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關、張結拜後,再也沒有結交他人,其實是有說法的!

要說起“兄弟情”,那麼知名度最高的莫過於《三國演義》中的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之所以知名度高,並不是因為結拜時他們舉辦了多麼宏大的儀式,也不是因為羅貫中對此事進行了濃墨重彩的描寫和渲染。而是三人結拜之後,從此不離不棄;同甘苦,共患難;“寢則同床、食則同器”,真正履行了當初結拜時的那句經典諾言:“雖不同生,但願同死”。這才真正是三人為後人敬佩的原因。

劉、關、張結拜後,再也沒有結交他人,其實是有說法的!

劉、關、張結拜後,再也沒有結交他人,其實是有說法的!

劉備帶領二位兄弟起事以後,兄弟三人齊心協力,一路艱辛曲折,終於建立了蜀漢政權,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創立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基業。可貴的是,此時三人還能繼續“同甘”,共謀天下,直到最後!

劉、關、張結拜後,再也沒有結交他人,其實是有說法的!

這就有一個問題。劉備英雄一世,不但有謀略,還講義氣 。但是為什麼自從與關、張二人結拜之後就再也沒有與別人結拜呢?難道後來劉備就沒有遇到比關張更優秀的人嗎?比如讓劉備苦苦相留的徐元直、讓他三顧茅廬的諸葛亮、忠心耿耿、有勇有謀,為他奔波一生的趙子龍等等。這些人的才德難道都在關、張之下嗎?當然不是!不但不是,這些人的才德和功勞有的還遠超關、張二人!那為什麼沒有……

劉、關、張結拜後,再也沒有結交他人,其實是有說法的!

要解釋這個問題,咱們得到《水滸》中找答案。《水滸》這本書講的主要是社會中下層人物的故事。人們之所以那麼喜歡結交,只因為當時的社會太黑暗,朝廷之中到處都是高俅、蔡京那樣的官僚,專門禍害百姓。而作為普通百姓,命運就被掌握在這些官僚手中。單憑一個人的力量活在世上,沒有安全感,只能多結交一些異姓兄弟,遇事同舟共濟,目的是為了對付當時的腐敗官僚。

劉、關、張結拜後,再也沒有結交他人,其實是有說法的!

《三國》說的呢,則是社會上層人物的故事,除了桃園結義之外很少有結義的。人大多都是互相算計,偏重於謀略。那劉、關、張三人為什麼還結義呢?關於這一點,原因與水滸不謀而合:因為三人結義之時正逢官逼民反,黃巾之亂,社會動盪,民不聊生;他們三人也都還是社會下層人,也缺乏安全感,隻身行走於世,勢單力薄,需要有像親兄弟一樣的幫手,也只能結交異姓兄弟。

劉、關、張結拜後,再也沒有結交他人,其實是有說法的!

但是後來為何又不再結交了呢?很簡單,因為他們已經從社會下層人變成了上層人了。他們的命運不再掌握在別人之手了,反而他們手裡還掌握著別人的命運,不再缺乏安全感了。他們已經有了身份和地位,心裡想的是“家國”,而不再是個人安危。這個時候他需要的不再是“兄弟”,而是臣民,所以三人之後都沒有再結交過任何人。

不知對此,您有何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