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古城千年文脈的傳承

原標題:從吳墟到無錫:一座古城的千年文脈

這裡是人們熟悉的江南,有錦繡的園林、芬芳的流水、儒雅的書生、婉約的紅顏,有唱不盡的詩詞歌賦,有看不完的筆墨丹青;這裡又似乎與人們熟悉的江南有幾分不同,園林的背景中有金戈鐵馬,流水的背景中有吳鉤錚錚,儒雅的背景中有俠肝義膽,婉約的背景中有剛毅堅韌,詩詞歌賦、筆墨丹青的背景中飽含無盡的風月,卻又不缺一具具倔強的風骨——

他叫專諸,藏劍於魚腹,酒宴之上刺殺王僚;他叫要離,自斷手臂,劍戟叢中獨戰慶忌。這兩個江南人的名字分別被寫進了《史記》和《呂氏春秋》兩部鴻篇鉅製中,成為春秋亂世裡忠勇俠義之士的代表——為什麼史家書中的江南如此勇猛和豪放?

无锡:古城千年文脉的传承

在我國宋元山水畫作中,有一幅名為《漁莊秋霽圖》的條軸,作者是一個名叫倪雲林的江南人。畫中的風景樸實淡雅,視野空濛遼闊,淺山、流水、雲煙、樹林,處處散發出超然脫俗之氣,一種別樣的韻味讓後世的人們為之傾倒——為什麼畫家筆下的江南如此飄逸和豁達?

“具區吞滅三州界,浩浩湯湯納千派。”早生華髮的蘇東坡望著萬頃白浪,將生命中的豪情抒寫在了天地之間,飄渺的山河似乎包裹著日月星辰,彰顯出無與倫比的偉力——為什麼詩人眼中的江南如此恢宏和壯闊?

明月從天上跌落,落在清澈的泉水裡,落在枯澀的眼眸中,落在柔弱的琴絃上。乾枯的手指拉出山水的清音,《二泉映月》的旋律讓整個世界為江南的音韻動容——為什麼盲藝人心中的江南如此傷感?

這樣的江南,在無錫。

今生的風景裡,藏著前世的秘密。一座江南的城,鐫刻著一段別樣的流年。

吳墟,這是後人對吳都廢墟的感慨。正是吳墟,讓太湖邊的一座江南小城真正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名字

放眼全球,人類耀眼的文明大多分佈在北半球30度緯線附近,從古埃及的孟菲斯古城,到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再到古波斯帝國的蘇薩、古印度的恆河,以及中國蜀地的三星堆,這條神奇的文明帶一路抵達東海,正穿過一片名叫太湖的水域。豐饒的太湖註定將成為某種文明的濫觴,此時,太湖正在等待一個人的到來。

无锡:古城千年文脉的传承

他叫泰伯,是中原周部落首領公亶父的長子,在他的背影中,鐫刻著恭謙禮讓、淳樸儒雅的讚譽之詞。《史記·吳泰伯世家》記載,公亶父想把王位傳給幼子季歷,卻因為“傳長不傳幼”的禮制而陷入苦惱。深明大義的泰伯和二弟仲雍主動請求離開周地,帶領300族人東遷太湖。從此中原文化開始在江南傳播,誕生了一個全新的地域文化——吳文化,同時出現的還有一個名叫“勾吳”的國家和一群自稱“吳人”的部族。這段流傳於上古時期的故事,史稱“泰伯奔吳”。

泰伯、仲雍之後,吳的歷代統治者一直深陷於矛盾與糾結之中。在中原大國眼裡,吳是不入正統的“荊蠻之地”,可吳王身上流淌的是正宗的周王室的血脈,他不甘心遭此冷落。這個無足輕重的偏遠小國悄然規劃著爭霸中原的宏偉藍圖。

无锡:古城千年文脉的传承

當伍子胥、孫武投奔到吳國,吳王闔閭看到了崛起的曙光。史書記載,伍子胥來到吳國不久,就為闔閭主持修建了都城,整齊的官道、輝煌的宮闕、繁華的街肆、雄壯的軍隊,昭示著一個強國的崛起。厚重的青銅器皿、鋒利的吳鉤吳劍,江南的金戈鐵馬開始馳騁於中原大地,所向披靡。吳越之爭終結了吳國的輝煌,公元前473年,越軍攻陷吳國都城,綿延了700餘年的古吳國退出了歷史的舞臺。恢宏的吳都也成了一片廢墟,動人心魄的美麗湮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中,這黯然一別,就是兩千年。

吳墟,這是後人對吳都廢墟的感慨。對吳人來說,命運的轉折促使他們的性情朝著另一個方向延伸開去,那就是尚武之風逐漸衰落,崇文成了顯性的社會風尚。那時候不會有人想到,有一座城會以“吳墟”命名,而這座彈丸小城日後彰顯出的文化將在華夏文明圈中閃耀熠熠光彩。

吳墟——無錫,在吳語中,這兩個詞的發音幾乎完全相同。有學者考證,正是吳墟讓太湖邊的這座江南小城真正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名字。從泰伯奔吳落腳無錫梅里,到吳越爭霸夢斷闔閭王城,勇武的吳國煙消雲散,無錫卻繼承了“吳墟”的名字傳遞著遠古的音韻,機緣巧合的背後似乎又隱藏著幾分必然。

无锡:古城千年文脉的传承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大儒朱熹的千古名句,道出了一座古城千年文脈經久不衰的真諦

吳地因水而盛,吳人因水而興,水帶來了江南生生不息的繁華。從無錫城中流過的古運河連接了長江與太湖,作為中國乃至世界上第一條有確切紀年的大型人工運河,它的開創者就是吳國的最後一個王——夫差。吳人的眼光是深邃的,具有非凡的洞察力,他們利用運河把太湖流入無錫腹地的河流和長江相連,譜寫了襟江帶湖的傳奇。當一艘艘吳船滿載手持吳鉤的兵士沿著運河突入中原時,相互交融的水已把靈動、智慧的屬性帶到了無錫。

棄武崇文的無錫很快成了百姓心中的樂土,東晉大畫家顧愷之把江南風景描繪成“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雲興霞蔚”一般的美妙。溫和的氣候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在南北朝對峙的300餘年中,北方戰火連年、兵戎不斷,南方卻在詩酒與佛法中品讀魏晉遺風的瀟灑。這份從容自得吸引著北方士大夫們的腳步,中原禮儀與江南性情逐漸融合,江南開始從一個地理概念轉變為文化概念。

无锡:古城千年文脉的传承

北宋年間,無錫知縣張詵始建無錫縣學,這是無錫有史記載的第一所官辦學府,歷時847年之久的無錫縣學走出了北宋抗金名相李綱、南宋初年四大詩人之一的尤袤。尤袤官至禮部尚書,致仕回到家鄉無錫後,在惠山之麓創建錫麓書堂,他最得意的弟子就是無錫歷史上第一個考中狀元的蔣重珍。

明清兩代,無錫的文化教育更為繁榮,先後共建書院、學社、私塾、蒙館800多所,共學山居、崇正書院、莪香書館、秦氏學塾、錫山書院、華氏書塾、侯氏書塾、學海書院、華氏義塾、安陽書院、楊氏書塾、養正義塾、過氏書塾、孫氏書塾、懷仁社學、芙蓉山社學、勖悌義塾、開化文社……對一個封建時代的縣城來說,這樣的辦學規模實屬罕見,而近代出現的各類新式學堂、專科學校乃至高等院校更讓無錫屹立於中華教育事業的尖峰。抗日戰爭結束後,無錫的民族實業家們硬是在一片廢墟的家園上陸續建造學堂達892所,其中榮德生創辦的私立江南大學至今仍是國內高校中輕工業技術的翹楚。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大儒朱熹的千古名句,道出了一座古城千年文脈經久不衰的真諦。

也許是先祖身上特有的開拓精神,無錫的讀書人在崇尚文化的同時卻不迷信文化,他們敢於思考、敢於質疑、敢於創新,敢於在那個風雨如晦的時代發出“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呼號。從東林書院的琅琅書聲中,人們讀到了一個與讀書人相似卻又不同的符號的雛形——知識分子。他們不是引經據典的工具,不是學優則仕的產物,而是勇於擔當的學者、賢者和智者。

當東林黨人在無錫城東的書院內針砭時弊時,另一個偉大的行者正以太湖為起點,開始了遍覽三山五嶽的旅程。30年後,一部40餘萬字的奇書《徐霞客遊記》橫空出世,行者用自己的腳步丈量出了天地的廣度,也丈量出了生命的厚度。

其後500年間,華蘅芳、錢穆、錢鍾書、徐悲鴻、吳冠中、王選等大師相繼出現,他們在各自的領域締造出令人驚歎的成就。在今天無錫學前街附近的小巷內,人們依稀還能聽得見錢大才子那句幽默風趣又疏狂不羈的豪言:“整個清華,沒有一個教授有資格當得了我錢某人的導師!”一代巨匠的書生意氣為無錫的文化性情圈點下了生動的註腳。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六大工商業城市中,無錫是唯一完全憑靠中國人的智慧與勤奮崛起的城市

輕靈、練達、智慧、懂得變通,這是無錫人的特性,也是水的特性。

水是一種德行,如先哲泰伯;水是一種力量,如勇士專諸;水是一種操守,如東林義士;水是一種才華,如吳門學者。在中國傳統的風水學中,水還是財富的象徵。財富,對以修身治學以己任的大多數讀書人來說,是不足掛齒的庸俗之物,是與學人應有的氣質格格不入的。但是在無錫人看來,財富往往更能彰顯出人的品性,“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孟子的警句成了無錫商人世代恪守的準則,他們善於審時度勢,懂得順應客觀規律,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航運條件,為一代錫商獨步天下打下了厚積而薄發的根基。

19世紀以前,無錫一直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城,或隸屬於常州府,或隸屬於蘇州府,當歷史的車輪行進到19世紀後半葉時,無錫突然脫穎而出,一舉成為中國民族工商業的翹楚。隨著外來資本入侵的加劇,傳統的晉商、徽商都因經商理念過於保守、無法適應新的社會形勢而黯然退出商業貿易的舞臺,精明的無錫商人卻勇敢地在艱難的時局中蹣跚起步。到1929年,無錫工業總產值達7726萬元,產業工人超過7萬人,居全國第二位,僅次於上海。1930年代,無錫麵粉產量佔全國12%,蠶絲產量佔全國40%,亂世中的奇蹟更彰顯出“實業救國”夢想的壯麗。

一個三等小縣城,就這樣被一群腳踏實地的商人建成了繼上海之後東南沿海的第二大民族工商業中心城市。在當時的中國六大工商業城市中,無錫是唯一完全憑靠中國人的智慧與勤奮崛起的城市,是完全意義上的民族資本。

今天的榮巷是無錫城西一處寧靜的街區,青磚黛瓦馬頭牆,一切還保留著大半個世紀前江南小巷的風貌,但一座刻有“榮氏故里”字跡的牌坊在隱約告訴人們這裡曾經發生過的傳奇。不論是名冠上海灘的“紡織大王”榮德生,還是後來當選為共和國副主席的榮毅仁,他們都以赤誠的錫商情懷造福鄉梓、心繫民生,他們把富可敵國的物質財富捐獻給了國家,同時也給子孫後代留下了一筆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樸實的無錫人,用自己的言行默默詮釋了經商之道的含義。

无锡:古城千年文脉的传承

在經濟文化發展的同時,異彩紛呈的民間藝術也獨領風騷。在無錫東郊的鴻山曾發掘出一座戰國時期的貴族墓葬,出土了全套禮儀儀仗和樂器,彷彿為無錫藝人創造的享譽世界的民間音樂《二泉映月》提供了追根溯源的線索。

一壺用紫砂煮開的清茗,一曲用吳儂軟語演繹的錫劇,一幅意境空濛悠遠的山水長卷,一塊繡有精美紋樣的手帕,一部講述學以致用道理的典籍,一座裝點有亭臺水榭的園林,這些構成了無錫百姓的人格和意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