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寫中秋的一詞一詩流傳千古,感慨萬千,手足情濃又相思無盡

今天和朋友們聊聊蘇軾的兩首關於中秋節的作品,這一詞一詩,皆與蘇軾的胞弟蘇轍有關,一首是懷念之作,一首是離別之作,兩首作品都是情意濃濃,相思無盡。蘇軾和其胞弟蘇轍二人手足情深,雖同朝為官,但是各自宦海漂泊,聚少離多。正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蘇軾寫中秋的一詞一詩流傳千古,感慨萬千,手足情濃又相思無盡

王維有句詩云“獨在異相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而在中秋節這樣以團圓為主題的節日裡,對於那些天各一方的親人來說,可是“明月不諳離恨苦”啊,相思無盡又無從相訴。人們也因各自的理想、各自的前程、各自的生活而不停奔波,縱使有短暫的相聚,卻總是“相見時難別亦難”,人們便常常把那無盡的相思與惆悵,傾訴在詩詞的字裡行間。

蘇軾寫中秋的一詞一詩流傳千古,感慨萬千,手足情濃又相思無盡

大文學家蘇軾,就把那情感寫入作品,既訴說出他自己的相思與離愁,也替我們這些普通人表達了共同的心聲,我們也可藉助那飽浸了相思之苦的文字,去感受那千古相同的思念與離愁。

蘇軾寫中秋的一詞一詩流傳千古,感慨萬千,手足情濃又相思無盡

1.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宋 蘇軾)

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寫中秋的一詞一詩流傳千古,感慨萬千,手足情濃又相思無盡

1061年(嘉祐六年)蘇軾26歲,通過了科舉考試,授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後逢其母於汴京病故,丁憂扶喪歸裡。1069年(熙寧二年)服滿還朝,正是王安石主持變法期間。蘇軾的許多師友,因在新法的施行上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 蘇軾也很不同意王安石的做法,於是自求外放,調任杭州通判。 蘇軾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滿後,被調往密州(今山東諸城)。

蘇軾寫中秋的一詞一詩流傳千古,感慨萬千,手足情濃又相思無盡

這首詞是1076年蘇軾在密州任知州時所作。想當初離開京城,表面上是自求外放,而實際上卻是迫不得已,仕途不順而心中自知。此詞寫中秋望月思鄉,懷念胞弟蘇轍,蘇軾邊賞月邊飲酒,最後大醉。蘇軾把自己對兄弟的感情,昇華到探索人生樂哲理的高度,表達了作者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和對生活的美好祝願、無限熱愛。 這首詞全篇佳句,有描寫,有抒情,有議論,縱橫天地、宇宙與時空,典型地體現出蘇詞豪放的風格,被認為是寫中秋的詞裡最好的一首。全詞意境豪放而闊大,情懷樂觀而曠達,又充滿浪漫色彩,近千年來傳誦不衰。

蘇軾寫中秋的一詞一詩流傳千古,感慨萬千,手足情濃又相思無盡

2.中秋月(宋 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這首小詩 ,題為“中秋月 ”,自然是寫“人圓月圓”的喜悅;而調寄《陽關曲 》,則又涉及離別之情。內容是記述蘇軾與其胞弟蘇轍久別重逢,共賞中秋月的歡樂之事。《陽關曲》原以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為歌詞,蘇軾調寄《陽關曲 》,則又寄寓即將分別,以抒發相聚後不久又得分離的哀傷與感慨。

蘇軾寫中秋的一詞一詩流傳千古,感慨萬千,手足情濃又相思無盡

這首小詩做於1077年,蘇軾由密州調任到徐州,與弟蘇轍共度中秋。此時的中秋佳節相比於一年前,蘇軾在密州對著月亮獨自飲酒不同,今天可是有弟弟蘇轍的陪伴。夜幕降臨,雲氣散盡,空中充滿了秋日的寒意,天空中的銀河無聲地托起了一輪明月。今夜兄弟一起賞月是多麼幸福,又是多麼難得,而兄弟二人分別為官,各自漂泊,今宵的相聚是短暫的,分別才是人生永恆的主題,不知道明年又會各自在什麼地方。就如在上面那首詞中所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而手足情深,一想到長久的分離怎麼不傷感。

蘇軾寫中秋的一詞一詩流傳千古,感慨萬千,手足情濃又相思無盡

在古代交通和通信都不方便,在外打拼的人想要回家或相聚,要麼山高路遠,要麼身不由己,總之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如果要向對方表達思念之情,寄個信也總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現在真的是先進很多很多,無論是高鐵還是飛機,無論是電話還是網絡,見面、聊天、相聚,都比古時方便了不知多少倍,人們過節的方式也開始多樣化。

蘇軾寫中秋的一詞一詩流傳千古,感慨萬千,手足情濃又相思無盡

不論是外出旅遊,還是在家休息,親人朋友之間的問候總是少不了的,這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傳統。所以,閒石在這裡,通過網絡,祝朋友們中秋節快樂,天天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