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空调巨头科龙为什么中途没落而跌出一线品牌?


曾经的空调巨头科龙为什么中途没落而跌出一线品牌?

曾经的制冷行业巨头科龙如今已没有了当年的辉煌了,已沦落为二线品牌,曾经和同城兄弟美的争夺空调市场而难分高下,甚至一度超越美的,但现在和美的的差距越来越远了。

曾经的空调巨头科龙为什么中途没落而跌出一线品牌?

时任董事长顾雏军

无论是市场份额,还是品牌美誉度,亦或是营收以及净利润等,都难以和美的较劲,在财报可看到2018年一季度科龙实现营收89.74亿,净利润达2.88亿,总市值达到104亿,反观美的一季度实现营收697.38亿,是科龙的8倍,净利润达52.56亿,是科龙的25倍之多,而市值高达2725亿,或者读者会认为美的是整体上市的,2725亿是包含其他业务的总和,那我们拿专业做空调,心无旁贷的格力来对比一下吧,格力一季度营收392.65亿,是科龙的四倍有多,净利润高达55.82亿,是科龙的19倍有多,而当年科龙和格力以及美的是平起平坐的,同属一线阵型。

造成今天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当年科龙体制改革时错误决策,当年潘宁带领创业团队一手创办了科龙,当时的管理层却将科龙卖给格力柯尔,这个决策使得到科龙这个制冷明星从此损落,反观当年的同城兄弟美的在北教镇管理层的支持下,成功实现了企业管理层持股的体制改革,亦即是MBO,自此股权清晰的美的进入了狂飙突进的大飞跃,也是这个时候科龙开始掉队,后来更因为后来的顾雏军以科龙作平台展开大规模的扩张,并购一系列的家电和客车企业,到最后发生资金链断裂,而顾雏军本人更是由于某种原因而身陷牢狱,科龙更是被海信收购,这是个天大的笑话,身为一线品牌的科龙居然被当时处于三线品牌的海信收购,折射出科龙当时的困境。

曾经的空调巨头科龙为什么中途没落而跌出一线品牌?

另外就是海信兼并科龙后,二者磨合不能产1+1=2的效果出来,反而在内部出现互相牵制,可能与二者的地域不同以及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的不同有很大因素,也可能由于双品牌运作使资源浪费的因素吧,兼并后到底那个做主,那个做次,海信肯定想全力扶正自身品牌,而事实上海信品牌的美誉度比不上科龙,而将科龙放在中低端路线明显是浪费其品牌效力,如何处理好双品牌一直是其难题,而海信收购兼并科龙是在2007年,那时空调行业也正处于洗牌整合期,也是行业高增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当时科龙空调年销售达250万套,海信空调年销售150万套,加在一起与格力、美的仅就是100万-200万套的差距。如果兼并能够激发企业活力,充分释放产能的话,海信科龙冲上行业前三不是没有可能。只可惜海信科龙错失了这个打翻身仗的黄金时期,而就是在这一时期,格力、美的完成了从500万套到1000万台以上的飞跃,格兰仕空调也从不足百万套冲到了近400万台的规模。而海信科龙至今还在400万套左右徘徊,与格力、美的1000万套以上的规模相去甚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