深厚技術積累讓iRobot在面向To C的時候更加強調技術細節,這次降維進化為公司找到了全新的盈利點。2005年,iRobot在納斯達克上市,變身為一家商業化運作的公眾公司。

2008年,iRobot經歷了巨大的震盪。一方面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機器人業務營收遭受重創;另一方面,兩位聯合創始人羅德尼和海倫先後離開,前者離開後創建了工業機器人公司RethinkRobotics,後者則創建了CyPhy Works,進軍無人機領域。不過,團隊在科林的帶領下,堅決推進家用機器人,並於2015年出售了軍用機器人和安防機器人業務,專心進擊C端消費場景。

技術型公司似乎都會面臨「維度困境」,技術領先的公司往往很難適應消費級場景的殘酷,而善於應對消費市場的公司又很難取得重大技術突破。偏偏投資機構又希望這些公司做到兩者兼得,這就給很多創業公司挖了大坑。

從技術起步,到市場統領,這中間要跨越巨大的鴻溝(Chasm),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葬身溝底。升維演進與降維攻擊,兩者都屬於戰略進化的形式,iRobot的降維進化效果還很難評價,但這家鼻祖級機器人公司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值得稱讚,畢竟唯向死而後生!

結論:鰣魚多刺,海棠無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