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識!五穀雜文帶你認識「五穀雜糧」,慶祝首個中國農民豐收節

長知識!五穀雜文帶你認識“五穀雜糧”,慶祝首箇中國農民豐收節

明天,將迎來首箇中國農民豐收節,生在城市長在城市,很少接觸農業的我們,分得清田間的作物嗎?古代的“五穀”指的都是啥?大豆長在地裡還是樹上?現在經常聽到的“雜糧”“粗糧”又是指什麼?,不知道的自覺轉走補課!再也不擔心被大人們吐槽“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了! ​​​​

古代“五穀”指什麼?

“五穀”,古代有幾種不同的說法

《周禮註疏》:“五穀,麻、黍、稷、麥、豆也。”

《楚辭補註》:“五穀,稻、稷、麥、豆、麻也。”

《孟子註疏》:“五穀,謂稻、黍、稷、麥、菽也。

現在一般認可第三種說法,即“稻、黍(shu三聲)、稷(ji四聲)、麥、菽(shu一聲)"為五穀。

對應現代農業,分別指大米、糜子、小米、小麥和豆類。

長知識!五穀雜文帶你認識“五穀雜糧”,慶祝首箇中國農民豐收節

一般指水稻,結下子實稱稻穀,去殼後稱大米。多種美味的主料,如米粉、米線、年糕、粽子、餈粑、酒釀等。

人類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現在全世界一半人口都在食用稻。

在我國江蘇泗洪發現的人工稻作遺蹟,距今已8000多年。

長知識!五穀雜文帶你認識“五穀雜糧”,慶祝首箇中國農民豐收節

果實稱黍子,去皮後北方稱黃米。

比小米稍大,性黏,是製作黃糕、釀酒的原料。

古代是黃河流域主要糧食作物之一,今天廣泛分佈在山西、陝西及河北一帶。

長知識!五穀雜文帶你認識“五穀雜糧”,慶祝首箇中國農民豐收節

又稱粟或穀子脫皮後稱小米。

我國古代最重要的糧食作物。

古人尊稷為五穀之神,將“社稷”作為國家的代稱。

長知識!五穀雜文帶你認識“五穀雜糧”,慶祝首箇中國農民豐收節

起源於西亞,傳入我國後逐步取代了粟和黍,

成為我國北方旱作農業的主體農作物。

子實可以磨成麵粉,也可以用來制糠或釀酒。

長知識!五穀雜文帶你認識“五穀雜糧”,慶祝首箇中國農民豐收節

豆類的總稱,也特指“大豆”。

學者公認我國是世界上最先馴化並栽培大豆的國家。

富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蛋白質含量比禾穀類作物高6~7倍。


TIPS:

中國農民豐收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自2018年6月21日起設立的一個節日,時間為每年農曆秋分。該節日2018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申請設立,同年6月21日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個在國家層面為農民設立的節日

五穀中為什麼沒有玉米、高粱:玉米,又稱棒子、苞谷、苞米,原產美洲。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以後才傳入中國,屬“晚輩”,自然無緣於“先輩”行列。

高粱最早種植於四川,約在晉代時傳至北方,也比較晚。《三字經》中有“稻粱菽、麥黍稷”句,但粱不是高粱,而是稷的良種,古指精美的膳食。

四體: 四肢。“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出自《論語·微子》。


請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看法,也不要忘記關注我,愛你們

長知識!五穀雜文帶你認識“五穀雜糧”,慶祝首箇中國農民豐收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