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只是小機率事件,失敗將讓我更強大

轉自:秦朔朋友圈

“當你懷疑自己的時候,不妨想想那些相信你可以的人。”

——《李宗偉:敗者為王》

誰是李宗偉?對中國觀眾而言,就像問“誰是林丹”一樣沒有必要。林丹不僅在“吐槽大會”的秀場開玩笑說李宗偉是他這些年來的陪伴,更在正式賽場上表示過,李宗偉是自己一直以來取勝的動力。“超級丹”與李宗偉,這兩位世界羽毛球界四大天王中的對手CP,說他們“一時瑜亮”也好,“既生瑜何生亮”也罷,球網背後13載的“拉鋸戰”本身就是一段漫長的傳奇。

作為一部結構工整的體育勵志類題材,《李宗偉:敗者為王》的確提到了李宗偉與他中國對手林丹(劇中譯名為凌丹)之間的相愛相殺,但這並非電影的唯一亮點。這部馬來西亞電影除了在賽場細節、運動機理等方面做過精細文章,更在傳記之外的層面完成了一些重要的突破。


成功只是小概率事件,失敗將讓我更強大


敗者為王

某種意義上來講,《李宗偉:敗者為王》是一部“挫折教育”的典型範例,遠比“開學第一課”更值得中國學生及家長們觀摩。

成功只是小概率事件,失敗將讓我更強大


影片真實地表現了李宗偉從檳城州大山腳鎮的一個貧困家庭的瘦小孩童成長為享譽世界、獲得“拿督”榮譽的馬來西亞傳奇國手的經歷,你在裡面看不到創作者的心理包袱,也看不到誇張的附會情節,劇情呈現的所有淚與笑,想必都是李宗偉一路走來無從繞過的每一步。

《李宗偉:敗者為王》以毫不諱言的方式還原了一個天才選手“千淘萬漉雖辛苦”的原貌,以中國社會時下通行的價值觀去衡量,主人公的經歷翻來覆去地看,每頁寫的都是這麼幾個關鍵詞——失敗、不順、挫折!

當李宗偉對羽毛球產生濃厚興趣時,年幼的他不僅受制於“窮文富武”的現實,而且受到父親的嚴加阻撓;當李宗偉開始拿到球拍獲得比賽機會,卻險些淪為地下賭場的賺錢工具;當李宗偉擺脫父親“不務正業”的看法,接受正規訓練,卻因各種理由被學院派的技術團隊輕視;當李宗偉得以入選國家隊後,卻被富家公子隊友排擠欺負;當李宗偉靠實力贏得了大家的尊敬,卻因傷錯過了重要的“全英賽”;當李宗偉終於在一系列賽事後面嶄露頭角,他的一生之敵——林丹卻像“終極boss”般如約登場,留給李宗偉的就只有屢戰屢敗的宿命。

成功只是小概率事件,失敗將讓我更強大


乍看上去,李宗偉的人生太不順了,幾乎每一步走得都磕磕絆絆,都沒能躲過挫折與失敗,上天似乎每次都要為難他一下,才讓他得以繼續前行。然而,很多人忽略的道理是,就算孫悟空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西行之路終究還是要走著去的。所謂“李宗偉精神”,就是一種堅持到底、迎難而上的精神,就是一種屢敗屢戰、愈挫愈勇的精神,這樣一種不服輸的精神,其意義遠勝於“一開始就贏”或者“每次都贏”。

中國人其實很缺少“挫折教育”。很多人之所以只能接受成功、無法面對失敗,正因為他們自幼時起便沒有被社會告知:其實失敗才是人生的常態,而成功只是小概率事件。大家都想拿冠軍、得第一、居上游,這沒問題。但問題是第一就只有一位,如果達不到就要從頭到尾自我否定一遍,日子還過不過了?接受不了失敗的心理是很病態的,具體表現就是輸不起、心懷怨恨、肆意搗亂乃至於報復他人。一個健康的社會,人們應該有的態度是“積極地爭”,而不是“必須獲得”。

成功只是小概率事件,失敗將讓我更強大


選材之弊

《李宗偉:敗者為王》第二個引起我注意的點涉及到選材。

成功只是小概率事件,失敗將讓我更強大


李宗偉自幼便展現出超常的羽毛球天賦,他早就該去國家隊進行訓練,但啟蒙教練還是遺憾地告訴李宗偉的母親,他還要再等等才能去更高的平臺。他為什麼被拒呢?不因為別的,就因為長得太瘦小。影片中有令人心酸的一幕,李母抱著小李宗偉安慰他,是家裡給的營養跟不上,這一切不是他的錯。

等李宗偉的身體發育夠得到選材門檻,技術團隊又開始挑別的毛病。大致是說李宗偉路子太野,基本功不紮實,體能訓練估計也不行,反正基本就是表示“英雄莫問出處”在他們那是不存在的。這時候有兩個人站出來力挺李宗偉,一位是外籍的技術官員,他看到了李宗偉不服輸的意志力以及對比賽的渴望;另一位則是“球痴”一樣的米斯本教練,他覺得天才是不可多得的,而李宗偉正是萬里挑一的天才。

體育並不簡單,它是系統工程,更是科學。搞好體育就必須專業,想專業就必須交給專業的人去做。不管放到羽毛球上還是摔跤上,放到馬來西亞還是印度,這個道理都是適用的。一個不合理的體育體制的選材,其標準往往是埋沒人才的,至於人才中的人才——天才,同樣會被埋沒,因為他們的天賦壓根難被外行人識別出來。

成功只是小概率事件,失敗將讓我更強大


電影中李宗偉的這樁遭遇,放置在中國體育的環境亦是家常便飯,這使我想起去年當選籃協主席的姚明接受外媒採訪時的一段發言,說的鞭辟入裡,恰似大眾瞭解這一畸形選材標準的窗口。

姚明:我們常在講,為什麼中國13億人找不出5個能打球的,或者找不到11個能踢球的,原因是我們原則上沒得選。中國僅有3000名註冊籃球運動員與6000名註冊足球運動員,可供挑選的基數真的不大。

記者:那領導選人時只看重運動員父母身高,與現狀有多大關係?

姚明:的確,現行制度嘗試在球員很小的時候就招募他們。籃球對包括身高、速度、力量、智力、球商在內的綜合素質的要求很高,可如果送一個10歲小孩進體制裡去,你能從他身上看出什麼?身材而已。所以這種標準下的籃球選手雖然身材魁梧,但總有些莫名的隱疾。

成功只是小概率事件,失敗將讓我更強大

正如姚明形容的那樣,選材上的狹隘會阻礙真正有水平的運動員進入更高平臺體現價值。我們總是羨慕梅西、內馬爾的球技,但以他們的身材,可能在中國連市隊都選不上,更妄談進入國家隊。原因是什麼?一言蔽之,“以大打小”才能更快見效,發育得更早、更好、更全面,才能適應急功近利的唯成績論,否則的話,拔苗助長都沒得拔!1984年“尼赫魯金盃賽”上攻破阿根廷球門的“矮腳虎”趙達裕,身高僅有160cm,在後來的中國足壇,這類才華橫溢的選手基本上早早就被刷掉了。

成功只是小概率事件,失敗將讓我更強大


為何而戰

這部電影中給我印象最深的臺詞並非是那類勵志言論,而是源自一處看似與主題無關的細節。李宗偉因不滿米斯本教練的安排,在訓練中摔了球拍,米斯本很生氣,他罰心浮氣躁的李宗偉去撿了一週羽毛球,讓他感受彎腰撿球才能抵達的謙卑。一場比賽失利後,早已和解的兩人促膝而談,米斯本告訴李宗偉後者當時受罰的原因,意思大致是說:

球拍是羽毛球選手的尊嚴,不管怎麼樣都不能摔球拍。我們的尊嚴如果掉在了地上,又怎麼能為國家爭得榮譽呢?

我很喜歡這句話,因為人家這個順序是沒錯的——先有運動員個體的尊嚴,然後有尊嚴的個體為集體爭榮譽,這才是合情合理的。我實在無法想象,那種卑躬屈膝或是機關算盡的個體還能散發出多少人性之光,即使真的有,也是被炮製出來的宣傳佐料。

成功只是小概率事件,失敗將讓我更強大


在《李宗偉:敗者為王》的後半段,自從林丹出場後,李宗偉就一直在功敗垂成的宿命中拔不出來。縱觀世界羽毛球大賽,李宗偉在與林丹的強強對話中的確敗多勝少,電影也真實地反映了這一點。但你仔細看下來,這裡面其實就是李宗偉與林丹兩個人的事兒,你感受不到是中國選手戰勝了馬來西亞選手,或是兩支代表隊甚至兩個國家的交手,氣氛上升不到這個層面。

也正因如此,李宗偉才顯出了“敗者為王”的價值,在個人層面,他一路披荊斬棘為國拿到了包括3枚奧運銀牌在內的無數獎牌,這已是巨大的成就。在這樣的成就面前,任何人都沒有權利苛責李宗偉,認為這位“千年老二”是所謂失敗者。輿論形容李宗偉是“無冕之王”,但他難道未曾加冕過嗎?就像電影裡說的那樣,要說拿冠軍,李宗偉早就拿過冠軍了,非要拿奧運冠軍才是冠軍嗎?

“成王敗寇”的定義,實際上從來都不事關“個人”,只有在“國家”層面,李宗偉才會被定義為失敗者,因為他離奪金榮譽已經近在咫尺,屬於個人的神蹟馬上就能填補體育機制的缺陷了,未能達成“使命”,對一些人來說當然足夠去懊惱和遺憾。

當然,馬來西亞人也真沒覺得拿不拿奧運金牌算是個事兒,李宗偉是他們的精神與楷模,和金牌的關係,遠遠沒有和“人生觀”的關係大。

成功只是小概率事件,失敗將讓我更強大


李宗偉曾說過這麼一段話,或許可以解釋他為何受人擁戴:

“過去我創下不少精彩的紀錄,而這些輝煌的紀錄是我用意志力不斷地挑戰著身體極限,嚴以律己、持續不斷地接受著看似枯燥的訓練換取得來的。縱然如此,我有時候的表現仍然不盡人意,可是我的心智早已變革,並瞭解失敗將讓我更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