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空調巨頭科龍爲什麼中途沒落而跌出一線品牌?


曾經的空調巨頭科龍為什麼中途沒落而跌出一線品牌?

曾經的製冷行業巨頭科龍如今已沒有了當年的輝煌了,已淪落為二線品牌,曾經和同城兄弟美的爭奪空調市場而難分高下,甚至一度超越美的,但現在和美的的差距越來越遠了。

曾經的空調巨頭科龍為什麼中途沒落而跌出一線品牌?

時任董事長顧雛軍

無論是市場份額,還是品牌美譽度,亦或是營收以及淨利潤等,都難以和美的較勁,在財報可看到2018年一季度科龍實現營收89.74億,淨利潤達2.88億,總市值達到104億,反觀美的一季度實現營收697.38億,是科龍的8倍,淨利潤達52.56億,是科龍的25倍之多,而市值高達2725億,或者讀者會認為美的是整體上市的,2725億是包含其他業務的總和,那我們拿專業做空調,心無旁貸的格力來對比一下吧,格力一季度營收392.65億,是科龍的四倍有多,淨利潤高達55.82億,是科龍的19倍有多,而當年科龍和格力以及美的是平起平坐的,同屬一線陣型。

造成今天這種局面的原因主要是當年科龍體制改革時錯誤決策,當年潘寧帶領創業團隊一手創辦了科龍,當時的管理層卻將科龍賣給格力柯爾,這個決策使得到科龍這個製冷明星從此損落,反觀當年的同城兄弟美的在北教鎮管理層的支持下,成功實現了企業管理層持股的體制改革,亦即是MBO,自此股權清晰的美的進入了狂飆突進的大飛躍,也是這個時候科龍開始掉隊,後來更因為後來的顧雛軍以科龍作平臺展開大規模的擴張,併購一系列的家電和客車企業,到最後發生資金鍊斷裂,而顧雛軍本人更是由於某種原因而身陷牢獄,科龍更是被海信收購,這是個天大的笑話,身為一線品牌的科龍居然被當時處於三線品牌的海信收購,折射出科龍當時的困境。

曾經的空調巨頭科龍為什麼中途沒落而跌出一線品牌?

另外就是海信兼併科龍後,二者磨合不能產1+1=2的效果出來,反而在內部出現互相牽制,可能與二者的地域不同以及企業文化和管理理念的不同有很大因素,也可能由於雙品牌運作使資源浪費的因素吧,兼併後到底那個做主,那個做次,海信肯定想全力扶正自身品牌,而事實上海信品牌的美譽度比不上科龍,而將科龍放在中低端路線明顯是浪費其品牌效力,如何處理好雙品牌一直是其難題,而海信收購兼併科龍是在2007年,那時空調行業也正處於洗牌整合期,也是行業高增長髮展的關鍵時期,當時科龍空調年銷售達250萬套,海信空調年銷售150萬套,加在一起與格力、美的僅就是100萬-200萬套的差距。如果兼併能夠激發企業活力,充分釋放產能的話,海信科龍衝上行業前三不是沒有可能。只可惜海信科龍錯失了這個打翻身仗的黃金時期,而就是在這一時期,格力、美的完成了從500萬套到1000萬臺以上的飛躍,格蘭仕空調也從不足百萬套衝到了近400萬臺的規模。而海信科龍至今還在400萬套左右徘徊,與格力、美的1000萬套以上的規模相去甚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