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非遺展演增添中秋佳節文化底色

新華社瀋陽9月23日電(王炳坤、李宇佳)精緻靈動的蓋州皮影、栩栩如生的掐褶紙人、以烙鐵為筆繪製而成的烙畫……中秋小長假期間,一場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展演在遼寧瀋陽與市民相遇,為傳統佳節增添文化底色。

中秋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俗,是活態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此次以“月是故鄉圓”為主題的展示展演,將傳統文化以互動可感知的形式展示給百姓,讓傳統文化與傳統節日碰撞出新的活力。

在瀋陽文馨苑的非遺展廊裡,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鍾氏刻瓷傳承人鍾立維正在刻瓷。以瓷為紙,以刀代筆,立刀輕敲,推刀成畫。隨著自制刻刀在特製瓷片上的轉折,一叢叢草葉漸露雛形。“看起來是畫,用手一摸才發現居然是刻出來的,真是了不得。”前來觀展的宋女士驚歎道。

“刻瓷者需要掌握書法、繪畫、篆刻三種技藝。一件刻瓷作品需要經歷選瓷、繪圖、篆刻、上色四道工序,常常數十日才能完成。”鍾立維介紹。

在展廊另一角,隨著火苗燒斷冰絲線頭,一塊兩邊充滿繡紋的黑色桌旗在岫巖滿族民間刺繡傳承人吳麗梅的手中成型。吳麗梅介紹,不同的繡料需要搭配不同的繡線,也就有不同的技法,而傳統刺繡只有跟上時代才能傳承下去。在她面前,精緻的眼罩、秀氣的零錢包、文藝的帆布袋、別緻的護腕……一件件符合現代審美的小物件,令觀展群眾嘖嘖稱奇。

此次由遼寧省文化演藝集團主辦的非遺展示展演,包括“歡樂中秋”親子研學體驗、“詩樂中秋”琴誦雅集和“情滿中秋”三大專場活動。在展示現場,許多中小學生不僅“賞非遺”,而且“品非遺”“學非遺”,在非遺項目傳承人的指導下,他們精細製作木偶、麵塑、糖畫、月餅等獨一無二的作品,創造“可帶走”的非遺記憶。

承辦此次非遺展示展演活動的遼寧省文化藝術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活動選調新賓滿族剪紙、錦州麵塑、小亮溝葦編技藝、岫巖滿族民間刺繡、海城小碼頭幹豆腐製作技藝、桃山白酒傳統釀造技藝、關東微雕等40餘種遼寧非遺項目精華,以多元化的藝術手段,展現遼寧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為市民帶來一場中秋節的文化盛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