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創作的靈感來自於興化得勝湖邊的一個叫水滸港

相傳曾經幫助過張士誠,後來由於與張士誠意見不和的施耐庵,離開蘇州回到興化之後,沿得勝湖周邊行走,尋找創作一部英雄豪俠傳的靈感。

施耐庵創作的靈感來自於興化得勝湖邊的一個叫水滸港

志書和民間故事都傾向於施耐庵創作的靈感來自於得勝湖邊的一個叫水滸港的地方。

水滸港,現名避風港。在興化市林湖鄉湖東口村境內。其西口源自得勝湖水,東口位於“縣東三十一里”的得勝湖與車路河入口處,為“車路河自湖東出經湖東口的分支”。相傳,施耐庵晚年歸鄉著述,曾經在此蒐集張榮義軍遺事,為《水滸》成書準備素材。

如今的水滸港由於得勝湖的開發已經和原來的面貌大相徑庭,不過,從其現在仍然可稱得上闊大的水面,我們可以推測當年水滸港的雄姿。

為了寫作《水滸》,施耐庵一襲青衣,竹杖芒鞋,行走於得勝湖周邊。人們都喜歡這個看上去有點怪怪的老頭,都願意把流傳的英雄故事說給他聽。得勝湖古戰場上的戰爭遺蹟以及流傳於湖區周邊的抗金故事讓施耐庵創作《水滸》時得心應手。

興華籍作家費振鍾在他的鄉鎮觀察系列散文《垛田鎮》中以更富哲學意味的思考,對得勝湖及周邊的垛田給《水滸》成書帶來的影響,進行了文學化的想象:

寫垛田觀察時,恰逢興化市正式啟動施耐庵文學獎。巧合的是,這位中國14世紀著名的小說家,他的《水滸》寫作活動與垛田地區有著密切關係。志書和民間都傾向於認為施耐庵的靈感來自他在得勝湖邊一個叫水滸港的地形觀察。水滸港在得勝湖與車路河交匯處,但地圖上已無標誌,實地觀察則因車路河多次開挖以及得勝湖圍湖造塘,亦難辯識準確的地理位置。

不過,對水滸港,本地稍有年紀的人似乎都心知肚明,我們在車路河南岸一座公路橋上,問橋下撐船的婦女,水滸港在哪裡,婦女揚手高聲道,水滸港啊前面就是。她指的前面,為車路河對面一道河灣,水面開闊,河灣在得勝湖口,如果得勝湖還在,那你就可以看到水滸港的浩蕩了。

雖說歷史資料不夠完整翔實,但施耐庵在得勝湖周邊的行走,還是能夠找到不少蹤跡。根據地名考釋以及本地歷史故事,與《水滸》本文對比,吻合之處甚多。比如浪裡白條張順和阮氏兄弟都可能來自地方漁民原型,而南宋時期山東農民義軍頭領張榮,在此處帶領賈虎、孟威、鄭握等一批梁山泊好漢,依託水上有利地形抗擊金兵的史實,亦為施氏的寫作提供了軍事性的想象,並化合為他筆下的天罡與地煞。

總之,“水滸”的文學命名,不僅將垛田定位在一種具有歷史演義性的地方知識系統之中,而且賦予垛田以思想的靈性。遙想當年,施耐庵長身佇立水滸港觀察地形,風生水起之時,心裡湧出“替天行道”的衝動,此中所涵“平等正義”之思,為這塊土地留下意味深長的思想遺產。時至今日,我們還有能力保存和延續這塊土地的靈性嗎?

上世紀80年代初,江蘇省社會科學院邀請國內部分《水滸》研究工作者,對興化和大豐新發現的有關《水滸》作者施耐庵的文物史料進行實地參觀和認真考察。學者們泛舟得勝湖,尋找當年施耐庵行走湖區的感覺,那時湖區的面貌基本沒有大的變化,“勝湖秋月”原始風景還可以看到,學者們紛紛寫詩留念。

杭州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劉操南寫下《遊得勝湖》:

“春日尋芳水上槎,聯舟暢敘樂天涯。風吹嫩綠飛汀鷺,日照初黃舞豌花。港汊縱橫疑水泊,心潮上下感蟲沙。耐庵鼓棹錢塘返,蘆葉灘頭好住家。”

著名雜文家何滿子寫下《泛舟遊得勝湖口號》:

“到處風輕水瀲灩,衝破一艇驚游魚。煙花渺渺維揚境,蘆草青青得勝湖。指點江山問八卦,探尋萬物近三吳。季鷹若有蓴鱸想,未必此間定不如。”

從兩位學者的詩中可以看出,上世紀80年代初期,得勝湖還是水勢澹澹,一望無際。

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一股開發湖區,圍湖造精養魚池的風潮席捲整個得勝湖區的三個鄉鎮。當年煙波浩渺的得勝湖被分割成一塊塊小池塘。人們在一個個小魚塘裡“精耕細作”,經濟發展高於一切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最不應該成為一對矛盾。可惜,在急功近利思潮的裹挾下,它們恰恰成了一對似乎水火不容難以調和的矛盾。

站在被人工分割成“田”字格狀的湖蕩,遙想當年得勝湖的風貌,竟有恍若隔世的感覺。其實時間也不長,短短的20多年,對於自然界來說只是一瞬。然而,這看似無足輕重的一瞬,卻給湖區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我們不能否認,魚塘開發給老百姓帶來了經濟利益,以及由此而獲得的生活質量的提升。這些正面的效益,將被歷史記住。

可是,當湖蕩的歷史進入拐角,魚塘的經濟價值正逐步衰退,人們的勞作方式和獲取經濟報酬的手段正起著質的變化。旅遊經濟、生態經濟不再是學者們嘴裡陌生的專有名詞,它們實實在在地呈現在湖區人的面前。人們發現清清的湖水,一望無際的蘆蕩,似乎永遠也割不完的蘆葦蒲草,隨處可見的野鳥水禽,以及已經消失了好多年的“勝湖秋月”風景都可以成為地方經濟的推動因素。風景已不單純作為自然景觀存在,它的意義正被一步步放大。這種意義同樣也不單純侷限於文化與生態,更增加了經濟層面的意義。這讓像得勝湖這一類的溼地湖蕩變得前途光明。所以,地方政府開始考慮從另一層面將湖區利用起來。

恢復得勝湖的往日風貌,幾乎是所有夢想能夠完整留住地方自然生態和人文生態的地方文化保護者的共同想法,能夠再次觀賞到已經消逝多年的“勝湖秋月”美景,那該是多麼美好的事情。可惜,歷史無法假設,昔日也不可能重來,只有把握好現在,保護好我們的文化和自然生態,才是當務之急。目前得勝湖正實施“退漁還湖”,類似於“勝湖秋月”的新昭景風景又會出現在我們的視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