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打造「水下森林」 生態治理河道

无锡:打造“水下森林” 生态治理河道

无锡:打造“水下森林” 生态治理河道

“快來看,河裡長了一片樹林,一眼能看到水底咯!”

无锡:打造“水下森林” 生态治理河道

一早,無錫市濱湖區胡埭鎮富安村一條名叫小胡山浜的小河邊,一群市民正圍著看稀奇。

无锡:打造“水下森林” 生态治理河道

小胡山浜,是濱湖區新近竣工的11條精品河道之一,其中,全新打造的“水下森林”是最大的亮點。

“水下森林是個神奇的生物淨化器。”

“水下森林是個神奇的生物淨化器。”水利專家季偉忠介紹,打造“水下森林”,他們首先向河道內投入數億隻“食藻蟲”,這些小蟲每天能吃下比自己體形大數十倍的浮藻。然後他們種植苦草、伊樂藻、小刺藻等沉水植物,這些植物耐汙耐低溫,就像一個“生物淨水器”,一方面吸收水裡的富營養物質以淨化水質,另一方面,它們的根系可以將汙泥裡的富營養物質吸走,使河水越來越清。

種下一片“森林”,收穫一河碧波。

在濱湖區蔡巷馬鞍村,整飭一新的蔡巷浜如今已成為周邊村民休閒納涼的好去處。馬鞍村黨總支副書記、蔡巷浜副河長陳煒告訴記者,蔡巷浜河道整治總投資700萬元,目前已完成1.4萬立方米清淤、1600米的生態木樁護岸和沿岸兩側1.8萬平方米的綠化。上個月,近1萬平方米的水生態修復工程完工,水質從原來的五類水穩定提升到三類水。記者站在岸邊往河裡瞧,能看到水下1.5米的地方。

神奇的“水下森林”,成為河道治汙的“利器”。

截至7月底,濱湖區333條河道有七成達到地表水四類標準,兩成達到三類水標準,4條河道穩定保持在二類水標準。全區11條列入整治計劃的黑臭河道,6條河道已連續七個月擺脫黑臭水指標,5條河道基本消除黑臭現象。

无锡:打造“水下森林” 生态治理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